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大禹治水》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 (1)

上传人:锦晨****资源 文档编号:186652471 上传时间:2021-07-19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2.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大禹治水》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 (1)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人教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大禹治水》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 (1)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人教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大禹治水》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 (1)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人教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大禹治水》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 (1)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人教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大禹治水》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 (1)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大禹治水》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 (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大禹治水》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 (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禹治水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 10 个生字,其中 8 个二会字只读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名为民造福的英雄,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教学时间:3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1、板书:16 大禹治水2、简介大禹。古代部落联盟的领袖,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 要求:(1)把生字圈出来。(2)把难读的句子画出来。2、检查自读情况。3、范读课文。思考讨论: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谁?写了大禹的什么事? 4、口头填空。课文主要讲的是大禹为了(),三次经过

2、家门都没有()。5三、细读课文第 1 自然段。1、指名读课文。2、讨论:(1) 这一自然段主要告诉我们什么?(2) 从哪儿看出洪水很凶猛?看图说说洪水的疯狂。理解:滔滔、淹没。(3) “无家可归”是什么意思?(3)这些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 3、指导朗读。要用急切的语气读出洪水凶猛的态势。四、过渡洪水如此凶猛,造成的灾难如此严重,老百姓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过着家破人亡、无家可归的悲惨生活。为拯救天下苦难的百姓,一位英雄大禹出现了,他不辞辛劳、想方设法制服了洪水。下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看大禹是怎样治理洪水的。五、教学部分生字,指导书写。1、出示生字:治、洪、姓,指名读。2、引导学生说说字形记忆

3、方法。3、学生描红。第二课时一、复习检查二、继续细读课文1、细读课文第 2 自然段。(1) 指名读课文。说说这一段有几句话。哪一句写是大禹想的,哪几句是写大禹做的?大禹是怎样想,又是怎样做的?(2) 学习二、三两句。指名读第二,三雨句,说说大禹先干什么,后干什么。哪些词语告诉我们大禹治水的艰辛?(板书:走遍吃尽)“走遍”“吃尽”说明了什么?“千山万水”“千辛万苦”中的“千”“万”是不是确指一千个,一万个?它们说明什么?“九条大河”“九座大山”中的“九”是不是表示数字中的九?它表示什么? “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说明了什么?(板书:挖通劈开)要带领老百姓开山挖河

4、,完成引水入海的浩大工程,课文中说大禹吃尽了“千辛万苦”,小朋友们想一想:他可能会吃哪能苦呢?指导朗读。学生练读,齐读。2、细读第三自然段。(1) 指名读课文。(2) 这一自然段一共有几句话?告诉我们一件什么事?(3) 自由读课文,找出本自然段表示数量的词。这些表示数量的词强调了什么?突出表现了什么? 板书:13 年三次过家门一次也没进(4) 指导朗读。3、细读第 4 自然段。(1) 齐读。(2) 为什么说大禹是一位伟大英雄?(联系二、三自然段讨论。)(3) 老百姓会怎样感激大禹? 板书:制服洪水代代相传(4) 齐读课文第 4 自然段,体会“代代相传”的意思。三、练习背诵课文。第三课时一、复习检查扩词。治()()()久()()() 理()()()伟()()() 二、教学部分生字字形,指导书写1、教学生字字形。(1) 引导自学部分生字。(2) 注意“久”的写法。2、指导书写。3、练习描红。三、课堂练习 1、抄写词语。2、按要求填空。洪:有()画,第七画是()。父:有()画,第三画是()。理:有()画,第十画是()。姓:有()画,第三画是()。四、作业。1、抄写生字。2、背诵课文。板书:16 大禹治水走遍吃尽挖通劈开制服洪水13 年三次过家门一次也没进代代相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