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2010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

上传人:I*** 文档编号:187093157 上传时间:2021-07-2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639.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2010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安徽省2010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安徽省2010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安徽省2010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安徽省2010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2010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安徽省2010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 一 安徽2010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2010年,安徽生态文明指数(ECI)为82.89,排名全国第22位。去除“转移贡献”二级指标,安徽自身生态文明指数(SECI)是67.89,位列全国第24名;去除“社会发展”“转移贡献”两项二级指标,安徽绿色生态文明指数(GECI)为53.21,全国排名第23位。2010年安徽省生态文明建设二级指标情况如表18-1所示。表18-1 2010年安徽省生态文明建设二级指标情况汇总安徽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区,气候差异明显,降水年际变化大,旱涝等自然灾害多发。该省协调程度和转移贡献居全国中上游水平,环境质量和社会发展处

2、于中游水平,生态活力处于下游水平。与2009年相比,安徽在生态活力领域建设水平有所退步,从前一年度的中下游水降为下游,使得2010年安徽在生态文明建设类型上发生转变,从相对均衡型转为低度均衡型(如图18-1所示)。在生态活力方面,安徽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和湿地面积占国土面积比重均处在全国中上游水平,森林覆盖率处于中游水平。自然保护区占辖区面积比重为3.6%,全国排名第28位,处于全国下游水平。图18-1 安徽生态文明建设评价雷达图在环境质量方面,水土流失率为12.13%,排名第9位,处于全国中上游水平;地表水体质量为58.1%,排名第17位,处于全国中游水平;环境空气质量和农药施用强度均排名第22

3、位,处于全国中下游水平。社会发展方面,人均预期寿命为71.85岁,全国排名第14位,处于中上游水平;人均GDP、服务业产值占GDP比例、城镇化率均处于全国下游水平。人均教育经费投入、农村改水率较弱。协调程度方面,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工业污水达标排放率、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单位GDP能耗和单位GDP二氧化硫排放量这五项指标均处于全国中上游水平。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率、单位GDP水耗处于下游水平。转移贡献方面,得益于较为丰富的矿产资源,煤油气能源自给率排名全国第8位,处于全国上游水平;人口密度为4.25人/公顷,排名全国第9位;农林牧渔人均总产值和用水自给率排名分别为第16位和第18位

4、,也处于全国中游水平。具体如表18-2所示。表18-2 安徽省2010年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结果二 安徽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态势分析(一)安徽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发展态势对安徽生态文明指数的年度进步指数分析显示,20032010年安徽生态文明水平呈稳定提高态势,整体进步指数为42.94%。其中20042005年度有小幅退步,是由于该年度生态活力、环境质量和协调程度均出现退步;20052006年生态活力、环境质量、社会发展和协调程度四个二级指标同步提高,近10个三级指标均有较大提高与改善,使安徽生态文明建设出现了根本性的好转。在20062007年度进步幅度最大,达9.53%;2007年以后,其进步指数呈不断

5、下降趋势。可以看出安徽生态文明建设继续向好发展,但是进步的步伐出现放缓迹象,值得注意。20092010年进步指数为3.05%,各年度具体进步态势如图18-2所示。图18-2 安徽生态文明进步态势具体从生态活力、环境质量、社会发展和协调程度四个方面分析,其中,生态活力、环境质量、协调程度发展态势较一致,而社会发展与生态活力和协调程度进步态势则相反。生态活力增速有所降低,改善较缓慢;环境质量退步的趋势有所缓解,退步幅度逐渐缩小;社会发展水平保持稳定增长;协调程度也保持提升的走势,但提高速度有所放缓。(二)生态活力发展态势生态活力进步定量分析显示,20032010年安徽生态活力总体呈进步态势,但改善

6、较缓慢,仅增长7.83%。从三级指标的具体数据来看,安徽省生态活力变化主要是受自然保护区的有效保护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指标变化的影响。各年度中,20042005年度退步幅度最大,为7.51%,主要是由于自然保护区的有效保护指标由2004年的4.17%下降至2005年的3.10%所致。2006年5月安徽省环保局发布安徽省生态环境“十一五”规划,推进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提高自然保护区的管护水平,对生态建设进行了有力推动。20062007年度由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的迅速提高,以及自然保护区的有效保护的恢复提高,生态活力进步幅度开始迅速上升,为8.57%;20072008年小幅下降后,20082009

7、年回升至3.76%;在20092010年度又出现一定程度的降幅,为-3.28%。具体进步态势如图18-3所示。图18-3 安徽生态活力发展态势近年来,随着安徽省长江淮河防护林体系、退耕还林、绿色通道、自然保护区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的实施和城市绿化美化的加强,全省生态活力有所增强。2010年较2003年,森林覆盖率增长13.55%,但森林资源总量仍较低、质量不高、结构不尽合理,影响森林生态系统整体效益发挥,且森林区域分布不均,导致局部地区生态矛盾依然突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高40.61个百分点,湿地面积基本保持稳定。由于安徽省自然保护区范围的调整,将部分丧失了野生动物栖息繁衍条件的区域调整出去,虽

8、然大幅增加了保护核心区面积,但自然保护区总面积减少,自然保护区面积占辖区面积比重降低,这也是导致整体生态活力下降的主要原因。安徽仍需大力培育和保护森林资源,切实推进城乡绿化,注重保护生物多样性及主要物种的安全,促进生态活力持续快速提高。(三)环境质量发展态势环境质量发展态势定量分析显示,20032010年安徽省环境质量在持续退步,但退步幅度逐渐减缓,开始出现向好改善的趋势。20032005年,由于地表水体质量、农药施用强度两个指标的下滑致使环境质量急剧退步,退步幅度分别为3.93%和5.68%。之后地表水体质量大幅改善,同时农药施用强度急剧增大的趋势得到遏制,使得20052006年度进步幅度达

9、到7.15%,为近几年最大值;但是由于地表水体质量、环境空气质量的恶化和农药施用强度的增大,这种向好的趋势未能持续下去,20062007年度退步幅度最大,为6.35%。2008年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加快淮河、巢湖流域环境整治,让江河湖泊得以休养生息、恢复生机1。此后,在2008、2009年两年间,相关指标出现明显改善,进步指数开始慢慢上升;但2010年全省工业废气排放总量为17853.27亿标立方米,比上年增加16.90%2,导致空气质量恶化,同时农药施用强度又出现增强趋势,使得20092010年度进步指数为-2.35%,又出现了退步。基于此,安徽省的环境质量发展态势出现锯齿状发展态势(

10、如图18-4所示)。图18-4 安徽环境质量进步态势如此反复的变化可以看出,安徽省环境质量改善面临着压力。随着安徽省大规模流域污染治理工程及大气环境污染防治的实施,全省环境质量也出现了一些趋好势头。全省地表水体质量显著改善,2008年主要河流类水质河长比例较2003年提高15.79个百分点,但其绝对水平仍较低,水资源质量状况依然严峻。环境空气质量稳定改善,20032010年省会城市好于二级天气天数占全年比例提高8.01个百分点,达84.93%,仍相对偏低。农业生产中单位耕地面积化肥、农药施用强度仍在增长,造成农业面源污染进一步加剧。目前,安徽对耕地数量的保护和管理已相对严格,但对耕地质量的重视

11、程度仍有待提高。安徽应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解决大尺度的环境问题,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四)社会发展进步态势分析显示,20032010年安徽省社会发展稳步上升,整体水平提高近1倍。具体进步态势如图18-5所示。图18-5 安徽社会发展进步态势近年来,安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2004年生产总值(GDP)4812.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5%,增幅较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为1998年以来首次跃上两位数的增长平台3。20052007年,服务业产值占GDP比例略微下降,是影响安徽社会发展进步态势的主要原因。从2008

12、年起,人均GDP、教育经费投入以及农村改水率呈强劲增长态势,其中,农村改水率进步最大。安徽省近年来一直将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列为全省民生工程之一,取得显著成效。总体来说,安徽坚持开放创新,以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为契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社会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2010年较2003年人均GDP增长2倍以上;发展质量稳步提高,群众分享发展成果也逐步增多,教育、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高,人均教育经费投入和农村改水率大幅上升;经过多年的建设和积累,城镇化建设进入加速推进阶段,城镇化率稳步上升,这将极大地带动投资和消费需求,为经济增长提供强大而持久的内生

13、动力。安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服务业发展势头提速,第三产业产值已超过第一产业,成为第二大产业,但近几年有降低的趋势,且绝对水平仍相对落后。应继续加大发展方式转变力度,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五)协调程度发展态势协调程度进步分析显示,20032010年安徽省协调程度呈快速发展态势,整体协调发展水平提高72.78个百分点。各年度中,20062007年度提高幅度最大,达23.05%;仅20042005年度有小幅退步,为3.05%。具体进步态势如图18-6所示。图18-6 安徽协调程度进步态势总体来说,安徽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调控节能减排,加强工业、交通

14、、建筑等重点行业、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010年较2003年单位GDP能耗降低近20%,单位GDP水耗下降近50%;加强工业大气污染源防治,实施燃煤电厂脱硫工程,单位GDP二氧化硫排放量降低60%以上;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增长1倍以上,环境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和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均显著提升。但是,目前安徽省整体协调发展水平仍然不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全省总体污染负荷较高,经济发展面临的环境压力较大。(六)二级指标间发展态势关系分析对安徽二级指标生态活力、环境质量、社会发展与协调程度的进步指数进行相关性分析

15、,结果显示,生态活力进步指数与社会发展进步指数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884),而与协调程度进步指数呈正相关(相关系数0.686),可以看出安徽通过传统发展模式推进了经济的较快增长,但生态环境代价较大,生态活力减弱。近几年来,随着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经济社会发展对生态活力的负面影响正在减缓,并有逐渐改善的趋势。另外,环境质量进步指数与生态活力、协调程度、社会发展进步指数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267、0.137和0.086,呈现为正相关,但是社会发展进步指数与协调程度进步指数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487)。这表明,安徽正处于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中,当前仍未完全跨越粗放式增长阶段,正处于

16、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已经取得一定成效,正在逐步向好的方向发展。因此安徽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在于加强生态活力建设,稳步推进产业转型,逐渐化解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改善之间的冲突。三 结论与建议作为华东地区跨江近海的内陆省份,安徽生态文明建设排名较靠后,主要是由生态活力低、社会发展落后、环境质量改善缓慢等造成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类型属于低度均衡型。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态势分析表明,安徽正在逐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呈现出生态文明建设持续向好趋势。但是进步指数呈现连年下降,进步的步伐出现放缓迹象。对于当前安徽生态文明建设排名还相对落后的状况,需要加以审慎对待,以保证持续向好的态势能够得到延续。安徽省20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网络 > 云计算/并行计算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