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上海文化发展总报告 2007年,上海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市九次党代会精神,立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努力走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列,为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上海将建设文化大都市作为文化发展的未来目标,决心以更宽广的胸襟和更广阔的视野,坚持在融入国家和长三角的发展战略中发展上海自身,以自身的发展服务全国从不断的开放中体现包容,从不断“融合”中凸显服务全国的责任上海将依托中国最大的城市作为广阔的文化平台,为全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作出自己更多的贡献一 2007年上海文化发展回顾2007年是上海不平凡的一年,也是上海城市发展进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年上海正在按照中央的要求,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实现文化繁荣发展,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等重大战略思想的具体实践,是顺应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客观趋势的战略选择,是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的客观要求上海在加快硬件建设的同时,更是努力提升文化软实力,把文化的力量融入经济发展中,在经济发展中推进文化发展,全面推进文化大都市建设。
一)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200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党的十七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科学地回答了党在改革发展关键阶段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发展目标继续前进等重大问题,对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出了全面部署,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必须高举的一面旗帜,又是必须毫不动摇坚持的一条道路,也是符合中国实际、不断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这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取得的理论创新成果,开辟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对于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党的十七大闭幕后,上海立即兴起了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热潮上海市委要求各级党委要按照中央和市委的部署,切实加强对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工作的领导,加强统筹协调,精心组织实施,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自觉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七大精神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实现党的十七大确定的各项任务上来。
要紧紧抓住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制定措施这些环节,把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贯彻市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和总结今年工作、研究明年工作结合起来,使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学习再上一个新台阶,真正取得实效全市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各项战略任务,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饱满的工作热情,全面准确深入地宣讲党的十七大精神,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投身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激励广大干部群众为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各项任务,推动上海改革发展而共同奋斗为了推动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按照中央要求,中共上海市委决定由市委宣传部会同市有关部门组成上海市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宣讲团深入全市各行各业原原本本地宣讲中央精神,宣讲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重大工作部署,帮助干部群众深刻领会党的十七大精神努力营造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浓厚氛围,营造团结奋进干事业的浓厚氛围学习党的十七大报告在上海文化艺术界激起强烈反响大家认为,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对文化工作提出了比以往更高的要求。
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大报告,有助于文艺工作者从整体上了解现实生活、把握时代的要求,创作出更能体现人与自然、个人与群体、物质与精神等和谐发展的文艺作品上海的文化艺术界人士提出,要以科学发展观来全面指导文艺工作,促进文艺健康、协调、有效、创新发展上海文艺界要按照党中央的总体要求,联系上海实际,努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完善社会主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培育城市文化创新能力,保护和开发好民族、民俗、民间文化,构建好文化市场体系和国际文化交流体系,让各类文艺人才都能在上海这个平台上长袖善舞,努力工作,开拓创新,推动上海文艺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为建设文化大都市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二)全面推进文化大都市建设2007年,全面推进文化大都市建设成为上海文化发展的主旋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上海市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5月召开的上海市第九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了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努力把上海建设成为文化要素集聚、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文化创新活跃的文化大都市的宏伟目标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强城市软实力同年8月下旬前往上海市文艺单位调研时,习近平同志再次强调要“进一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和市第九次党代会精神,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上海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2007年11月,上海市作家协会第八次会员大会昨天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出席并讲话指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广大作家、文学工作者肩负着更为重要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要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要求,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构筑与文化大都市建设相适应的文学格局,热情讴歌时代主旋律、积极反映人民心声、大力发扬创新精神,促进上海文学事业的繁荣发展,为上海建设文化大都市作出新的贡献建设文化大都市,为上海文化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了新要求,画出了新蓝图建设文化大都市,要大力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要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根本出路在于改革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创新,才能不断激发文化艺术事业的潜能和活力在上海,适应不同文化个性的文化体制改革和创新,正在不断深入2007年3月,上海京昆艺术中心正式诞生,这是上海整合上海京剧院、上海昆剧团和天蟾逸夫舞台三家文艺单位组建而成的京昆本是一家,但体制上的分割,却不利于各自优势的互补和发展京昆艺术中心成立后,既保持京剧和昆剧的相对独立,又在创作、舞美、排演场地等方面实现了资源共享,使上海的京剧和昆剧开始了在更广阔的视野和平台中进行传承和创新的实践。
上海发展的关键是人才,教育资源、人才资源、智力资源是上海最大的优势建设文化大都市,要始终把人才作为关键上海必须更好地创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生活环境、体制环境,激发人才的创造、创新才能,使上海在新一轮发展中继续走在全国前列上海要进一步激发文化工作者的创新激情和创造活力,努力营造人才辈出、创意涌流的文化环境,使各方文艺人才近悦远来,使上海真正“文化大师云集、艺术巨匠荟萃”高层次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是上海打造文化大都市的核心所在,是上海发展过程中一项战略性、关键性的举措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和上海市人事局作出部署,要从提高认识、落实责任、加强考核、创新机制、优化环境等多个环节入手,切实加快推进上海高层次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打造文化人才高地,为上海构建文化大都市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根据上海高层次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到2010年,上海将形成80名左右专业贡献突出、引领作用明显的文化领域领军人才“国家队”,160名左右覆盖文化领域各行业类别的对提升城市文化形象起到积极作用的领军人才“地方队”,800名左右优秀青年人才为主的领军人才“后备队”和一批起骨干和支撑作用的中青年拔尖人才群体高层次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将为上海的文化大都市建设增添后劲。
2007年底,上海推出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岗位计划,以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形成一批优秀创新团队,加快高水平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东方学者”岗位计划着眼于上海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主要对与高新技术产业密切相关的学科领域进行择优重点资助,以提高上海高校教学质量,形成学科优势与特色该计划实行岗位聘任制申请者应学术造诣高深,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国内外同行公认的重要成就;对本学科建设具有创新性构想和战略性思考,具有带领本学科在其前沿领域赶超或保持国际先进水平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团结协作、拼搏奉献精神和相应的组织、管理、领导能力,善于培养青年人才,注重学术梯队建设,能带领一支创新团队协同攻关上海计划每年聘用“东方学者”50名,聘期3年;每个“东方学者”岗位资助经费共40万~60万元,其中“东方学者”个人岗位津贴每年10万元对落户上海(包括办理人才引进居住证)的入选者,除上述岗位津贴外,学校应按照有关规定向特聘教授提供工资、保险、福利、居住等待遇三)社区建设再上新台阶2007年6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会议认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意义。
坚持以政府为主导、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坚持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坚持把建设的重心放在基层和农村,统筹规划、加大投入、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着力改善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着力提高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力,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基本文化权益问题,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会议指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任务是,按照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则,以政府为主导、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努力建设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供给、设施网络、资金人才技术保障、组织支撑和运行评估为基本框架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加大众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2007年,上海社区服务“三个中心”建设进入全面推进实施的新阶段加强社区“三个中心”建设,是上海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具体举措,也是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的一项民心工程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政府2006年决定,以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为抓手和突破口,统筹推进社区建设。
一年多来,“三个中心”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初步体现了“群众得实惠、管理出实效、基层有活力”的目标和要求在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建设方面,目前全市已经建成218个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基本实现全覆盖服务中心能够办理的行政事务达到200多项,其中60%可以当场办结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方面,2005年底长宁、松江两区率先启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革试点,2006年下半年试点进一步扩大到徐汇、静安等9个区其他8个区县2007年内全面推开改革在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方面,2004年以来,上海市政府连续几年把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列为实事项目,到2006年底已建成80个,总面积近40万平方米力争到“十一五”期末实现街道、乡镇全覆盖目前,上海各街道、乡镇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为轴心,建造居委会、村文化活动室,形成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市民出门步行15分钟就有一个文化点如浦东三林镇是世博场馆建设人口动迁基地,规划居住人口将达38万人从2006年起,他们在原有4个文化中心、广场,200个居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