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生态文明建设展望

上传人:I*** 文档编号:187093202 上传时间:2021-07-2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74.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生态文明建设展望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安徽生态文明建设展望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安徽生态文明建设展望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安徽生态文明建设展望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安徽生态文明建设展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生态文明建设展望(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安徽生态文明建设展望 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并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我党生态文明建设写进党的行动纲领,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需要。安徽省要建设生态文明,就要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对各种资源进行保护和利用,努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期获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一 安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态势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实现生态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势在必

2、行。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建设各种类型的“生态示范区”及“生态省、市、县”等可持续发展区。安徽一直紧随全国步伐,生态文明建设开展得有声有色。(一)安徽生态文明建设的历程安徽历来是个农业大省、资源大省和旅游大省,虽然自然资源乃至生态环境具有一定优势,但因人口多、人均GDP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可用财力总量较小等因素,导致要建成小康社会,生态环境以及资源都要承受较大压力。2003年10月,原国家环保总局批准安徽成为全国生态省建设试点。2004年,安徽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获安徽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批准。从生态文明建设视角解决安徽生态省建设中的难题,对于推进生态省建设,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起着很

3、重要作用。2011年,根据中共安徽省委第九次党代会关于建设生态强省的战略部署,又制定了安徽省生态强省建设实施纲要,实施期限为20122020年。(二)安徽具有丰富的资源和良好的生态条件安徽省地处中国暖温带向亚热带纬向过渡与海洋气候向大陆气候经向过渡的交错区。自然环境的经向和纬向过渡性,决定了本省生态多样性和物种丰富性,是具有典型性和特有性的重要基因库,对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生态安全和资源支持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其中皖北居黄淮海平原的南部,属于半湿润暖温气候,光热条件良好;江淮之间位于北亚热带北缘,气候和生物条件具有过渡带特征,自然生态系统属于亚热带至暖温带湿润森林生态系统;皖南地处亚热带北部,湿润

4、多雨,光热充足。1.安徽河流湖泊众多,水域辽阔全省共有河流2000多条、湖泊110多个,著名的有长江、淮河、新安江和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全省河流隶属于3个流域,即淮河、长江、钱塘江(本省境内为新安江)。淮河干流自洪河口进入安徽省,经六安、阜阳、淮南、蚌埠、滁州至明光市洪山头入洪泽湖,长430公里;北岸支流长,流势缓,南岸支流河短流急,在皖流域面积6.69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近一半,占整个淮河流域面积的35%。长江干流自江西湖口进入安徽省,经安庆、池州、铜陵、芜湖、马鞍山至和县乌江进入江苏省境内,长416公里,在皖流域面积6.6万平方公里,也占全省面积近一半,但不到长江流域总面积的4%。

5、长江、淮河及其两岸湖泊湿地丰富了本省景观类型。新安江发源于安徽休宁县怀玉山六股尖,在本省境内干流长242公里,流域面积为6640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4.6%,流域内河网密度大,源短流急,坡度陡,落差大,水量丰富。巢湖位于长江中下游左岸,横卧在安徽中部,东濒长江,西枕大别山余脉。巢湖水域面积约750平方公里,沿岸为合肥市、巢湖市。巢湖是安徽境内最大的湖泊,正常蓄水位8.0米水位下,来水面积9130平方公里,流域总面积1.34万平方公里,涵盖合肥市区、肥西、肥东、居巢、含山、和县、庐江、无为、舒城等地。安徽三大水系是江淮重要水源地,水的调控能力对长三角地区的生态安全举足轻重;沿江圩区、淠史杭灌区

6、和淮北平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大别山和皖南山区生态环境良好,是华东重要的生态屏障。但淮北平原是本省的生态脆弱地区,淮北地区人口多,生存和发展的承载过重,资源开发利用强度大,加剧了生态脆弱性,造成生态环境压力加大。2.动植物资源全省植物种类丰富,共有木本植物300余种、草本植物2100余种,其中包括不少珍稀树种和特有树种,如古老孑遗植物银杏、金钱松、鹅掌楸、大别山五针松、琅琊榆、永瓣藤等。野生动物500余种,主要分布在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其中兽类90多种,鸟类320种,爬行类和两栖类90多种。全省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54种,以扬子鳄、白鳍豚最为珍贵。3.矿产资源发现有用矿种138种(含亚矿种

7、),已探明储量的90种。其中煤、铁、铜、硫、明矾石在华东地区甚至全国均占有重要地位。安徽矿产资源分布集中,已探明储量的几种矿产主要有淮南、淮北的煤炭和沿江地区的铜、铁、硫、明矾石及其伴生矿产。优势矿产种类多,储量大,开发利用前景好。伴生矿床多,综合利用价值高。能源矿产主要有煤炭、石煤、泥炭、温泉等,以煤炭最具优势,已探明储量居全国第7位,为华东地区之首。金属矿产中的铁矿和铜矿储量较大,铁矿探明储量15亿吨,分布遍及全省,以马鞍山、当涂、繁昌、庐江等地最为集中。铜矿储量占华东地区的20%,主要集中在铜陵、贵池、怀宁、庐江等地。非金属矿产以硫铁矿、明矾石、石灰石最为突出。4.水资源全省水资源总量5

8、80.5亿立方米,其中淮河流域、长江流域和东南诸河分别占44.1%、48.3%和7.6%。天然年径流量533亿立方米,地下水天然补给资源量213亿立方米。由于安徽人口密度大,耕地利用率高,平均每人每亩耕地占有的径流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水资源分布不平衡,与人口和耕地的分布很不相称,主要表现在山区水资源多,人口、耕地少;平原水资源少,人口、耕地多,尤以淮北平原区矛盾最为突出。河流众多,部分河流水流湍急,落差较大,水力资源的蕴藏量相当丰富。为开发利用水资源,安徽在历史上兴建了许多水利工程设施,以寿县境内的安丰塘(古称芍陂)最为有名。新中国成立以后,除治理淮河外,还建设了淠史杭水利灌溉、驷马山引江灌溉

9、等多项水利工程设施,对全省工农业生产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5.旅游资源安徽旅游资源遍及全省,南部以自然山水风光为主,景区相连成片;北部以历史文物古迹为多,点小而分散。最负盛名的旅游景点为黄山。“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被称为“天下第一名山”,于199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佛教名山九华山以鳞次栉比、独具特色的寺庙建筑引人入胜,又以秀丽的山水风光使人流连。道教名山齐云山则以其独特的丹霞地貌和摩崖石刻为世人瞩目。滁州琅琊山以宋朝欧阳修醉翁亭记一文而名扬天下。天柱山古称“皖山”,汉武帝曾登临此山,称之为南岳,“中天一柱”,凌霄矗立,令人叹为观止。人文旅游资源除国

10、家、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外,还有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宏村,屯溪的“宋街”,合肥、安庆等地的古建筑,凤阳的中都城和皇陵等。二 安徽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安徽虽是资源大省,但人均生态资源拥有量较少,不少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煤、铜、铁等矿产资源虽然储量丰富,但易开采、埋藏浅的矿产几近枯竭,而矿产开发时占用了大量的土地,形成的“塌陷区”成为生态隐患。2009年3月,淮北市和铜陵市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近20年来,安徽省生物多样性下降,有300多种生物物种处于濒危状态,野生生物物种数量下降,使得安徽许多优良品种资源损失严重。安徽水资源虽然丰富,但水承载污染负荷居高不下。安徽

11、水资源存在时空分布不均,水旱灾害交替发生,水资源的供求矛盾日益加剧。淮河水环境仍旧存在污染问题,淮河干流安徽段主要支流总体水质轻度污染,淮河流域水体污染治理还受上流来水水质的制约。地处中部的巢湖水体呈现中度污染,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来治理与恢复。皖北部分地区由于降水偏少,自我调节水资源的能力逐步减弱,地下水超采导致天然湿地面积减少,河流、湖泊水面萎缩等生态问题。安徽虽是农业大省,但绿色农业比重较小,存在土地肥力下降、农产品质量降低以及农业环境污染等问题。安徽生态文明建设体系尚未健全。长期以来,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衡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也作为各级考核政府官员政绩的重要标杆。这导致安徽省一

12、些市县政府在任期内,为追求经济总量以及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往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再加上国民文明、健康的消费方式尚未深入人心,生态观念较薄弱,大量浪费现象存在。有些国民的生活模式仍为传统式的高消费、高能耗,过渡包装、一次性消耗品随处可见。安徽生态建设的保障机制尚待完善。到目前为止,安徽省尚缺乏有效的法规制度以及政策保障,相关部门存在各自为政、缺乏综合考虑安排等现象。在资金投入方面,尚缺乏市场化多元投入机制,主要依靠财政资金的投入。相关激励机制尚未形成,难以调动各级政府、社会组织以及公民投身其中。当前,在生态安徽建设中,尚缺乏一批懂技术和懂管理的人才,导致部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较难发展。三 安徽推进

13、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当前,安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以及生态化协调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都面临越来越大的资源环境压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刻不容缓。根据安徽省生态强省建设实施纲要提出的目标要求,“到2020年,力争全省生态竞争力综合指数比2010年翻一番,基本建成生态环境优美、生态经济发达、生态家园舒适、生态文化繁荣的宜居宜业生态强省”。为实现安徽生态强省的目标,从实践路径上看,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相关制度我国现行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主要包括产权制度、生态税收制度、资源补偿费制度、生态核算制度和一些非正式生态制度等。安徽在生态文明制度方面要进一步完善

14、,主要表现为:第一要加快生态文明的法规制度的建设步伐,使生态文明建设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第二要修改完善现有法规,不断完善、配套生态文明建设的地方法规,形成一套完整而具有安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法规体系。第三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执法检查,解决矛盾突出、群众反映强烈的生态环境问题。为此,各级政府要为生态文明建设创造条件,要把生态强省、强市、强县理念融于决策和管理之中,要尊重自然规律、市场规律和群众意愿,改革不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安徽要推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重大开发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方案等进行生态环境影响和对策评估,并将其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要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为决策机关科学决策提供支撑

15、。要通过奖惩制度,将环境保护从无序变为有序,以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替代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达到环境恢复、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二)深入宣传,使生态文明建设深入人心安徽要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就要加大宣传力度,使生态文明的理念深入人心。一要在省级层次上建立起调控机制,统筹全局。不仅发挥各级政府的导向作用,还要建立政府与公众的政策对话平台,扩大公民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更要发挥各级党团组织和社会团体作用,联合民间环保组织开展社会公益行动,引导公众参与。二要开展省内外交流与合作,引进、推广国内外的先进做法和管理经验,借鉴其他省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探索一条适合安徽省情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按照区域一体化发展要

16、求,推进全省生态文明建设。三要强化生态文明的研究、宣传与教育工作。要积极开展相关理论研究,建立起与安徽生态文明建设相符的伦理道德体系。要加大生态文明宣传力度,加强新闻舆论监督,营造全省上下齐心协力抓生态文明建设的舆论氛围,共创生态文明的新家园。要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国民科学文化素质。要重视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培养青少年的科学创新意识,营造一种重视生态创新、重视绿色发展的氛围。四要倡导绿色生产观、弘扬绿色消费观以及引导企业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安徽要实现企业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有机结合,使可持续发展与企业总体经营管理目标有机融合,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绿色生产经营管理技能的企业家,推进全省绿色生产。同时,要倡导公众选择绿色消费方式,引导消费观念根本转变,提倡食用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不食用野生动物以及使用绿色建筑材料等,鼓励有利身心健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网络 > 云计算/并行计算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