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第八章 中药

上传人:xuz****an 文档编号:186554545 上传时间:2021-07-19 格式:PPT 页数:86 大小:5.3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学】第八章 中药_第1页
第1页 / 共86页
【中医学】第八章 中药_第2页
第2页 / 共86页
【中医学】第八章 中药_第3页
第3页 / 共86页
【中医学】第八章 中药_第4页
第4页 / 共86页
【中医学】第八章 中药_第5页
第5页 / 共8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学】第八章 中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学】第八章 中药(8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第一章 中药 下 篇 2 概述概述 l l 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 l l 来源于天然药及其加工品,包括植物药来源于天然药及其加工品,包括植物药 、动物药、矿物药等。、动物药、矿物药等。 l l 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中医理论为指导 3 目的要求目的要求 1.1.掌握掌握 中药四气、五味与归经,中药配伍中药四气、五味与归经,中药配伍 七情、配伍禁忌与妊娠用药禁忌。七情、配伍禁忌与妊娠用药禁忌。 2 2熟悉熟悉 中药毒性、中毒原因与预防措施,中药毒性、中毒原因与预防措施, 中药的煎服方法。中药的煎服方法。 3 3了解了解 中药炮制方法与目的。中药炮制方法与目的。 3

2、 第一节 中药基本知识 4 中药的性能,是指药物的性味和功能,即中药的药中药的性能,是指药物的性味和功能,即中药的药 性理论。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性理论。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 等。等。 举例:举例: 菊花菊花 辛辛 甘甘 苦苦 微寒微寒 归肝肺经归肝肺经 疏风清热疏风清热 解毒明目解毒明目 二、中药的性能 5 (一)四气 l四气是指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不 同的药性,又称四性。 l凡能治疗温热性疾病的药物,多属凉性或 寒性。 l凡能治疗寒凉性疾病的药物,多属热性或 温性。 l寒、热之性不甚明显,谓之平性药。 6 (二)五味:(二)五味: 1 1、概念:、概念

3、:辛、甘、酸、苦、咸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药味。五种不同的药味。 2 2、作用:、作用: 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 。 治疗表证的药物,如麻黄、薄荷治疗表证的药物,如麻黄、薄荷 治疗气滞血瘀的药物,如木香、红花治疗气滞血瘀的药物,如木香、红花 6 7 酸:能收、能涩,即收敛固涩,有敛汗、酸:能收、能涩,即收敛固涩,有敛汗、 止泻、涩精、缩尿、止带等作用。止泻、涩精、缩尿、止带等作用。 如山茱萸、五味子涩精、敛汗,五倍子涩肠如山茱萸、五味子涩精、敛汗,五倍子涩肠 止泻,乌梅敛肺止咳止泻,乌梅敛肺止咳 甘:能补、能和、能缓,有补益、调和

4、药甘:能补、能和、能缓,有补益、调和药 性、缓急止痛的作用。性、缓急止痛的作用。 如人参大补元气,饴糖缓急止痛,甘草调和如人参大补元气,饴糖缓急止痛,甘草调和 诸药诸药 8 泄泄 通泄通泄 降泄降泄 清泄清泄 大黄大黄通下泄火通下泄火 杏仁杏仁降气平喘降气平喘 栀子栀子清热泻火清热泻火 燥燥 苦寒燥湿苦寒燥湿治疗湿热证(如黄连)治疗湿热证(如黄连) 苦温燥湿苦温燥湿治疗寒湿证(如苍术)治疗寒湿证(如苍术) 苦:能泄、能燥,有通泄或燥湿等作用。苦:能泄、能燥,有通泄或燥湿等作用。 8 9 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和泻下通便作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和泻下通便作 用。如昆布消散瘰疬,鳖甲软坚消

5、癥,芒硝泻用。如昆布消散瘰疬,鳖甲软坚消癥,芒硝泻 下通便等。下通便等。 淡:能渗、能利,有渗湿利尿作用。如茯苓健脾淡:能渗、能利,有渗湿利尿作用。如茯苓健脾 利水。利水。 涩:与酸味作用相似。涩:与酸味作用相似。 9 10 升,即上升提举;降,即下达降逆;浮 ,即向外发散;沉,即向内收敛。 (三)升降浮沉 1.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在治疗疾病时 对人体的作用有不同的趋向性。 2.药物的这种性能可用于调整机体气机紊 乱,使之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或因势利导, 驱邪外出,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11 升浮药升浮药 作用:作用: 治疗:治疗: 升阳催吐、发汗散寒、祛风开窍升阳催吐、发汗散寒、祛风开窍

6、腹泻、痰涎壅盛、表证、宿食及窍闭神昏。腹泻、痰涎壅盛、表证、宿食及窍闭神昏。 沉降药沉降药 作用:作用: 治疗:治疗: 降气潜阳、清热泻下、敛汗降气潜阳、清热泻下、敛汗 里证、便秘、呕吐、喘咳、水肿及小便不里证、便秘、呕吐、喘咳、水肿及小便不 利。利。 12 l归经药物对某经或某几经发生明显作用 ,而对其他经作用较少,甚至无作用,这种对机 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称归经。 麻黄归肺经 酸枣仁归心经 山药归脾肺肾经 l引经药一些不但能自入某经,而且还能 引导它药进入某经的药物,称引经药。 (四)归经 13 手太阴肺经:桔梗、升麻、葱白、辛夷手太阴肺经:桔梗、升麻、葱白、辛夷 手阳明大肠经:白芷、石膏

7、手阳明大肠经:白芷、石膏 手少阳三焦经:连翘、柴胡手少阳三焦经:连翘、柴胡 手少阴心经:细辛、黄连手少阴心经:细辛、黄连 足太阴脾经:升麻、苍术足太阴脾经:升麻、苍术 手太阳小肠经:木通、竹叶手太阳小肠经:木通、竹叶足少阳胆经:柴胡、青皮足少阳胆经:柴胡、青皮 手厥阴心包经:柴胡、丹皮手厥阴心包经:柴胡、丹皮足少阴肾经:肉桂、细辛足少阴肾经:肉桂、细辛 足阳明胃经:白芷、石膏、葛根足阳明胃经:白芷、石膏、葛根足太阳膀胱经:羌活足太阳膀胱经:羌活 足厥阴肝经:柴胡、川芎、青皮、吴茱萸足厥阴肝经:柴胡、川芎、青皮、吴茱萸 14 (五)中药毒性 1.毒性分级 (1)大毒中毒症状严重,常引起主 要脏器

8、严重损害,甚至造成死亡者,归为“大 毒”。如草乌、川乌、马钱子等。 (2)有毒当用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 久,出现严重中毒症状,并引起重要脏器损害 ,归为“有毒”。如附子、商陆、牵牛子等。 (3)小毒中毒症状轻微,一般不损 害组织器官,不造成死亡者,归为“小毒”。 如吴茱萸、细辛、苦杏仁等。 15 2.中毒原因及预防措施 (1)剂量过大 (2)服用太久 (3)炮制不当 (4)配伍失误 (5)制剂不妥 (6)外用失控 (7)误食误用 16 三、中药的用法 (一)配伍 配伍根据不同病情和临床辨证, 有选择地将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组合在一 起应用叫配伍。 配伍七情: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 杀、相恶、相

9、反 17 1、 单行用一味药治疗疾病谓单行。 人参治疗虚脱证 2、相须两种性能、功效相同或近似的药物合 用,以增强疗效。 麻黄配桂枝 3、相使两种药合用,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 药物为辅,辅药可以提高主药功效。 黄芪配白术 18 4、相畏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被另一种药 物所抑制,使其毒副作用减轻或消失 。 生半夏畏生姜 5、相杀一种药物能够清除另一种药物毒 副作用。 生姜杀生半夏 防风杀砒霜 6、相恶一种药物能破坏另一种药物的功 效,使其作用减弱,甚至消失。 人参恶莱菔子 7、相反两种药物配伍应用后,产生毒性 反应或副作用。 贝母反乌头 19 1.配伍禁忌 十八反、十九畏 2.妊娠用药禁忌 l禁

10、用药:毒性强、药性猛烈的药物,如巴豆 、牵牛、斑蝥、麝香、虻虫、水蛭、三棱、 莪术、芫花、大戟、甘遂、商陆、水银、轻 粉、雄黄等。 l慎用药:活血药、攻下药、行气药、大辛大 热药,如桃仁、红花、乳香、没药、王不留 行、大黄、枳实、厚朴、附子、干姜、肉桂 、天南星、川乌、草乌等。 (二)用药禁忌 20 热结便秘大黄适用。 阴虚便秘大黄禁忌。 阳虚便秘大黄禁忌。 3.证候禁忌 4.饮食禁忌 (1)病证食忌 温热病:忌食辛辣油腻煎炸之品。 寒凉证:忌食生冷寒凉之品。 (2)服药食忌 服人参忌食萝卜;地黄、何首乌忌葱、蒜 21 (三)中药煎服法 中药汤剂是临床最常用的口服剂型 1、煎药用具:以砂锅、瓦

11、罐为最好,搪瓷罐 次之,忌用铜、铁锅。 2、煎药用水:自来水、井水均可。 3、煎煮火候:补益药宜用文火慢煎;解表药 宜用武火急煎。 4、煎煮方法:先加水浸泡3060分钟,每剂 煎煮23次,分23次服。 22 5、特殊要求: (1)先煎:介壳、矿石类药应打碎先煎半小时 以上;有毒药宜先煎1小时以上。 (2)后下:久煮有效成分易于挥发或破坏的药 物均宜后下。 (3)包煎:对于粉末状、粘性强及带有绒毛的 药物宜先用纱布包好,再与其他药物同煎 。 (4)另煎:贵重药,往往单煎23小时,以便 能更好地煎出有效成分。 (5)熔化:又称烊化,胶类药物入煎粘锅,宜 加热后熔化兑服。 23 小结 l中药的四气

12、l中药的五味及各自作用 l药物的归经及引经药 l常见毒性药及中毒原因 l中药配伍七情 l中药配伍禁忌及妊娠用药禁忌 l中药煎煮方法及特殊要求 24 目的要求 1掌握各类常用中药的性味、归经及功效 2熟悉各类常用中药的常规用药剂量 3了解各类常用中药的配伍禁忌及证候禁忌 第二节 中药分类及常用中药 25 一、解表药 概念:凡以发散表邪为主要作用,用以解除表证概念:凡以发散表邪为主要作用,用以解除表证 的药物,称为解表药。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一)辛温解表药(一)辛温解表药 味辛性温,以发散风寒为其主要作用,故又称味辛性温,以发散风寒为其主要作用,故又称 发散风寒药。本类药物大多发汗力较强,适用

13、发散风寒药。本类药物大多发汗力较强,适用 于外感风寒表证。于外感风寒表证。 (二)辛凉解表药(二)辛凉解表药 性味辛凉,以宣散风热为主要作用,故又称发性味辛凉,以宣散风热为主要作用,故又称发 散风热药。其发汗作用较辛温解表药缓和,适散风热药。其发汗作用较辛温解表药缓和,适 用于外感风热表证。用于外感风热表证。 26 麻黄 l性味归经: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 l功效主治: 1、辛温解表: 用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2、宣肺平喘 :用治风寒外束,肺气失宣的寒 喘 3、利水消肿 : 用治风水泛滥,症见全身水肿 l用法用量:煎服,310g。生用发汗力强,蜜 炙或捣绒用发汗力弱,多用于止咳平喘。 27

14、麻黄麻黄 27 28 薄荷 l性味归经:辛、凉。归肝,肺经。 l功效主治 1、辛凉解表 用治外感受风热表征 2、清利头目 用治风热上攻所致头痛目赤、口苦 咽干者 3、利咽透疹 用治热邪壅滞于上的咽喉肿痛 4、疏肝解郁 用治肝郁所致胸胁胀痛,月经不调 l用法用量:煎服,310g,鲜品1530,入汤剂 后下 29 薄荷薄荷 29 30 菊花 l性味归经:辛、甘、微苦,微寒。归肝、肺经。 l功效主治 1、疏散风热: 用治外感风热表证。 2、平肝明目: 用治肝阳上亢头痛眩晕 3、清热解毒 :用治疔疮痈疽 l用法用量:煎服,6 10g。疏散风热用黄菊花, 平肝明目用白菊花,清热解毒用野菊花。 31 菊花

15、菊花 31 32 三、祛湿药 概念:凡以祛除湿邪为主要作用,主要用 于治疗水湿停聚病症的药物,称为祛 湿药。 33 藿香 l性味归经:辛、微温。归脾、胃、肺经。 l功效主治: 1、化湿解暑 : 用治夏季伤暑所致头昏胸闷、恶 心欲吐的暑湿证 2、和中止呕 : 用治湿阻中焦所致脘痞食少、恶 心呕吐 3、辛温解表 : 用治夏月外感风寒所致恶寒发热 l用法用量:煎服,310g 34 藿香 35 茯苓 l性味归经:甘,淡,平。归心、脾、肾经。 l功效主治: 1、利水渗湿 : 用治水肿胀满、小便不利 2、补中健脾 : 用治脾虚湿盛之食少便溏 3、宁心安神 : 用治心悸怔忡、失眠健忘 l用法用量:煎服,10

16、15g,利水用茯苓皮,安 神用茯神;健脾用茯苓 36 茯苓 37 四、清热药 l凡能清除里热,用于治疗里热病证的药 物,称为清热药。根据清热药的作用不 同,将其分为清热泻火药、清热燥湿药 、清热解毒药、清热凉血药、清虚热药 等五类。 38 l l 清热泻火药清热泻火药 药性寒凉,具有清热泻火作用,用于火热证。药性寒凉,具有清热泻火作用,用于火热证。 l l 清热燥湿药清热燥湿药 药性苦寒,苦能燥湿,寒能清热,并能泻火解药性苦寒,苦能燥湿,寒能清热,并能泻火解 毒,主要用于湿热之邪所致的各种病症。毒,主要用于湿热之邪所致的各种病症。 l l 清热解毒药清热解毒药 药性寒凉,长于解毒,适用于热毒疮疡等证。药性寒凉,长于解毒,适用于热毒疮疡等证。 39 l l 清热凉血药清热凉血药 药性甘苦咸寒,咸能入血,寒能清热,主要用药性甘苦咸寒,咸能入血,寒能清热,主要用 于血热证。于血热证。 l l 清虚热药清虚热药 药性多甘苦寒,能清虚热,退骨蒸,兼凉血,药性多甘苦寒,能清虚热,退骨蒸,兼凉血, 用于阴虚火旺之证。用于阴虚火旺之证。 40 石膏 l性味归经:辛,甘,大寒,归肺,胃经 l功效主治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