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与失业的决定因素

上传人:I*** 文档编号:187093278 上传时间:2021-07-2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1.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就业与失业的决定因素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就业与失业的决定因素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就业与失业的决定因素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就业与失业的决定因素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就业与失业的决定因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就业与失业的决定因素(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就业与失业的决定因素 近年来在中国出现的下岗、失业现象是经济转型和体制转轨的必然产物。下岗、失业虽然对于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中的人们来说还比较陌生,然而它却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有了多年的历史。因此,在经济学的理论研究中,早就把就业问题作为经济生活的一个核心命题来研究,有关就业/失业的经济学理论也在不断地演进与发展。第一节 就业与失业的经济理论19世纪,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弟说过,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马克思进一步强调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惟一源泉。但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却发现劳动力资源供给过剩。为什么在商品和财富还不十分丰富的年代,一个经济当中会出现失业(即劳动过剩)现象呢?其背后

2、的形成机制是什么?这是我们在本节中着手希望解决的问题。我们首先给出失业的一些基本概念,然后按照失业理论发展的脉络分别予以阐述。按照国际劳工局的定义,就业是“一定年龄阶段内的人们所从事的为获取报酬,或为赚取利润所进行的活动”,失业是就业的对称,即指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就业的劳动者找不到工作这一社会现象。其实质是劳动者不能与生产资料相结合进行社会财富的创造,是一种经济资源的浪费。根据这个失业定义,失业主体必须具备三个条件:有劳动能力;愿意就业;没有工作。我们一般把有劳动能力的人口等同于劳动年龄人口,而把劳动年龄人口中不愿就业的人口称为不在劳动力人口。明确这几个概念以后,我们就可以来讨论就业率、失业率等

3、衡量就业和失业水平的重要比率。就业率是相对于总劳动年龄人口的一个比率,是把总就业人口除以总劳动年龄人口而得到的比率。失业率是相对于劳动力人口(劳动力年龄人口中愿意就业的人口)的一个比率,通过失业人口除以劳动力人口而得到。以上几个概念分别总结如下:1.劳动年龄人口=劳动力人口+不在劳动力人口2.劳动力人口=就业人口+失业人口3.就业率=就业人口/劳动年龄人口100%4.失业率=失业人口/劳动力人口100%=失业人口/(就业人口+失业人口)100%失业人口加上不愿就业的人口构成一个社会不工作的人口,总劳动年龄人口减去不工作人口就是就业人口。失业人口、就业人口、劳动力人口以及劳动年龄人口都是从某一时

4、点上测算的存量概念。一、解释失业:古典理论和凯恩斯理论1936年,凯恩斯发表了他里程碑式的经济学巨著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有关失业的经济学理论也从此有了重要的分野,即凯恩斯以前的古典失业理论和凯恩斯失业理论。那么二者的观点有何差异呢?(一)古典失业理论在凯恩斯1936年的宏观经济理论出现之前,西方古典经济理论否认大规模失业的存在。古典经济学认为失业实际上是劳动力市场上供求不相称的结果,那么供求为什么会不相称呢?在劳动力市场中,决定就业数量的基本因素来自两个方面,即劳动力需求与劳动力供给。但纵观各国经济发展历程,就业在更多的情况下取决于劳动力需求一方。因此,我们从劳动力需求角度来描述决定就业(失

5、业)的内在机制。劳动力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也就是说,雇主之所以需要雇佣工人,是由于工人能够在生产、销售产品的过程中做出贡献。因此,作为劳动力需求主体厂商,是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情况下决定何时雇佣工人、雇佣多少工人。同时,在长期内,厂商对于另一种投入品资本的投入决策与劳动力需求决策一样。在理论上,厂商的资本存量如厂房、机器设备等在短期内是无法改变的,如果厂商要增加或减少产量,则只能改变他们雇佣劳动力的数量。由于相对于机器设备来说,每雇佣一个工人生产出的产品数量呈递减的趋势,对于精打细算的企业家而言,并不是雇用的工人越多越好。因为在工人生产出产品的同时,雇主还需要向工人支付工资。于是,如果再雇佣一个

6、工人生产出的产品比雇主付出的工资高时,他将继续雇用工人。否则,厂商势必将削减其雇用工人数。每一个企业家的理性行为决定了他的企业的雇佣数量,而社会上众多企业家雇佣的总和形成了整个社会对劳动力数量的需求。而从长期来看,雇主可以更新改造机器设备、使用新兴技术。这时,如果劳动力变得稀缺和价格昂贵,用劳动力来生产一个单位的额外产出的成本比用资本来生产这一个单位的额外产出所需的成本要高,那么厂商就会多使用机器而少使用劳动力了。综上所述,在一定的工资水平下,所有厂商需要的劳动力之和构成了整个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而失业的存在如同其他商品市场上的供过于求的情况一样,是价格(即被雇佣者的工资)没有回落到使供求双方均

7、衡的水平。换言之,只要工资足够低,市场总能解决失业问题。西方理论界把这种理论称为古典失业理论。(二)凯恩斯失业理论那么凯恩斯失业理论又有哪些不同呢?古典失业理论的基本信念是,只要让劳动力市场充分发挥其作用,大规模的失业人口将是不可能存在的。但是在19291933年期间,发达国家都普遍经历了经济的全面萧条,社会总需求急剧下降,企业纷纷倒闭,失业队伍迅速膨胀,这时实际工资再下降对治理失业都无济于事。这时建立在有效需求概念基础上的凯恩斯宏观经济学就产生了。凯恩斯认为,失业的增加是因为商品市场上总需求的下降而引起的:商品市场的过度供给导致了劳动力市场的供给过度。经济的周期性发展会导致对商品或劳务的需求

8、无法赶上生产能力的增加。这时,由于经济结构存在问题,工资调整对于消除失业已无济于事。因此,在凯恩斯的理论框架里,引起失业的根本原因是周期性的经济萧条所引起的有效需求不足,而不是因为劳动的实际工资高于劳动力市场出清的均衡水平。由此人们把这一类失业称为凯恩斯失业或周期性失业。凯恩斯的失业理论与古典失业理论的最大区别在于,凯恩斯明确认为劳动工资是刚性的,很难向下变动。因此,在凯恩斯失业模型里,价格(包括工资)被假定为是固定不变的,当市场出现供求不平衡的情况时,需要做出调整的不是价格(工资)而是劳动力数量。因此,凯恩斯所研究的失业,是非自愿失业1。这个概念是凯恩斯在他1936年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中

9、首次提出来的。所谓非自愿失业,就是工人被强制离开他们的供给曲线,不是因为现有的工资水平使他们不愿意就业,相反是因为商品市场萧条,企业通过解雇工人来对付产品的滞销。因此,凯恩斯失业是有效需求不足的失业。二、失业理论的新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失业现象也显得越来越复杂。失业理论也随着研究对象的变化而更加深入化、系统化。在凯恩斯以后的失业理论中,较为重要的理论包括自然失业率理论、效率工资理论以及失业回滞理论。(一)自然失业率的意义失业现象的复杂性在于,经济周期过去之后,每个经济中总是存在一定比例的失业人口,近年来这一比例的失业人口有所增加,并且每个失业者所持续的失业时间也拉长。动态地看,尽管有部分失

10、业人口经过一段时期以后能找到工作,但同时又会从就业人口中不断游离出新的失业人口。这一类失业往往是由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产业结构变动所引起的。产业结构的变动要求劳动力在不同部门之间转移。但是在现代经济中,随着生产技术高度发展,劳动力的专业化程度提高,使这种转移不能一下子完成。因此,这种转移一方面需要信息的畅达,另一方面需要对转移出来的失业者进行再培训,使之适应新的岗位。在信息不十分完备、部门之间劳动力供求结构性较强、劳动力培训又需要较高成本的情况下,任何经济都会存在一部分结构性的和摩擦性的失业。而对于转型中的经济,这种现象就更为明显。货币主义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把这一类失业称之为自然失业,其对总劳动力

11、的比率被称之为自然失业率2。这种失业率的存在与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的实际结构性特征有关,也与市场信息不完全性、寻找工作的成本和劳动力的转移成本有关。自然失业是周期性失业的对称,是难以通过反周期的宏观政策而消除的。与失业率紧密联系的是菲利浦斯曲线,其基本含义是较高的通货膨胀率总是伴随着较低的失业率,而较低的通货膨胀率与较高的失业率相联系。这一理论似乎给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者提供一种政策选择的可能性:一个国家是否可以用通货膨胀作为代价来降低失业率?或者,反过来以失业的增加为代价来抑制通货膨胀。实践中,确实不乏这样的例子。但是,近年来西方经济学家,尤其是理性预期学派的经济学家,否认这种观点。他们认为,

12、用凯恩斯式的政策治理失业,直接导致通胀后果,而用通胀来使实际失业率跌到自然失业率之下只是一种短期观察到的现象,从长期来讲,任何政府的扩张性政策以及由此导致的通货膨胀都是能够被人们正确预期到的,因而最终失业率会回到自然失业率的水平。由此可见,在近年来西方失业理论文献中,自然失业率是一个更为重要的概念。正因为如此,近年来人们更多地探索这样的问题:自然失业率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为什么自然失业率有上升的趋势?生产力的发展、技术进步以及就业的制度性因素是决定自然失业率以及引起自然失业率提高的重要因素。例如,随着不同产业中的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不同部门对劳动力技能和素质的要求差异很大,劳动力跨部门转移的成

13、本不断上升,这些都可能使自然失业率上升。其次,工会力量的存在,各个国家法定最低工资规定的存在,都有可能使实际工资高于市场出清的水平3。另外,失业保障的水平高低都可能影响失业者寻找工作的积极性,在失业救济金较高、失业保障时间较长的国家,甚至出现不愿就业的假失业者。相反,如果失业保障水平较低,寻找工作时间越长,他所受的损失就越多,他就会加快寻找工作的步伐。(二)效率工资与失业回滞上述推理都是循着劳动力市场以外的技术因素和制度因素考虑的。现实中还存在这样的现象:企业主本身并不想通过降低工资去用更多的工人。因此,在劳动力市场中,一方面已经就业的工人工资居高不下;另一方面,失业者愿意接受更低的工资以求得

14、就业。但劳动的需求者和供给者并不能达成一致的劳动合同。这些矛盾现象说明,劳动力市场发挥作用的功能受到某种阻碍。近年来对这种现象进行探索并得到重要结论的理论模型主要包括效率工资模型、内部人和外部人模型和失业回滞理论。所谓效率工资模型主要是解释当前西方某些企业主动把本企业职工工资定在高于劳动力市场出清的均衡水平的行为。该理论认为,每个已经就业的工人在生产中所发挥的效率是与其工资水平有关的。如果把工资定在市场出清的水平(较低的水平)上,企业内的工人可能不提供最佳效率。因此,企业为了提高工人的劳动效率,愿意把工资定在较高的水平。但是,另一方面,在这一工资水平上,劳动力市场上有更多的人愿意就业。因此劳动

15、力供给人数要大于厂商对劳动力的实际需求,因而产生失业。与此类似,“内部人与外部人”的理论模型也是解释劳动力市场存在供过于求的失业,企业并不降低工资来雇佣更多的工人。因为一方面工会是保护已经就业的内部人,并代表内部人与雇主签订合同,他们要求较高的工资,而不顾失业的存在。另一方面,由于劳动合同的存在,企业解雇内部人需要支付一定额外的成本,而雇佣外部人又需要花费一笔培训成本才能使得他们与内部人一样进入生产过程。在这两方面因素的作用下,劳动工资就可能维持在高于劳动力市场出清的水平,内部人作为一种既得利益者,享受高工资的好处,而失业者继续失业。“失业回滞”理论试图解释近年来自然失业率上升的现象。这一理论

16、认为,在实际失业率很高的情况下,实际失业率(周期性失业加上自然失业)会使自然失业率上升。这是因为:第一,实际失业率很高,会使上述的外部人增加,内部人减少,工会只为内部人利益着想,使工资高于市场出清水平;第二,很多人一旦失业,并持续较长时期以后,失去工作的信心、能力以及再培训的可能性,将成为不能再就业的长期失业人口。因此,实际失业率的居高不下,有可能使自然失业率上升。基于自然失业率难以降低以及“失业回滞”等理论观点,80年代以来一批经济学家对凯恩斯政策治理失业的有效性持批判态度,断言凯恩斯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短期有可能使失业率暂时降低到自然率以下,但很快会回到自然率水平。并且,政府实施宏观扩张性政策的结果会带来持续的高通货膨胀,当通货膨胀达到社会不能接受的程度时,政府为治理通货膨胀而采取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网络 > 云计算/并行计算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