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丝绸之路申遗成功与河南的机遇(2014) 2014年6月22日,第38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召开,河南省参与的“大运河”和“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申遗项目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共33处,世界遗产项目总数上升至47个,河南省则上升至5个河南是全国唯一一个“双申遗”的省份,洛阳则是全国唯一一个“双申遗”的城市大运河和丝绸之路申遗成功,不仅是河南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的重要成果,更显示了河南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增强了河南在海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作为跨区域的线性文化遗产,二者申遗成功对于促进区域间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外开放和交流提供了有力的文化支撑,更为中原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一 大运河与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河南段的现状作为唯一一个“双申遗”的省份,河南与大运河和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二者申遗过程中,河南做了大量的工作,做出了积极的富有成效的贡献一)大运河与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的基本情况“大运河”横贯中国中东部地区,始建于公元前的春秋战国时代,之后营建不断,有2500年的历史,包括以洛阳为中心的隋唐大运河,以北京、杭州为起始的元明清京杭大运河,以及与海上丝绸之路相连的浙东运河等,共三条河流十大河段,沟通了黄河、海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涉及河南、安徽、江苏、山东、河北、天津、北京、浙江8个省市。
此次申报的大运河遗产,包括各河段的典型河道段落和重要遗产点[1]“丝绸之路”是跨国系列文化遗产丝绸之路指横贯欧亚大陆北部的商路,西汉时由张骞首次打通,东汉时班超再次打通并经营西域,至隋唐时代空前繁荣,洛阳、长安以西分为南、中、北3条线路此次由中国、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属文化线路类型,长约8700公里,共33处遗迹中国境内遗迹22处包括河南省4处、陕西省7处、甘肃省5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6处,类型有城址、宫殿遗址、门址、关址、佛寺遗址、烽燧、道路遗迹等[2](二)大运河、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与河南隋唐大运河是在前代诸多运道基础上,形成的以洛阳为中心,以通济渠、永济渠双向延伸,北抵涿郡、南通余杭(今杭州),全长2700多公里的水路交通系统大运河”河南段主要是指隋唐大运河通济渠和永济渠,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7个遗产点是洛阳含嘉仓遗址、回洛仓遗址,通济渠郑州段、商丘南关段和夏邑段,永济渠(卫河)滑县浚县段,浚县黎阳仓遗址,包括了河道、仓窖、堤岸、码头、桥梁等多种类型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河南段的4处遗址点,即汉魏洛阳城遗址、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新安汉函谷关遗址、陕县崤函古道石壕段遗址,可概括为“一城一门一关一道”。
汉魏洛阳城是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的都城;定鼎门是隋唐洛阳城外郭城的正南门;新安汉函谷关是自洛阳西行的必经关隘;崤函古道是自洛阳至潼关的道路,是丝绸之路遗址点中唯一的一条“道路”遗存洛阳在汉、唐时期长期作为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曾为丝绸之路的发展繁荣做出了突出贡献,“一城一门一关一道”内涵丰富,构成了丝绸之路的基本要素体系,代表了4种不同的遗产类型三)河南配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所做的工作大运河是国务院部署开展的跨省市联合申遗项目,2006年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07年正式启动申遗工作河南省各级党委、政府逐级建立大运河保护与申遗工作领导机构,开始制定保护规划、编制整治方案、建立基础档案等工作河南段的遗产项目,主要根据由国家文物局审核同意、省政府批准实施的《大运河河南段遗产保护规划》认定2011年,大运河遗产本体保护、展示和环境整治工程全面有序铺开,考古工作取得重要成果2013年,先后迎接国家文物局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现场考察、评估2014年4月2日,洛阳隋唐大运河博物馆正式建成开放丝绸之路申遗是跨省、跨国申报,河南省专门成立了申遗工作领导小组,并连续多年将其列入政府工作报告。
2006年,申遗工作全面展开首先是勘探发掘汉魏洛阳城太极殿遗址、新安汉函谷关关城遗址、隋唐洛阳城宁人坊遗址、陕县崤函古道等遗址;在此基础上,对汉魏洛阳城宫城西南角、三号门、西阳门大街,新安汉函谷关关楼和关墙,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门址外骆驼蹄印、宁人坊南坊墙,回洛仓遗址,含嘉仓160号仓窖,崤函古道石壕段等遗迹实施保护展示2010年,河南省的申报文本已全部完成并按时上报2011年国家调整了申遗策略2012年,调整后的丝绸之路河南段遗产保护和管理总体规划编制完成2013年,丝绸之路中国段沿线6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同签署了《关于保护丝绸之路遗产的联合协定》二 大运河、丝绸之路申遗成功给河南带来的机遇大运河和丝绸之路申遗成功,是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的重要成果,也为中国新添了两张亮丽名片河南省同时拥有两项殊荣,不仅显示了河南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地位,而且增强了河南在海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更为进一步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开放和对外交流提供了有力的文化支撑一)成为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又一抓手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和河南省委、省政府都将文化建设提上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2011年9月28日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中,“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是中原经济区的五大战略定位之一。
2012年3月,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河南省人民政府三方签署《关于共同推进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合作协议》,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成为国家的重大文化发展战略和赋予河南的重大文化使命文化遗产是华夏历史文明的重要载体,大运河和丝绸之路申遗成功,是河南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的新突破首先,二者都是跨省区、跨国家的线性文化遗产,保护难度更大,会面临许多新的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这将会积累更丰富、科学的技术和经验,进一步提高河南省的文化遗产保护水平,并为其他地区提供有益借鉴其次,展示是传承的重要手段和重要环节,二者都跨越了广泛的空间,进行区域合作,正确选择展示点、确立展示措施,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这要求更新理念和理论,创新方式和措施,将会有助于做好其他历史文化遗产的展示最后,二者都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发挥文化遗产的弘扬文化、增强吸引力、促进旅游、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等多重作用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这将提高河南对遗产的科学利用水平总之,大运河和丝绸之路申遗成功,无疑会成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又一抓手和着力点二)对河南省承担的三大国家战略的实施有重要意义目前,河南承担着国家粮食核心区、中原经济区和郑州航空港区经济综合试验区三大国家战略,是国家和省委、省政府根据河南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而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
大运河和丝绸之路申遗成功,对三大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河南居“天地之中”,承东接西、连南贯北,自古以来地理位置就是河南的一大优势横贯中国中东部地区的大运河和欧亚大陆北部的丝绸之路都延续使用千百年,都与交通、经济、贸易息息相关,二者都以河南为重要节点,河南也是唯一一个同时拥有这两处遗产的省份,这充分体现了河南在中国版图中的重要区位优势和独特地理优势今天,这种传统优势仍在延续从现代复合的铁路、公路、民航、管道等交通运输网络来看,横亘中国北方的东西交通大动脉陇海-兰新铁路、连霍高速与贯通中国东部的南北交通大动脉京哈-京广铁路、京港澳高速在郑州交汇,郑欧货运班列也已经开通形象地说,以郑州为圆心画圆,半径500公里的范围,会覆盖中国30%的人口和27%的GDP;半径1000公里的范围,会覆盖50%以上的人口和GDP;半径2000公里则近乎覆盖90%的人口和GDP就航空而言,从新郑国际机场出发,1.5小时航程即可覆盖全国2/3的主要城市和3/5的人口[3]大运河和丝绸之路申遗成功,体现了河南文化的价值,有助于培育具有时代特征、中原风貌和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进一步提升河南省的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原文化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进而为打造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以及郑州航空港区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三)为更好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提供有力文化支撑2013年9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题为《弘扬人民友谊 共创美好未来》的重要演讲,倡议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014年5月初,文化部提出以文化先行方式建设“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一项重要内容加以打造2014年5月9日至10日,习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殷切希望河南建成连通境内外、辐射东中西的物流通道枢纽,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多做出贡献丝绸之路河南段充分表明,河南与丝绸之路有着极深的渊源,并始终保持紧密联系,中原是古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在这条中西方社会、经济、文化交流线路上有着重要地位和意义如今的丝绸之路呈现崭新生机欧亚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必须加强包括道路联通、贸易畅通在内的“五通”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以及郑州航空港区的打造是古老中原融入欧亚共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优势和基础加上河南在粮食、农业、人力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丝绸之路经济带,对河南的带动和支撑作用,都将是巨大的丝绸之路申遗成功为人文灿烂、活力迸发的河南更好融入欧亚共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化支撑三 大运河和丝绸之路遗产保护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大运河和丝绸之路申遗成功,给河南带来了巨大机遇的同时,对其保护利用也出现了新的挑战。
一)保护意识薄弱:法律法规不够细致完备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利用,要求我们从单纯的技术保护,向法制建设、管理体系建设、服务能力建设,以及新材料、新工艺的使用等各个层面进行建设有专家讲“运河申遗成功,是还给运河以尊严”这说明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各地都非常重视包括本体及建控地带环境在内的保护工作申遗成功后,持续的保护需要细致完备的法律法规来制约不适当的保护,很有可能成为变相的破坏比如,对于运河这种仍在使用的活态线性文化遗产,常用的保护办法是将岸边的居民迁走,把运河改造成景观带对此,就有不同看法有学者认为,有人,有生活气息,运河才有生命;并提出“零保护”的概念,即岸边原有的居民、房子、航运等保留原貌,不人为干预,也避免成为景观场所对于遗产的保护改造,现在缺乏标准,现有的法律法规不够细致完备关于大运河,国家文化部颁布有《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法》,山东、浙江等省均有专门的管理办法或条例,而河南省只有《大运河河南段遗产保护规划》对丝绸之路也同样如此世界文化遗产都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历史、文化价值非常高,一旦遭到破坏就会造成重大损失河南省需要加强制定针对大运河和丝绸之路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地方法规,以利于它们的持续长久保护。
二)大运河:开发利用存在诸多困难大运河不同于古建筑、古遗址,属仍在使用的“活态线性文化遗产”,至今仍是我国重要的交通水利设施,年吞吐量相当于4条京沪线,惠及全国约15%的人口遗憾的是,大运河河南段,要么是遗址,要么已经丧失通航能力同时,跨区域项目的开发利用,最好是统一协调,才能事半功倍但这方面,交流合作的机制并不完善,仍是各区域各自为战自然状态中的线性遗产线路长,展示、参观等存在很多不便大运河还多是水域,包含的文化遗存种类和数量丰富,远远超出了历史文化保护区如古村、古镇等的包容范围,资源内涵信息含量大、保存情况复杂、管理难度大,这些都对大运河的保护和开发利用造成一定程度的阻碍尤其是其开发利用就要求更完备、科学的技术手段和措施大运河申遗成功,对其自身的保护是极大的推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线性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河南省乃至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