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版《劝学》必修三经典版

上传人:应*** 文档编号:186800734 上传时间:2021-07-2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典版《劝学》必修三经典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经典版《劝学》必修三经典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经典版《劝学》必修三经典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经典版《劝学》必修三经典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经典版《劝学》必修三经典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经典版《劝学》必修三经典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典版《劝学》必修三经典版(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劝学必修三一、教学目标学习设喻论证的方法和“对举”的行文方式。了解荀况关于学习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二、难点、重点分析作者从哪几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各组比喻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分析: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分三段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第l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第一个比喻“青出于蓝”,不能认为它的意思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这是它作为成语后新产生的意思。本文中这个比喻和“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这样,三个比喻分了两层意思。作者在这基础上,用“故”归纳上

2、文,又用了“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后面两个比喻并列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它们是对后面推论的有力衬托。综上所述,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第2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开头作者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先来阐说,接着就用“*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辟,作者顺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

3、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结论,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综上所述,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第3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作者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接着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下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作者用四个比喻正反对照:先用“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

4、键;又用“楔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这是本段第二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最后一个层次,作者用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后面两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的两点保证,两者缺一不可。综上所述,作者在本段中又分三个层次,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本文设喻有什么特点?分析:本文是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通篇设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本文的设喻特点: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

5、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而必须有所造就的道理。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设喻方式多样: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木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反复设喻,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解。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2段

6、,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3段第一层,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水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三、教学过程设计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预习检查。导入新课。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作者介绍。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

7、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解题。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师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

8、:“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l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第一组:通假字第二组:其他易写错读错字给本课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3复习初中知识,综合“思考和练习”二,学生自己理

9、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4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是一个合成双音词。“可以”在古汉语中是两个单音词,相当于现代汉语“可以、用它”的意思。在本文具体语境中“以”已失去介词的作用,只协调音节。因此,这两个词中只有“可”有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可以”差不多;它还表示情理上应当如此,可译为“应该”。全句译为: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应该停止的。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句中两个“中”作动词,“符合”的意思。“绳”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线,这个词的意义现在已扩大,泛指各种绳索。“*”和“为”是两个动词,“*”通“糅”,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弯曲的一种方法,

10、现作“揉”,解释“使弯曲”。“为”,做成。“以”在两个动词之间表明它后边的行为是它前边行为的目的或结果,作连词用,译作“而”。全句译为:木材直得合乎墨线,假如使它弯曲而成为车轮,它的弧度符合圆规。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句中“神明”即“神灵”;“圣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自得”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合成双音词,“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这句译为:积累善行养成美德,因而能自通于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备了。假舟揖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句中“舟揖”是合成双音词,偏义复词,联系上下文,偏指舟。“水”,名词用如动词,“游泳”。“绝”是会意字,从“*”,

11、从“刀”,从“卩”,意思是人用刀横断丝织品,“绝江河”很像横断水流,所以“绝”引申为“横渡”。“江河”古人专指长江、黄河,现在的词义扩大了,泛指一切江、河。全句译为: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句中两个“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爪牙”在本文中是两个单音词,它们的本义是爪子、牙齿。后来形成褒义的比喻义:帮手、武士;现代又转为贬义的比喻义:帮凶、走狗,词义的感情色彩有了变化。“强”读*,坚硬的意思。“上”、“下”方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黄泉”是特殊的单纯双音词。“用心”不是合成双音词,“用”是引介原因的介词,译作“由

12、于、因为”、“心”是“心思”的意思。“一”,作动词,专一的意思。全句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硬的筋骨,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由于心思专一。诵读第l段。诵读的准备。先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学不可以已*使之然也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让学生解释下列词语:“已”在现代语中有没有相同用法?请举例。“以为”跟“自以为得之矣”中的“以为”用法是否相同?的省文。)“虽”这个“虽”跟下面两句话中哪一个“虽”字的用法相同: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虽大风浪不能鸣也。“木受绳”二句把省略的意思找出来。2学生练习背诵。先自读两遍,再由教师领读一遍,然后检查试背,发现难点,指出关键在

13、于要理清文理。3文理分析。第一步:找观点提问:这段话中哪些句子是表述作者观点的?追问:开头说:“学不可以已”,下面接着有一连串的设喻,这些设喻是证明这个观点的吗?再追问:既然如此,起句和结句所表述的观点又是怎样的关系呢?补充问:在“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这句话中,哪些字眼表示了“不可以已”的意思?第二步:弄清设喻的内涵提问:这段话中的设喻可分几组?追问:这三组设喻从总体上看,都是为了论证“君子博学行无过矣”这一论点的。既然如此,是否可以认为这是简单的重复?。再追问:它们的角度不同表现在什么地方?是将前后不同的状态和性质加以对照,说明后者高于前者,用来比喻人们经过学习,其思想、道德的境界高于学习

14、之前,智力发达程度也高于学习之前。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既经改变,则不会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性质上去,用“*”来比喻学习可以改造人这一重大作用。“受绳则直”“就砺则利”所强调的是改造的结果,照应下文“知明而行无过”;被省略的“锯”“磨”二字,都表示持续的动作,又包含了“不可以已”的意思。可见这一组设喻是前两组设喻的总括,由此顺理成章地引出作者的观点。最后板书此段文理示意图,帮助学生记诵。4熟练地诵读这一段。学生参照上面的示意图齐背一遍,先自查、互查,后由教师检查。诵读第2段。诵读第2段。诵读的准备。先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要求注意某一节拍之中有些字之间有极短暂的停顿。吾尝终日而思矣,不知须臾之所学也

15、。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后解释词语:“终日而思”和“*而望”属于“对举”,结构相同,“而”表示修饰关系。用现代语表述,依次为“整天地想”和“跃起脚跟向远处看”,前者加“地”,后者不加。“彰”就是“明”的意思。从“彡”,从“章”,“章”亦声,光彩夺目之意。“利足”现在也有这种构词方式,如“快手”。利足,就是跑得快。“致”或以为同“至”,非是。“致”与“绝”对应,都表示动作结果,课本注为“达到”是正确的。“能水”今南方亦有“会水”一词,指游泳而言。2学生练习背诵。方式同前。3文理分析。教师提问:本段有哪些设喻,先一一列举出来。追问:这些设喻各有什么作用?再追问:结句中“善假于物”是指上文哪些语句说的?它们是不是简单的重复?所假之物的性质是否相同?”“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