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依团代传创新非遗剧种保护传承模式

I***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72.97KB
约6页
文档ID:187090438
依团代传创新非遗剧种保护传承模式_第1页
1/6

“依团代传”创新非遗剧种保护传承模式 根据山东省委宣传部和山东省文化厅的统一部署,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振兴地方戏曲事业,菏泽市地方戏曲传承研究院在市文广新局的领导下,针对地方剧种现状加以调查研究,创新工作方法,进行大胆探索,积极开展濒危地方剧种的保护传承工作,其中,为大弦子戏量身定做的“依团代传”保护模式起到了较好的传承效果,得到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文化厅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评价,认为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山东菏泽,古称“曹州”,地处中原腹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是齐鲁文化和中华文化的交会地,素有书画之乡、戏曲之乡、武术之乡、民间艺术之乡的美誉菏泽剧种多、剧团多、名演员多,有中国声腔剧种博览会和展览馆之称,戏曲之盛为中原之冠山东梆子、枣梆、大弦子戏、大平调、两夹弦、四平调、柳子戏等地方剧种,地方特色鲜明,唱腔韵味浓郁,是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大弦子戏,又名“大弦戏”渊源于元明以来中原地区的俗曲小令,伴奏乐器以三弦为主,以锡笛、笙为辅因在唱曲起板时总以三弦起头,故名,又因其成立的班社先后不同,艺人多少、演出水平高低等原因,分称“小弦子戏”和“大弦子戏”,今日通称“大弦子戏”。

文革”前,菏泽原有“菏泽地区地方戏曲院大弦子剧团”,演出剧目屡获大奖并深受群众喜爱,“文革”期间剧团被撤销,从此在山东戏剧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大弦子戏没有了剧团2008年6月,大弦子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弦子戏老艺人相继谢世,部分传承人和老艺人也年事已高,演员青黄不接,该剧种的发展、传承和存续面临严峻局面,保护传承工作已是刻不容缓一 针对单位实际,区别剧种现状,确立“依团代传”工作思路菏泽市地方戏曲传承研究院原名菏泽市戏剧院,成立于2001年,2012年6月更名,内设山东梆子和枣梆两个专业剧团(传承保护中心),现有在编人员107人,外聘演员46人,跟团学员19人,是菏泽当地专业力量最强的国有戏曲表演团体2008年6月,菏泽市地方戏曲传承研究院被命名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示范基地”,肩负着山东梆子、枣梆和大弦子戏这三个非遗剧种的保护和传承重任近年来,在山东省文化厅和菏泽市委、市政府以及上级文化主管部门的领导下,菏泽市地方戏曲传承研究院一班人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根据上级要求,对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山东梆子、枣梆和大弦子戏进行了整理和挖掘,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先后编辑出版了一批图书音像资料。

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广大演职人员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有了较大改善,再加上培养的几批青年学员陆续充实到两剧团,基本实现山东梆子剧团和枣梆剧团人才年龄结构的梯次化,一批传统剧目得以复排相比较而言,山东梆子和枣梆两个剧种的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大弦子戏由于长期没有剧团,加上相应经费的缺乏,前几年培养的部分学员因为看不到出路,纷纷改行另谋生计,致使保护传承工作一直没有进展,形势极不乐观针对这种现状,菏泽市地方戏曲传承研究院新一届领导班子理清思路,另觅途径,决定以其他形式培养接班人经过多方论证研究,确立“依团代传”大弦子戏的工作思路依团代传”,是指从现有的山东梆子剧团和枣梆剧团中遴选出部分优秀青年演员和学员跨剧种学习大弦子戏戏曲艺术,通过“依团代传”学唱大弦子戏,培养大弦子戏骨干演员菏泽市地方戏曲传承研究院的这一创新举措,有效破解了大弦子戏目前有剧种无剧团、有技艺无人传的传承危机一是“依团代传”能解决无人可传的问题大弦子戏长期没有剧团,近些年挖掘整理的音乐、唱腔等资料因苦于找不到人学习而一直被束之高阁依团代传”实施后,无人可传的问题迎刃而解二是“依团代传”能有效节约资源、降低成本挑选优秀演员跨剧种学唱大弦子戏,解决了地方戏曲院团普遍招生难的问题,实现了剧团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节约了传承成本,可以把用于养人的资金用到大弦子戏的挖掘整理和艺术创作中去。

三是“依团代传”能提高传承质量从剧团挑选的优秀中青年演员大都有着一定的艺术功底和舞台经验,能显著提高大弦子戏的传承质量,避免新招收的学员没有基础、接受能力差的弊端四是“依团代传”能实现剧团和被传承剧种的双赢从实际效果来看,剧团学唱的大弦子戏唱段和折子戏重新搬上舞台后,受到观众的极大欢迎,既丰富了剧团的演出内容,扩大了自身影响,同时对大弦子戏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二 明确方法措施,强化组织协调,扎实推进“依团代传”顺利开展依团代传是一项跨单位、跨剧种的综合性工作,需要在时间地点、方法步骤、人员调配等方面加强领导,统一安排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的做法如下一是菏泽市地方戏曲传承研究院专门成立了大弦子戏“依团代传”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由院艺术部负责人和两剧团业务团长组成,下设办公室,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和设备领导小组根据工作实际,定期召开会议,制定实施方案,研究方法步骤,督促任务落实,检查学习效果二是在不影响山东梆子剧团和枣梆剧团自身演出和艺术生产的前提下,通过加强制度建设,使“依团代传”变成剧团自身的一项经常性工作,同其他工作一样,按照整体部署,制订实施方案和计划,包括时间、地点、内容以及人员和目标要求,同时,将各项工作量化、细化,具体到人,努力做到责任明确、重点突出。

三是引入考核奖惩机制,把学唱大弦子戏作为演员提高自身业务能力的一项考核内容请传承人(老艺人)担任评委,每半年组织一次评比,将考核成绩与个人效益挂起钩来,同时对学习优秀的学员重点培养,多安排登台演出机会,提高演出补贴标准,充分调动学唱演员的积极性另外,在“依团代传”工作实施过程中坚持做到“三高”,即起点高、标准高、效率高起点高就是对传承学习的剧目、唱段、音乐等,在选择上要求标准比较高,对现存的大弦子戏的音乐、曲牌、唱腔等不是拿过来就学,而是结合传承人(老艺人)和有关专家的意见进行整理、加工和提高,力争把大弦子戏最具代表性的东西呈现出来、传承下去标准高就是对传承人(老艺人)的传授过程以及学唱演员的挑选、学习效果都有着较为严格的标准作为传承人(老艺人)和学唱演员不能满足于教会几段或学会几段,而是要把大弦子戏的精髓教到家、学到手效率高就是提前做到统筹安排,包括提前确定学习时间、提前联系老艺人和通知学唱演员,提前筛选好学习内容,提前沟通好学习形式等,充分利用剧团有限的空闲时间,把学唱演员组织起来集中学习,争取用最短的时间达到最好的效果三 突出后备人才培养,着重抓好“依团代传”的核心环节后备人才培养是濒危地方剧种保护和传承的根本。

菏泽市地方戏曲传承研究院在开展实施“依团代传”工作中,以人才队伍建设和培养后备人才为重点,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在深入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建立濒危剧种保护和传承工作台账,对大弦子戏传承人、传承内容、时间进度、地点和形式等都以表格的形式加以归类,形成完善的、详细的数据库第二,鼓励大弦子戏传承人(老艺人)开门收徒,通过言传身教等传统形式,将他们的演奏经验和技艺更完整地传给下一代这样也为剧团中青年演员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并为他们组织集体拜师仪式,进一步扩大大弦子戏的影响力第三,为了切实抓好戏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菏泽市地方戏曲传承研究院每三到五年便联合市艺术学校举办一期戏曲班,招收一批戏曲学员,年龄最小的七八岁,最大的也不超过十四五岁聘请部分传承人(老艺人)担任教师,利用三年时间向他们系统传授戏曲知识,取得较好效果截至目前,市戏剧院已举办三届戏曲班,为自身两个剧团和周边地市戏曲院团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第四,2011年,组织举办大弦子戏强化培训班,邀请大弦子戏传承人(老艺人)执教,从两剧团选调中青年演员19人参与学习培训,招收学员6人目前这批学员已完成阶段性学习任务第五,根据“依团代传”实施方案,在强化培训过程中,针对大弦子戏剧种特点、传承人(老艺人)自身艺术特点以及学员自身条件,精心安排教学内容,在传授形式上采取“人盯人”和“开小灶”的办法,定向培养,因材施教,着重提高传承质量。

第六,把依团代传与工作实际结合起来,注意让传承人(老艺人)在唱腔、音乐、身段等方面给予现场指导,邀请传承人(老艺人)跟团观摩实际演出效果,同时,尽可能地为传承人(老艺人)创造参加文化活动和登台演出的机会,扩大他们的影响,用他们高超的艺术成就和人格魅力吸引更多的人关注戏曲事业的发展,关心戏曲后备人才的培养四 建立长效传习机制,凸显濒危剧种传承效果近年来,国家和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高度重视,扶持力度不断加大,特别是2011年6月1日开始实施的《非物质文化遗传法》为地方濒危剧种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难得的发展契机目前,菏泽市地方戏曲传承研究院正在组织有关专家对大弦子戏“依团代传”工作进行阶段性总结,通过认真梳理,进一步明确任务目标,建立健全大弦子戏“依团代传”长效传习机制和保障机制,巩固现有成果,为今后大弦子戏的振兴和发展奠定基础一是组成专门班子具体负责“依团代传”工作,制订保护传承长远规划,将任务分解到各个时间段,明确分工,责任到人,确保工作落到实处;二是与代表性传承人签订传承目标责任书,与演员签订学习目标责任书,让更多的人关注大弦子戏的传承和发展;三是合理安排人员、场地和时间,提高传习效率;四是继续抓好大弦子戏传统唱腔和剧目的整理,对筛选出来的唱段和剧目进行加工和提高,保证排演剧目质量;五是积极筹措资金,改善传承条件,提高传承人和学员的生活待遇,做好“依团代传”工作的资金保障,同时引入奖惩机制,提高大家的积极性。

三年来,菏泽市地方戏曲传承研究院通过全新的探索与实践,“依团代传”为濒临失传的“非遗”剧种大弦子戏培养接班人,阶段性效果明显第一,消亡多年的大弦子戏重返舞台,既丰富了艺术形式,也满足了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2011年1月参加菏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一亮相便“戏”惊四座,这是自1968年撤销剧团之后大弦子戏第一次回到观众的视野,受到群众和社会各界的热烈欢迎和广泛好评同年,又先后举办大弦子戏“依团代传”专场演出、大弦子戏演唱会4场;截至2014年上半年,共组织专场演出活动18场目前,大弦子戏传统剧目《两架山》正在紧锣密鼓复排中,7月份将登上舞台与观众见面第二,“依团代传”创新非遗剧种保护传承模式,使消亡40多年的大弦子戏重返舞台,充分展示了菏泽市地方戏曲传承研究院为非遗剧种的传承保护所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通过“依团代传”这种形式,使沉寂多年的大弦子戏再次以动态的形式呈现给观众,让古老的濒危剧焕发生机,实现了质的飞跃第三,“依团代传”这种形式为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成功经验,坚定了大家抢救保护大弦子戏的工作决心长期以来,由于招不到学习大弦子戏的学员,看着整理出来的音像资料大家一度感到迷茫。

自实行“依团代传”以来,特别是大弦子戏专场演出获得圆满成功,受到群众的欢迎、领导和有关专家的高度评价后,大家普遍感到路子走对了,极大地激发了工作热情,坚定了信心,并表示要通过大弦子戏“依团代传”这种模式,总结经验,举一反三,做好其他非遗剧种的保护传承工作依团代传”培养大弦子戏后备人才的经验模式,得到省内外专家的充分肯定,2013年9月,经过专家评审和现场答辩,“依团代传”经验模式在全省申报参评的200多个项目中脱颖而出,获得山东省首届文化创新奖,受到山东省人民政府的表彰全文完-。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