文档详情

昆山市的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

I***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3.52MB
约40页
文档ID:187094699
昆山市的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_第1页
1/40

昆山市的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 旧城改造所谓旧城改造,就是改变城市中那些已经不适应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环境旧城改造不是简单的除旧布新、推倒重建,而是要通过改造建设来完善、提高城市的基础设施水平,改变不合理的城市布局和用地结构,发展城市的各类公共建筑和居民住房,实现城市环境的整治,提高城市的整体功能一个城市旧城改造的速度、规模和改造深度,决定的因素是经济,是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的速度和经济总量经济发展,经济总量的增长,客观上要求城市建设与之相适应,并为城市建设提供了可能城市建设的发展、城市整体功能的完善和提高,又为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昆山在城市建设中,正是遵循了这样一个规律,在实践中走出了一条以经济发展带动城市建设、以城市建设促进经济发展的成功之路一 昆山旧城面貌昆山在秦置娄县以来,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元代昆山就筑土城,明嘉靖年间改建成砖城,并建有宾曦、迎薰、朝阳等六座城门在长期的农业社会、自给自足的经济中,这座古城发展十分缓慢1949年昆山解放时,城区面积还不足3平方公里,人口约2万当时全城有大小街道102条(段)街面狭窄,道路不平,主要街道为片石、弹石、碎石路面,只能通行人力车。

只有一条稍具规模的中大街(今人民路),全长600多米,行车道和人行道相加,宽度还不到7米全城的商铺主要集中在中大街、城北河岸和东门大街,大都是砖木结构的中式平房或二层楼房居民住房多为中式平房,有的还是草平房,公共建筑很少全城所有房屋包括商店、农副产品加工厂、居民住房和公共建筑等,还不到30万平方米房屋建筑密度高,除马鞍山亭林公园、中山纪念堂等,城区很少建有绿地旧时的昆山城也很少有地下设施,居民生活用水依靠河水和井水在一些主要街道才修有砖砌方矩下水道昆山城区曾铺设过一个12英寸混凝土排水管道,长不过1000来米,生活用水、雨水都自然排入河道昆山县城经济职能单一,是附近农村的农副产品和少数工业品的交换中心以及农副产品的加工中心新中国成立后,从50年代到70年代中期,昆山城区曾结合拓浚河道、兴建桥梁码头、改造城市道路等,进行过多次改造和建设,但旧城街道狭窄、人车拥挤、商摊混杂的面貌并无根本改变,基本维持了明清以来形成的北依马鞍山、南至娄江河、西濒仓基河、东临环城河的城镇格局正如昆山人所说,“年年修修补补,岁岁面貌依旧”昆山城市建设的状况,实际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那个时期,城镇发展的大体情况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产品经济时代,昆山作为一个农业县,农产品品种少,剩余农产品只能经过单一的流通渠道,由国家统购派购,农民很少有产品拿到市场去出售。

在城镇商业体制上,限制甚至取缔个体经商,实行独家经营,大量撤并商业网点在人口政策上,推行反城市化的人口政策,城市人口倒流农村由于城乡商品经济发展受阻,城镇经济衰落,城镇功能萎缩,在这种状态下,昆山要进行大规模的旧城改造,既没有内在动力,也得不到经济上的支持再说在当时的产品经济下,人们不可能充分认识城市的中心作用,更难深刻理解在社会化大生产中,城市是社会“经济、政治和人民的精神中心,是前进的动力”因此,城镇建设也就难以成为地方政府的一项工作重心,下大力去抓紧、抓好二 旧城改造历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昆山城乡经济发展以至经济重心由农村向城市转移昆山以发展外向型经济和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为契机,加快旧城改造的步伐与过去相比,旧城改造的规模和深度都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并形成明显的四个阶段一)以拓浚市河为主的旧城改造(1977~1980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昆山农村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家庭在交纳合同规定的农产品后,农民可以将剩余产品拿到市场自由出售国家为了扶持农业发展,在农村生产发展的同时,又大幅度调高农产品收购价格由于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多,农民在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方面,商品性消费比例增大;农村生产责任制释放出许多劳动力,一部分农民到城镇务工、经商,从事建筑业和服务业。

这一切都说明,昆山农村经济已由过去的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因而农村对城镇、对市场的依赖越来越大,农民到昆山县城从事经济活动的人也愈来愈多,使过去比较平静的县城如今变得很热闹,相随而至的是道路拥挤、行船不便的问题变得相当突出,严重阻碍城市功能的发挥为适应经济发展的这一变化,昆山县城拉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对旧城进行大规模改造的序幕——拓浚娄江娄江西起苏州娄门,过吴江入昆山,流经正仪、玉山镇,经昆山城南,接青阳港北上,并浏河入长江经昆山县城的娄江又称为市河,全长2.92公里,也是城区最大的河流娄江除担负泄洪、灌溉功能外,由于当时城乡公路交通不发达,它还是连接城乡重要的交通通道娄江市河段河道狭窄,淤泥沉积,束水严重,每当发水季节,泄洪不畅,致使城北低洼之地深受洪涝之苦市河平均宽度只有20米,最窄之处只有10多米大量农民行船进城出售农副产品,购买生产生活资料,无数船只停泊两岸,使航道堵塞,城乡经济交流严重受阻为此,当时的昆山县政府组织有关部门,自1977年5月起,对市河进行了大规模的拓浚开挖工作河道取直,河面拓宽至42米,河底宽32米,河底高程为-1.8~1.08米1979年9月又开始拓浚小渔河、东仑基河、司徒街河,河面拓宽分别达到25米和20米,河底宽15米和12米,河底高程均为零。

整个工期历时3年整,于1980年5月结束这期间先后动员民工1.36万人,拆除四条小街,共拆迁房屋7.85万平方米,征用农地325亩,开挖土方81万立方米与此同时,还配套新建、改建钢筋混凝土桥梁12座,新铺黑色路面主干道3.6公里,弹石路面的人行道3.28万平方米,还拆迁了许多低压电杆、通信广播线路,总耗资650多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河道改造工程河道拓浚改造提高了城市防洪能力,便捷了城乡交通,加速了城乡经济发展建成娄江市河段、正阳桥、西大桥、东大桥,在市河以南新辟区新建了人民南路、朝阳西路,建设商店、居民点,城区面积扩大到4.26平方公里;并在市河以南直至火车站,以朝阳路、人民路十字路口为中心,迅速形成新的商业街和生活区市河以北,以正阳桥为中心,东侧的震川路、西侧的解放路和北侧的人民路更趋繁荣,成为全城的商业中心二)以拓宽人民路为主的旧城改造(1980~1985年)1980年后,昆山经济迅速发展1985年与1978年比较,国民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2.42亿元上升到1985年的7.87亿元,净增了3.25倍,其中工业净增4.65倍(均按当年价格计算)这时期昆山的经济社会反映出如下特点:第一,经济结构变化,在国民经济中工业超过农业。

1985年工业创造的国民生产总值与农业相比较为1.64︰1,说明昆山经济重心已由农村转入城市第二,1985年昆山县城的工业总产值已占全县20个乡镇工业总产值的53%,这又表明县城不仅是全县商品交换的中心,还是工业的聚集区第三,城区居住人口增多,由1975年的3.8万,增至1985年的5.2万,净增37%经济社会的这一变化,必然要求加快城市改造步伐为使城市改造建设做到有计划,空间布局科学合理,1981年昆山首次编制《昆山城区总体规划》(初稿),于1982年审核批准至此,昆山城市建设开始在城市规划指导下步入正轨这时期城市改造建设的主要目标是拓展主要商业街区,新建扩建商业网点,提高基础设施的配套能力,加快住宅建设,改变旧城面貌主要改造项目有:1.拓宽改造人民路人民路地处县城中心,是昆山县的主要商业街,人口稠密,商店集中,街道狭窄政府于1981年成立人民路改造指挥部,开始对人民路拓宽改造至1985年改造任务基本完成,4年内共拆迁房屋10706平方米,搬迁店铺40家,动迁居民119户,改造了路面,并在人民路西侧建成营业性大楼共21座,近3万平方米,使人民路成为城区的新型商业中心与此同时,还改造建设了亭林路、环北路、中山路等街区,拆迁房屋近6000平方米。

2.提高了基础设施的配套能力扩建了马鞍山北麓水厂,1985年新制水车间竣工,供水能力由1980年的0.8万吨/日,提高到1.8万吨/日;市区自来水管道基本实现网络化,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5%在城区,疏浚致河塘、后街河、察院前河等大小河流10余条(段),增强了城区纵向、横向的泄水能力新增设22万伏变电所,日供电达到120万千瓦,到1985年人均用电达到427千瓦时,是1980年的1.6倍,基本保证了工农业生产和市政生活用电1980年城区开通了自动,1983年自动交换机扩展到2000门,1987年又增到3000门开通了往返于火车站和城北镇之间的市区公共汽车3.开始建设单元式的新型住宅村1980年后,昆山城区重点建设了2个住宅小区1983年在中山路西建设了红峰新村,1985年在柏庐路西、新昆路南建设了柏庐新村与70年代末所建的居民住宅小区如东方新村不同,新建的住宅小区,每个家庭都有单独使用的厨房和厕所,小区有比较完善的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还发展了商店、幼儿园等公建配套设施1985年人均居住面积达到6.2平方米4.兴建了一批公共设施和公共建筑建成了火车站广场、府前广场,改造、新建了一些文化、教育和医疗设施,如图书馆、中医院、卫生学校,建设了中国人民银行、保险公司、邮政营业楼。

通过几年的建设,城市物质条件有所提高,城市面貌开始发生变化三)以建设城市骨干道路为中心的旧城改造(1986~1991年)1985年,昆山县列入沿海经济开放区,昆山人抓住这一机遇,利用昆山的区位优势,发挥昆山的对内对外的辐射作用,吸引国内企业和外资企业来昆山投资办厂,发展事业,以此带动和促进昆山经济发展为此昆山在城区东部新建工业区,同时加大了旧城改造力度,提高昆山城区投资环境的整体优势这期间城市改造的重点是建设城市骨干道路昆山人采用统一规划,分期实施、成片改造、综合开发的办法,经过7年多时间,先后拓宽、改造了朝阳东路、朝阳西路、中山北路、城北路、环城西路、柏庐路、震川路、解放路、前进路、绣衣路等大小道路16条,形成“三横一竖一转圈”的城市道路骨架三横:朝阳路、震川路—解放路、前进路—绣衣路一竖:亭林路—人民路—人民南路一转圈:柏庐路、环北路、西环路、朝阳路等组成的城市环行路配合城市主干道的建设,还新建、扩建了7座桥梁,埋设了地下管网到1987年,昆山城区已有城市道路60.3公里,道路面积54.4万平方米,其中路宽在20~30米的道路长19.04公里,面积23.4万平方米,全部为水泥路或沥青路面。

城市干道的形成,使老区与新区连成一片,融为一体,协调发展,优势互补,发挥着城市整体功能优势,改善了投资环境城市干道建设打通了城北路,由城区经玉城桥、越北环城河可达城北镇,为城区向北扩展延伸奠定了基础在这期间,又在城市干道两旁兴建了一批公共建筑,如玉峰大厦、工贸商城、商业综合楼、粮油大楼,鹿苑小商品市场、朝阳菜场、玉山农贸市场等商业设施,建成了教育中心、电视大学教育部,兴建了农业银行、供电、电信大楼等在1985年前,昆山城区所建公共建筑规模都不大,建筑楼层不高,多数是一两千平方米,最高的中百公司也只有6层现时期都发展了些高大的公共建筑,如地处人民南路的玉峰大厦主楼和配楼建筑面积近1万平方米,主楼层高12~14层朝阳西路的供电微波大楼高也有12层在住宅建设方面,除扩大完善红峰、柏庐小区,还在人民南路、北后街西、县后街南、拱辰路新建了朝阳、里厍、通山等住宅新村及其他许多住宅在这期间,撤销了紧连城区南的城南乡建制,与县城合并,城区面积由4.26平方公里扩大到6平方公里,1989年城区居住人口达到5.75万昆山城区经过几年建设发展,从城市景观到城市功能,从。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