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良区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二语文附答案

上传人:梦** 文档编号:186340057 上传时间:2021-07-15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阎良区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二语文附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阎良区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二语文附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阎良区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二语文附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阎良区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二语文附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阎良区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二语文附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阎良区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二语文附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阎良区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二语文附答案(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阎良区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二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10页,全卷满分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2.答卷前,考生须准确填写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3.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涂写要工整、清晰;4.考试结束后,监考员将答题卡按顺序收回,装袋整理;试题卷不回收。第I卷(阅读题 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华民族的礼文化、乐文化效法自然而来,相辅相成。先秦礼乐文化的历史演进,沿着伦理道德一脉,其核心价值从“事

2、神致福”渐变为“仁者爱人”,生发出与农耕社会的生产方式和宗法社会的社会结构相适应的独特文化形式,日益成为深入人心的世道常理,沉淀为中华民族独树一帜的文化传统。礼,源于天地之道,礼的正当性和合法性体现在对天地之序的遵循上。人是由天道化生的,顺承天道来治理人情,这是礼文化基本的发生逻辑。礼把因血缘宗亲关系形成的长幼、远近、尊卑等级与社会关系比对、联系起来,从而形成社会差序格局的文化符号系统。礼既是社会治理体系,更是行为规范体系,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祭祀天地、军旅征战、婚丧礼仪,到衣食住行和待人接物,全部都深深地烙上了礼的烙印,成为人们不可须臾而离之的东西。“乐”的发生逻辑源于效法天地自然的

3、和谐之道。因为“仁近于乐”,乐就不单纯是艺术的形式,而具有了德育功能。“乐,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礼记乐记)。在儒家看来,真正可以称得上“乐”的,必须是风雅中正的德音。乐文化,通过与礼文化形成功能相异却取向相合的张力结构,而通达礼文化之精神内核,并与其相得益彰。礼乐文化这套文化符号系统,是早慧的中华民族以特有的道德理性和人文主义为人类文明开发出的一条通向理想世界的文化之路。春秋时期,孔子“释仁入礼”,使得礼乐文化从文化符号系统转型为以文化符号为载体的儒家价值系统,完成了中华文化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身与心的关系维度上事实与价值的双重范导,标举着以伦理道德为底色和价值支撑的“

4、德辉动于内,礼发诸外乎”的人文主义之光。礼乐文化不是宗教文化而是世俗文化、生活文化,其重点始终不离人们现实的、感性的生活图景,朝聘、乡射、冠、笄、婚、丧乃至揖让进退、洒扫庭院都有礼可循,正如朱熹所言“耳闻目见,无非是礼”。正是这种把文化活动融于日常生活中的实践形态,成就了礼乐文化规整有序的生活画卷,并且从日用不觉的生活实践的空间维度的延展到赓续不辍的时间维度,成就了独属于中国人的礼乐风景。礼乐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最具标识性的文化形态。对先秦礼乐的现代性反思,不仅是为了凝注礼乐文化的古典余韵,守住一份文化乡愁,更应寄希望于礼乐文化能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时代文化使命中开出新篇。(融入世俗生活的先

5、秦礼乐文化光明日报2020年12月12日)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先秦礼乐文化适应农耕社会的生产方式和宗法社会的社会结构,已逐渐成为深入人心的世道常理。B.礼源于天地之道,遵循天地之序,在生活各个方面都有渗透,是人们一刻也离不开的东西。C.日常生活中融入文化活动成就了礼乐文化的规整有序,使其从空间维度延展到时间维度。D.只有近仁且风雅中正的德音才具有德育功能,而其它的乐作为艺术形式则不具备德育功能。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采用了引用论证法,引用礼记乐记论证了乐的发生源于效法天地自然的和谐之道。B.文章先总提礼乐文化,然后分

6、别分析“礼”“乐”文化根源,接下来分析礼乐文化同世俗生活的关系。C.文章论证兼顾对立与统一,既兼顾礼、乐文化各自的特征,又论证了二者在整体上统一的价值特点。D.文章末段既肯定了礼乐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价值地位,又提出了进行现代性反思的目的和意义。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礼文化和乐文化功能不同,注定二者存在差异,而取向相同又使它们精神内核相通。B.礼是行为规范体系,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的行为会或多或少受到礼的影响。C.孔子“释仁人礼”赋予礼乐文化儒家价值内涵,使之成为通向理想世界的文化之路。D.礼乐文化不离现实感性生活图景,这是因其不是宗教文化而是世俗文化、生活

7、文化。(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中国诗词大会第六季从命题阶段开始,就以诗词运用为重心,激活古老“赋诗言志”传统,以诗词为武器,打通时间、空间、雅俗壁垒,为生活赋能。第一期中的“身临其境题”正是这样的尝试,题目要求引用古代诗词形容电视剧西游记主题曲的歌词“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答案则是楚辞离骚中的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典范,西游记电视剧主题曲承载着一代人的记忆,楚辞则是中国诗歌的源头之一。在这道题目中,不同时代的经典文本完成了一次隔空对话,从诗歌到小说再到歌词,跨越了三个体裁,让古诗之情融入当下之

8、情,以古人之志表达今人之志。中国人有一座巨大、开放的语言宝库,供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共享。中国诗词大会便将这一共享过程集中呈现,辅之以声光视效等媒体手段,使之成为一场真正的文化盛宴。来自少年团、青年团、百行团、家庭团的诗词爱好者登上舞台,一较高下。让人禁不住感叹,经典诗词绝非高高在上的“王谢堂前燕”,而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诗词之美也不应被定格于书本,而是需要随着不同职业的人走入生活,融入新时代。只有这样,诗词才能用起来、活起来,最大限度地激起大众共情。第二期中的题目“选一句诗词送给海拔最高边境派出所民警”,答案并不唯一,其中一位选手选择了毛泽东卜算子的“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得到

9、了万人团中大部分人的认同,因而胜出。这是对前五季标准答题模式的重大突破,评判的标准不归于专家学者,而是归于万人团,实现了由个体表达到群体表达的完美融合。(摘编自第六季:诗词为生活赋能)材料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大型音乐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就为观众打开了一扇气象万千的文学经典之门,通过现代化手段,在思想立意、文化内涵、节目形态等维度上既彰显出鲜明的时代特点,也让古老文化重新焕发出蓬勃生机。人们在经典诗词的引领下,一边重温古代文化的创新魅力,一边潜移默化地开阔思想,重塑道德理念,为社会和谐、文化繁荣添油助力。应当说,经典文本的意义不仅在于其优美的词语,更在于其内涵深厚、立意深远。长歌行里的惜时之意、

10、山高路远中的乐观进取优秀作品无一不是直抵人心,为现代人的生活、工作注入更加充沛充实的文化元气。中华民族是长于抒情、长于吟咏诗歌的民族,诗词是我们这个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精神财富,它不应也不会仅仅停留在书本上,更应当时时刻刻活跃在亿万人民群众的生活里。借由歌声合成、语音识别等新技术的新玩法,“读诗成曲,传唱经典”这一全新概念也促使更多人加入到“经典传唱人”的行列。我们用经典诗词、传统文化培根铸魂,我们希望这些底蕴深厚、魅力无限的艺术经典能够持续引领当代文化风尚。(摘编自用经典诗词培根铸魂引领风尚)材料三:古诗词文化的普及,首先要面对的问题就是,所谓“普及”究竟指向何处?目前来看,社会上对古诗词的

11、弘扬,着力点主要在于记诵。古诗词文化的普及固然应包括记诵乃至创作,但仅停留在这些“技”的层面实则并非真正的普及。古诗词及其传承有其自身的特性。作为“有意味的形式”,诗词所承载的是人的情感。而一首诗词能够超越时空的界限流传至今并成为经典,这是我们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共同选择的结果,这些诗词中的“意味”也因此而包含了历史合理性。记诵是我们体认古诗词的途径,以记诵为评判标准的文娱节目对于古诗词文化传播也确有其借鉴意义,但仅从记诵层面“普及”古诗词文化,其局限性是不言自明的。这就需要我们有更多的学者站在历史文化的高度来体认、解读古诗词的文化意蕴,为读者与古诗词之间架起有效的桥梁。(摘编自诗词文化普及

12、不能止于记诵)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诗词大会第六季的创新尝试,强调“诗词运用”,将不同时代的经典文本完成隔空对话,让古典诗词在当今呈现出更鲜活的生命。B.诗词之美不仅仅美在词语,更美在其内涵深厚、立意深远,不应被限定在书本上,更应该走进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新时代。C.传承中国传统经典文化,可以开阔我们的思想,重塑我们的道德理念,可让我们的人生境界得到提升,社会更加和谐。D.诗词的“意味”可以体现人的情感,故其本身就具有历史合理性,而能否引发不同时代人们的共鸣,是诗词能否成为经典的重要因素。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

13、国诗词大会第六季对前五季的最大突破是由个体表达走向群体表达的完美融合,答案评判的标准不再归于专家学者,而是归于万人团。B.中国诗词大会经过六季的迭代传播,打通了时间、空间雅俗壁垒,跨越了年龄、职业、学历背景等,是一场真正的文化盛宴。C.目前,社会上大多数人认为普及诗词重在记诵,实际上,这种做法只停留在了“技”的层面,具有局限性,并不是对古诗词真正的普及。D.要让底蕴深厚、魅力无限的艺术经典能够融入当代生活,持续引领当代文化风尚,需要学者们站在历史文化的高度来体认、解读古诗词的文化意蕴。6.中国诗词大会第六季和经典咏流传在传播中国诗词文化上有何共同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三)文学类文本

14、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非攻(节选)鲁迅他穿过厨下,到得后门外的井边,绞着辘轳,汲起半瓶井水来,捧着吸了十多口,于是放下瓦瓶,抹一抹嘴,跑进厨房里,道:“耕柱子!给我和起玉米粉来!”耕柱子恰恰从堂屋里走到,是一个很精神的青年。“先生,是做十多天的干粮罢?”他问。“对咧。”墨子说,“公孙高走了罢?”“走了。”耕柱子笑道,“他很生气,说我们兼爱无父,像禽兽一样。”墨子也笑了一笑。“先生到楚国去?”“是的。你也知道了?”墨子让耕柱子用水和着玉米粉,自己去取火石和艾绒打了火,点起枯枝来沸水,眼睛看着火焰,慢慢的说道:“我们的老乡公输般,他总是倚恃着自己的一点小聪明,兴

15、风作浪的。造了钩拒,教楚王和越人打仗还不够,这回是又想出了什么云梯,要怂恿楚王攻宋去了。宋是小国,怎禁得这么一攻。我去按他一下罢。”他看得耕柱子已经把窝窝头上了蒸笼,便回到自己的房里,在壁厨里摸出一把盐渍藜菜干,一柄破铜刀,另外找了一张破包袱,等耕柱子端进蒸熟的窝窝头来,就一起打成一个包裹。衣服却不打点,也不带洗脸的手巾,只把皮带紧了一紧,走到堂下,穿好草鞋,背上包裹,头也不回的走了。从包裹里,还一阵一阵的冒着热蒸汽。“先生什么时候回来呢?”耕柱子在后面叫喊道。“总得二十来天罢。”墨子答着,只是走。墨子走进宋国的国界的时候,草鞋带已经断了三四回,觉得脚底上很发热,停下来一看,鞋底也磨成了大窟窿,脚上有些地方起茧,有些地方起泡了。他毫不在意,仍然走:沿路看看情形,人口倒很不少,然而历来的水灾和兵灾的痕迹,却到处存留,没有人民的变换得飞快。走了三天,看不见一所大屋,看不见一棵大树,看不见一个活泼的人,看不见一片肥沃的田地,就这样的到了都城。城墙也很破旧,但有几处添了新石头:护城沟边看见烂泥堆,像是有人淘掘过,但只见有几个闲人坐在沟沿上似乎钓着鱼。“他们大约也听到消息了。”墨子想。细看那些钓鱼人,却没有自己的学生在里面。他决计穿城而过,于是走近北关,顺着中央的一条街,一径向南走。城里面也很萧条,但也很平静;店铺都贴着减价的条子,然而并不见买主,可是店里也并无怎样的货色,街道上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