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时代地方高校新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上传人:I*** 文档编号:185973423 上传时间:2021-07-1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32.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媒体融合时代地方高校新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媒体融合时代地方高校新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媒体融合时代地方高校新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媒体融合时代地方高校新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媒体融合时代地方高校新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媒体融合时代地方高校新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媒体融合时代地方高校新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媒体融合时代地方高校新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口邢丽梅【摘要】媒体融合趋势的发展,必然影响到培养新闻人才的高校新闻教育,高校新闻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也势在必行,媒体融合时代下的新闻专业实践要充分面对现实存在的问题,针对不足找到良好的对策。地方高校的新闻专业实践必须在专业课程设置上注重媒体融合的教学,建立校内校外实践平台和实践基地,努力加强教师的知识重构和能力再造来自www.L,使地方高校尽快培养出能运用多种技术工具的全能型记者编辑。【关键词】媒体融合;新闻专业;实践教学;教学改革我国新闻教育自19世纪80年代以来,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并在近一个世纪的历史长河中得到发展壮大。超常规的发展导

2、致目前教育资源短缺、教育资源参差不齐,理论与实践脱节,新闻专业的学生就业难等诸多问题。当前,媒体融合、信息融合逐渐成为国际传媒业的新潮流。当今媒体信息的海量性、双向互动性、资源共享性、新闻的共时性,改变了媒体的原有状况和运行方式。数字媒体的盛行和发展,将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纷纷与网络媒体联姻,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形成传统媒体与网络、手机等新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一、媒体融合对高校新闻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媒介融合是国际传媒大融合下新的作业模式,即把报纸,广播、电视与互联网的采编作业有效整合起来,资源共享,集中处理,衍生出各种形式的信息产品,并通过不同的平台传播给受众。英国传播政治经济学家格

3、汉姆多克斯认为传媒融合有三个主要方式:传媒文化形态的融合、传播系统的融合和传媒公司所有权的融合。当今传媒系统中,媒体融合趋势日益明显。媒体融合是媒体发展的必然发展趋势。媒体大融合的发展趋势从媒体行业的运行中,必会波及到我国高校的新闻教育,各所高校的新闻专业以及相关的传媒专业都进行了相应的专业调整和改革。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蔡雯认为:“在媒体融合趋势下,需两类新型人才,一是能在多媒体集团中整合传播策划的高层次管理人才,二是能运用多种技术工具的全能型的记者编辑。”我国新闻教育的重点高校可在这两方面进行人才的培养,地方高校按照办校方针可能更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即培养出优秀的全能型的记者编辑为主

4、要培养目标。二、媒介融合下地方高校新闻教育面临的新问题高校新闻教学中尤其是地方高校在诸多条件限制下,想走出一条特色之路是要下一番苦功的。地方高校在改革中面临的突出矛盾主要还是表现在理论与实践关系建设上面。一方面,媒体融合情况下,单一的传统媒体培养方向出现了就业困难,传统新闻教育中,纸质媒介、广播电视媒介专业是分离教学的,而媒体融合背景下需要的人才是集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于一体的记者编辑全能型人才。另外一方面高校新闻专业在原有的主干课程中都增加了相应的新媒体教学。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些课程的设置还达不到人才培养的要求,实践教学仍然比较缺乏。现行教育与用人单位需求脱节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5、1学生所学专业狭窄,不适应媒体融合的工作要求媒介融合背景下,记者将不再为一个单一媒体服务,而是为集团内的多个媒体信息数据库服务。记者采集回的信息,既能为报纸供稿,又能为广播电视以及网络提供素材。因此,记者提供的信息,必须符合一定的制作标准,满足一定的模块要素,使之能为不同媒介的编辑所用。而高校新闻教育中,多是专业过细划分,报纸等纸质媒体专业的学生对广播电视新闻的操作不了解,而广播电视专业的学生对纸质媒体的新闻运作不感兴趣,而传统广播电视和报纸媒体通常都对网络新闻的技巧掌握过于肤浅。2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不足一些高校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课时比例分配不合理,或实践教学多流于形式,很难让学生得到真正动手

6、能力的训练。一些学生在课程实践中多是看老师描龙画风,自己没有实践动手的机会。实践效果不理想,导致学生到实际应用中明显感到怯手,缺少足够的信心,难以在实际工作中得以运用和发挥。3实践基地松散,不适于学生直接参与现在高校新闻专业多数是与当地媒体联系,与媒体建立一定的实习合作关系,但问题是在媒体实习中一些媒体根据学生的水平也只能为其提供一个实习关系,实习期间所做的工作比较盲从,工作单一不够系统,不能直接参与到节目的整体构思策划当中,况且学生在校期间媒体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冲突,学生在校期间无大段时间直接参与媒体的实习工作。4学生虽短期适应性强,但后劲不足一些高校,特别是一些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地方

7、高校,为尽快达到地方媒体的要求,大学四年中着重动手能力的培养,从而忽视其他知识的培养,促使学生们在快速培训中失去通识教育的培养,虽然很快适应媒体的动手能力的要求,但用人单位很快就明显感觉到这些学生后劲不足,文化底蕴不足,思想深度不够,难以适应媒体发展的需求。三、媒体融合下新闻教学实践的新对策当代媒体需要与高校毕业生形成无缝对接的关系,即媒体所招人员无须经过岗前培训,直接能参与到采编工作中,并能出色完成采编播任务,形成来则能战,战则能胜的局面。这种高标准的理想局面,给高校的实践教学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如何靠近甚至达到这种理想境界,成为高校新闻教学改革的重点,经过几年的摸索我们提出的对策有:1融合媒

8、体课程建设据2003年对美国300所新闻院校的调查,约有50qo的院校已经根据媒介融合对课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我国一些新闻院校近年来也进行了初步尝试。改革方式大致可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彻底打破专业界限,学生一进校就开始跨媒体学习。如,对于同一新闻技能“新闻写作”,学生会分别学习纸媒新闻写作、广电新闻写作及网络新闻写作。第二种是创办媒介融合专业,专门培养新型新闻人才。而地方高校所招专业多是面向报纸和广播电视媒体,最近一两年有的学校开设新媒体专业(网络媒体方向)。首先,在课程设置上,在原有新闻学专业主干课程中,打破专业界限,建构跨媒体思维观。课程适应于纸媒、广电、网络几个不同专业,学生学习了解各自

9、媒体的组织结构和采编流程,理论课重点是强调各媒体采编业务的差异,建构学生的跨媒体思维观。其次,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增加新媒体及网络传播的课程设置,开设网络及新媒体专业课程,使学生在新媒体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上得到发展,掌握其技术性、实用性、多变性的特点。2校内实践平台建设(1)以系部为平台,创建系部新闻报。各高校在系部中建立属于自己系部的报纸,将同学们所见所思记录下来,并形成固定的几大板块。为同学们新闻稿的写作练习,纸质媒体的操作练习,排版练习提供一个良好的习作练习平台,系部报不但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可以扩大系部在学院学校以及在社会的影响。(2)以学院为平台,创建院广播电台。地方高校多数将

10、新闻专业设置到二级学院,或有的二级学院就是新闻专业学院。可以以学院为平台建立院广播电台,学院的广播电台因设备相对简单,操作比较容易,资金投入不是很大,一般二级学院经过努力,投入一些资金,配备较专业的老师进行指导,学生只要熟练掌握音频的制作流程和播报操作手段就可顺利完成。广播电台的建立,不仅提高了新闻专业学生采编组稿能力,同时也为播音主持专业的同学打造了很好的锻炼平台。(3)以地方高校为平台,创建学校电视台。电视台的建设,相对于报纸、电台的建设难度更大一些,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技术力量,并配有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老师,采、编、播形式完整,对学生的采、编、播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在系部报纸和二级学院广

11、播电台的基础上建立的校电视台有了一定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为进行高层次建设提供了可能性。校电视台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更高规格的实践平台,也可提高学校的声誉和知名度,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竞争力。3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地方高校校内实践平台的建立,不意味着学生不出校园就可以完成实践教学活动,学生在校媒体的实践只能是实践环节的一部分。为了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及时了解社会媒体的标准和需求,还要做到以下几点:(1)打破校实践平台的校园模式,与社会充分接轨。校实践平台的建设,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机会,但学生的眼光往往局限在校园内,思维不够开阔,对社会需求了解不够。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还要将眼光放

12、远些,与社会充分接轨,将学生的稿件投往当地媒体,目的是使学生的稿件更加适应社会媒体稿件的要求,也适应不同媒体不同栏目的稿件要求,学生的稿件一旦在媒体发表,学校给予一定的奖励,这种接轨方式,提高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2)创建社会媒体实践基地,注重学生创新来自wWw.lW5u.CoM能力的培养。学校应全力开拓社会媒体实践基地,充分利用实践期和寒暑两个假期进行社会实践,在地方电台、电视台、报社和网站进行系统的实习工作,了解公众媒体的需要,了解受众的需要,适应媒体的工作标准和工作环境,并在实践中将校园实践平台进一步改革和发展。(3)“点”“线”“面”实践模块建设。此实践模块建设是以新闻传播专业的课内

13、实践和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对大学四年进行实践教学的整体规划,形成一套完整的课内和课外实践方案。此方案可称为点、线、面结合的立体式实践模式。点每个学生进校后就确立一个或两个相对固定的实践点。线提出四年实践不断线。面在培养计划中,实践作为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最后形成专业性应用较强的复合式特色人才。同这个计划配套的是多种形式、多种方法的实践。校内利用校内实践平台,将校内电台、电视台、网站、班报、校报作为实习平台。建立兴趣小组和大学生社团组织,锻炼学生新闻传播操作能力。校外到社会媒体和企事业单位实习,为企业文化建设做好策划工作。学校要做好实践基地的建设工作。与媒体建立密切合作共赢关系。这是一个具有新

14、意的实践创新计划,在点、线、面模块中大一可以看作感性实践阶段,大二、大三是感性与理性并行的实践阶段,大四则是理性实践阶段。它的实施必将带来新闻传播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较大幅度的提高。4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当今用人单位的回馈信息是,毕业生在解决了实践动手能力欠缺的同时,又面临着一个新的问题,就是新闻专业毕业的同学,虽在工作中上手很快,但明显感觉到后劲不足,有些高校在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同时,忽视了其他知识的培养,导致学生文化底蕴不够深厚,创新能力不强,在实际工作中应对各种问题时,思想深度不够,过于肤浅。高校针对这一问题,应加强通识教育培养和专业素质的培养,在通识教育培养中,克服学生人文知识学习中的浮躁心

15、理和急功近利心理,只有提高学生的通识知识的培养,才能在此基础上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包括采写编评技能和驾驭新媒体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沟通能力、分析能力、组织能力,运用各种知识,各种方式报道和评论的能力,这些能力都能得到全面的提高。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以锦教授曾指出: “面对新媒体新闻教育不能盲目停留在技术崇拜上,要着重培养学生时代认知下的创新能力和新闻敏感。”地方高校在通识教育培养中,要加强课程体系建设,使其更加科学合理,更加适合学生的发展需要,通过优化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素质,使其人文素养得以提高。在通识教育中,加大公共课、专业课、选修课三大模块的教学工作,力求在人才培养中走出一条从通才

16、教育到专才教育再到复合型人才的发展之路。5教师队伍优化建设新媒体融合形势下,面临最大挑战的还是教师,每一位新闻专业的教师都面临着知识重构,能力再造的历练过程。尽管很多教师从一线走来,但原来单一的媒体操作技能已难适应媒体融合形势下的要求。尽管如此,新闻专业的实践性还是第一位的,还需要具备长期从事新闻一线工作的实践经验的教师。因为教师理论与实践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人才培养,美国大学新闻学院中只有17%的教授没有记者编辑的从业经历,而我国师资配备比例可能与美国恰好相反,有从业经验的教师只占20%不到。随着高校教育的发展,我们看到各高校吸纳专业人才的力度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媒体从业人员被直接引进到高校新闻专业一线教学工作当中。2011年7月,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举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信息产业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