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顿在城市的文学-2014年的上海文学

上传人:I*** 文档编号:187093212 上传时间:2021-07-2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82.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顿在城市的文学-2014年的上海文学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安顿在城市的文学-2014年的上海文学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安顿在城市的文学-2014年的上海文学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安顿在城市的文学-2014年的上海文学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安顿在城市的文学-2014年的上海文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顿在城市的文学-2014年的上海文学(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安顿在城市的文学2014年的上海文学 2014年,上海文学犹如静水深流,平静之下也有波澜。文学日益成为这个城市整体生活的一部分,而这个城市的生活也折射出了文学的变迁。很多来自世界各个角落的人聚集在文学周围,因为文学触摸到这个城市的根。一 都市小说:世情与坼裂2014年,上海中短篇小说亮点不少,主要作品包括张怡微的哑然记(收获2014年第4期)、春丽的夏(小说月报2014年第7期)、不受欢迎的客人(上海文学2014年第4期),姚鄂梅的蜜月期(北京文学2014年第1期)、东方披萨(北京文学2014年第3期)、预备役(天涯2014年第5期)、老鹰(收获2014年第6期),周嘉宁的让我们聊些别的(收

2、获2014年第1期),滕肖澜的又见雷雨(人民文学2014年第12期),甫跃辉的普通话(人民文学2014年第12期)、坼裂(十月2014第4期)、鬼雀(山花2014年第4期)、母亲的旗帜(长江文艺2014年第5期),路内的刀臀(江南2014年第3期),走走的水下(山花2014年第1期)、看见(江南2014年第3期)、失踪(长城2014年第3期),朱晓琳的大学之恋(小说月报2014第4期)、登塔(北京文学2014年第9期),孙未的告别(收获2014年第2期)、愿同尘与灰(上海文学2014年第9期),王小鹰的解连环(小说界2014年第2期),于是的六小时(小说界2014年第2期),徐敏霞的想起李纯(

3、上海文学2014年第2期),等等。收获2014年第4期特设“青年作家小说专辑”,发表多部青年优秀作品。其中,张怡微的哑然记,延续其“世情小说”的路数,讲述了微妙的婚姻生活及一种斤斤计较的生活,友情与爱情都在变味,令人哑然不知所措。春丽的夏更是把“人实在难”写得更为细致:“人活着,方方面面都是很难的,尤其是在夏天里。想要支撑一个家,凡事少许细想一想就宛若在文火煎着心,横竖里厢全是摆不平的人情世故、儿女情长。”“人要活下去,总归是很难的呀,怎么可能不说谎。他们家里都不是坏人,也没有特别大的余地选择让自己做一个多好的人。”既没有反讽,又没有瞒骗,张怡微只是安静地书写世情污垢的内在纹理。与春丽的夏一样

4、,不受欢迎的客人也是这“家族试验”小说中的一篇,同样平静而且缓慢,静候耐心的读者。沙粒一样的普通人本身就具有家族相似的特征,这让这些人在文学的世界里聚沙成塔,相互吸附在一起,并且都拥有个人的、真实的、全部的样貌。姚鄂梅蜜月期同样描写了让都市人“实在难”的难题。蜜月象征着一个“局”,这个“局”不仅是都市人装修房屋的困局,而且是一个“天真的穷人”的困局。人人都很精明,但是穷困而苟且的暗疮证明“弱者的抵抗”终将无力,最终,“蜜月”必然向“生活”竖起白旗。作者心中最喜欢的语言总能够津津乐道于另一个绝不可能的真实,仿佛他就来自那个从未被我们发现的国度,他在用我们的语言讲述那个国度的事情,明知不可能,还是

5、深深沉浸在煞有介事的讲述中,因为它听上去那么真实,真实得就像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寻常事,真实得我们一边读一边直想去寻访那样的地方、模仿那样的人物,把全世界的读者吸引到小说炮制的另一个世界里去。如同走走的看见中的主人公“我”,穿着普通、长相普通,在图书馆干着普通的工作,当一个叫陈先知的盲童出现时,“我”终于明白,“如果我闭上眼睛,我就能看见你,看见整个世界”。孙未告别演绎了一场生死告别的荒诞场景,也试图告诉我们,死亡永远是一件大事,人在这里迷惘,也在这里觉悟。张怡微和姚鄂梅的难题在周嘉宁小说中反映得更为直接。在让我们聊些别的中,成功的男作家反复对女主人公说“你得找一个好故事”,这导致她对故事偏执地追

6、寻,文尾一个活生生的人物的消失,反而不及一个好故事的消失引出的惋惜。“她”执着于日常生活中的不平常,生命反而成了随时可以被抛弃的平常之物,生活充满了失重感。对这代人来说,回归平常成了难题。或者说,对小说而言,从传奇到世情是一个挑战。在这一意义上,滕肖澜美丽的日子可谓一个标杆,如2014年鲁迅文学奖的颁奖词所言,其叙述沉着、结构精巧,细致刻画了两代女性的情感和生活,展现了普通女性追求婚姻幸福的执着梦想,以及她们的苦涩酸楚、缜密机心、笨拙和坚韧。这是对日常生活中的美与善、同情与爱的珍重表达,名实、显隐、城乡、进出等细节的对照描写,从独特的角度生动地表现了中国式的家庭观念和婚姻伦理。甫跃辉2014年

7、再次发表多篇中短篇小说,皆获得了较高评价。其“顾零洲系列小说”记录了一代人的挣扎和成长,继动物园丢失者晚宴饲鼠之后,坼裂是第五篇。“坼裂”是一场危险而刺激的婚外情,恐慌远远胜过快感,可就算知道会死,还是会有欲望。“坼裂”如同僵硬肢体上的一阵疼痛,因为痛感生命才可以被感知。情欲不能证明爱情,活着不能代表存在,这是一个巨大的时代隐喻的折射。同样,普通话以一场婚外性爱而结束。在语言的坼裂中,城市与乡村、婚姻与性爱、亲情与友情、家乡与异乡、理想与现实的内在矛盾得以暴露。亲爱的是甫跃辉第一部面对性的作品。从始至终,他在面对一个困境一个直面自我的困境:一方面,他总想用世俗的标准去约束自己,写到性时,不能太

8、“露骨”;另一方面,虽然他尽量真实地去写两人的欲望,也尽量写出由这种欲望衍生出的纯真的爱,但没敢写出这种爱里的自私和背叛,以及背负自私和背叛的那两个卑微而又值得怜悯的人。甫跃辉怕面对这种巨大的虚无,试图把这本就不能被世俗所容的爱写得体面一些。2014年,甫跃辉的小说比以往更加坦然地面对性,每一个性爱故事都是相当孤立的事,充满了意外。它们充满威胁性,譬如坼裂的篇名,坼裂一切世俗的东西让人面向自我,这让人无法抗拒。这些故事展示了性是种通道,在这里理性会崩溃,正如钱映紫在谈到甫跃辉另一部作品母亲的旗帜时所言:“他笔下的人物仿佛中了某种魔怔,在生活边角处茫然失神却又无力自持,而无常之手总是在毫无征兆之

9、时突然翻转。这种无事生非的能力,让他的小说深藏张力。”12014年,上海的小说坚守平静,但并不单调。门罗曾说:“我想让读者感受到的惊人之处,不是发生了什么,而是发生的方式。”“世情”与“坼裂”是上海小说家2014年试图表达世界的两种方式。尽管这些故事发生的内容非常相似,甚至平淡无奇,但是表达方式的变迁往往也具有先锋意义,以此为路径,或许可以为当代文学探索出一条道路。二 文学批评:厚度与锐气对上海的文学批评界来说,2014年是收获的一年。这一年,鲁迅文学奖颁奖,程德培的评论集谁也管不住说话这张嘴和张新颖的论文中国当代文学中沈从文传统的回响活着、秦腔、天香和这个传统的不同部分的对话获奖。程德培作为

10、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活跃在文坛的批评家,2012年借你讲我讲他讲 闲聊对聊神聊华丽归来,宝刀不老,批评依然恣意盎然,获奖实至名归。而张新颖则延续了其一贯学院派批评家不疾不徐、娓娓道来的风格,其研究专著沈从文的后半生史料翔实、知人论世,在“凝固”与“演绎”之外,力图寻找另外一种可能抵达历史现场和触及传主内心的表达样式。提起上海的文学批评,依然绕不开文学报新批评。在文学批评一团和气、批评锋芒越来越隐晦的当下,文学报新批评继续倡导真诚、锐利的批评,秉承“靶标”精准、精到的及物批评理念,反对不及物的泛泛而论;倡导轻松、幽默、透彻的个性批评,反对故作高深、艰涩难懂的“学院体”,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影响力

11、。2014年被文学报新批评评论的作家有方方、村上春树、韩少功、严歌苓、周啸天、穆涛、王蒙等;学者则有王德威、黄子平、程光炜、夏志清等;论题有当代文学的经典化、学者型作家和教授小说、网络文学等。值得注意的是,文学报新批评2014年聚焦于网络文学批评,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既有对网络文学的整体观察,如网络文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传统文学?网络小说是中国传统小说的当代表达“宅一代”的自我探险和文学判别文学评论为何难以介入网络?评价标准体系如何建立“网络文学”面临双重压力网络对文学的改编文学观念的新革命为小白文正名,又有对某个网络作家的聚焦,如唐家三少的“万年模式”猫腻的“强大”与疲乏,践行了一种精准的文学批

12、评精神。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网络文学已经蔚为大观,但是对网络文学的批评是缺失的,这不仅有批评视野的因素,而且有批评家知识结构固化、批评能力不济的因素。对于网络文学,单纯的批判或者价值肯定并无多大意义,而从文学生产的复杂机制出发做出的批评,抑或针对网络文学自身的特质做出的具有针对性的个案批评,才是正道。围绕当代文学中的“鲁郭茅巴老曹”问题,文学报新批评发表了陈歆耕的当代文学的“鲁郭茅巴老曹”在哪里?、陈劲松的文学的泛滥与经典的匮乏、汤奇云的莫作当代“姜子牙”、刘继业的做持灯的求索者和王晓华的经典之问有其文化语境,这些争论表面上看是关于当代文学的经典化问题,其实是对当代文学价值的评价问题。大概没有哪

13、个时代的人会像今天的人这样,对时代的文学做出截然相反的判断。前段时间的“唱盛论”和“唱衰论”,论证双方各执一词,便是明证。在如此缺乏共识的文学界,试图将在世的当代作家经典化,其背后的心态值得思索。事实上,20世纪中国文学一直有一种经典化的冲动,然而从文学经典层面来看,文学经典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复杂过程,最起码需要经历时间的淘洗。此外,2014年文学报新批评还聚焦了中国文学“走出去”中的翻译问题。“文学批评家要像鲁迅所说的那样,做到剜烂苹果的工作,把烂的剜掉,把好的留下来吃。”在2014年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席话,引发了与会者的共鸣。“剜烂苹果”本应是批评家的职责,然而这几年

14、,文学批评中的圈子批评、红包批评屡见不鲜,某些批评家完全忘却了自己的职责,已经严重干扰了正常的文学批评生态,文艺批评失去了对好作品大力推介和对坏作品进行批评的能力。因此,重申文学批评的职责,正是对文学健康生态建设的呼吁。文学批评家需要建构一种批评的能力。“剜烂苹果”的工作并不是人人都能胜任的,眼力不济,很有可能把烂苹果当成宝贝供着,而现在面对浩如烟海的网络文学,一些人则缺少披沙拣金的能力。网络文学是一种新的文学样式,自然也需要新的文学批评范式,传统的文学批评者往往对其不屑一顾,简单斥为“垃圾”,即使评论,也往往简单地将传统的文学批评标准搬用到网络文学上,没有能力揭示网络文学自身的内在结构,结果

15、只能是“外行批评”,使文学和批评的裂痕越来越大。更重要的是,优秀的文学批评家需要有自省的能力。这使我们想起了上海历史上两位令人尊敬的先生:一位是王元化先生;另一位是巴金先生。在2014年王元化先生冥诞纪念会上,许纪霖认为:“一个城市的文化不是靠指标,而是靠人来彰显的,有大师、大家,这个城市的文化才会辉煌。王元化先生到了晚年跟我们交流时,一谈到思想的话题就非常尖锐,你会深深感受到,他就是一个为思想、为中国文化、为人类的未来而活着的人。为什么今天我们会觉得内心越来越寂寞,因为人世间缺少了应该存在的那些大师们,他们身后留下的巨大的空白无可弥补。”在巴金先生的纪念会上,陈思和与李辉也表达了类似的观念。今天,我们纪念王元化和巴金,不是因为王元化的文化官员身份和巴金的作协官员身份,而是因为王元化是“作为文化托命之人”的思想家、巴金是敢说真话的知识分子。他们在晚年不约而同地努力克服自己的人生弱点,对自己曾经信奉的人生做了艰难自省和忏悔,剖心自食,刻骨疗伤,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他们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保持了足够的张力,王元化对“五四”以来激进主义人格的反思以及巴金对“文革”的反思,均穿透了思想的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网络 > 云计算/并行计算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