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儿童文学接受的角度看《哈利.波特》的畅销

上传人:世*** 文档编号:185781966 上传时间:2021-07-1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儿童文学接受的角度看《哈利.波特》的畅销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从儿童文学接受的角度看《哈利.波特》的畅销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从儿童文学接受的角度看《哈利.波特》的畅销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从儿童文学接受的角度看《哈利.波特》的畅销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从儿童文学接受的角度看《哈利.波特》的畅销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从儿童文学接受的角度看《哈利.波特》的畅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儿童文学接受的角度看《哈利.波特》的畅销(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儿童文学接受的角度看哈利波特的畅销作者:王雪敏来源:电影评介2008年第17期摘要从1997年至2007年十年间,英国女作家J.K.罗琳创作的哈利波特系列热销全球,每一本的出版都会在文学界及新闻界掀起一股狂潮。截止2007年11月第七辑终结篇的面世,这部超人气的童话小说已被译成60多种语言,风行130多个国家,被称为网络时代的神话,令全球的孩子们痴迷。究其原因,除了借助现代传播发行渠道畅通的外在原因,该作品能够站在儿童的视角、关注儿童的情感和心灵宣泄、符合儿童的思维特征、抓住儿童的阅读心理是创造它销售神话的根本原因。关键词哈利波特畅销儿童本位幻想性文本创作随着哈利波特第七辑的出版,全球各地再

2、次掀起一股抢购狂潮,从第一辑开始,哈利波特就如同一只被解咒的精灵,从魔瓶中一跃而出,蹦出人们的视野,以势不可挡的态势风靡全球。目前,这部被定位为儿童文学作品的读物以突破4亿册的全球销量创造了世界出版史的奇迹:它的系列电影也成为史上最赚钱的系列电影,前期上映的五部电影已超过44.7亿美元的全球总票房。它创造了一个世界性的商业奇迹,受到世界各地孩子们的青睐,一时间大街小巷、书店商场,那个戴眼镜小男孩的身影无处不在,充斥了整个儿童读物及影视市场。这部作品之所以能够征服亿万小读者,其魅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儿童本位”的写作立场纵览全书,我们可以发现,罗琳是站在维护儿童权利的立场来塑造哈利波特的。

3、这种立场突出表现在两个世界的对比:在现实世界(书中的“麻瓜世界”),哈利是一个倍受歧视、打击、无助的弱者,而在幻想世界(魔法学校),哈利被压抑的身心得到了彻底的解放,他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自由、快乐、受尊重、有关爱自己的老师、校长和要好的朋友,有各种各样自己喜欢的魔法。更重要的是,哈利作为一个人,一个儿童应有的权利得到了充分尊重,在麻瓜世界被无理剥夺的各种权利在幻想世界中他都一一得到了。而且,因为非同寻常的出身。他成为唯一能和伏地魔较量的少年英雄,并最终凭借自身的勇气和智慧消灭了这个巫师界的撒旦。所有这一切都大大满足和畅快了儿童渴望改变弱势地位、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罗琳在谈及哈利波特系列的创

4、作时曾说过:“儿童读物不是教科书,其目的不是要教会孩子们什么特定事物但可能只是教你如何开怀大笑。”她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没有简单地用成人的标准去衡量孩子,而是真切地去关注现在的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这就为这部作品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也使它显示出较之其他走“告诉你一个道理”老路的儿童文学作品更强劲的生命力。二、契合儿童的思维特征幻想性儿童文学的根本艺术要素是要满足、契合与提升儿童的接受能力,也即契合儿童年龄的一切特征。例如思维特征、身心特征等等,尤其是思维特征。瑞典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是一种处于我向思维与社会化思维之间的思维,叫做自我中心思维,这种思维的特点是主客体不分,使儿童意识产生惊人的混

5、沌状态,分不清物质世界和心理世界,分不清思维的主体和客体,所以也分不清现实与想象的东西。儿童的这种非逻辑性导致了儿童的幻想心理。弗洛伊德说过:“儿童表达感情和幻想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必要内容。”好奇心和幻想是儿童的天性,他们对未知世界怀有强烈的探知欲和热切向往,而现实中的弱小无助处境让他们不由得滋生幻想把自己伟大的设想与梦想寄托在想入非非之中,越是现实中难以实现的情境,越能激发他们的幻想热情,越是生活中得不到满足的事物,越是期盼在文学的审美空间中得到补偿。瑞典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林格伦说:“希望儿童文学作品都能作为儿童生活的延伸部分而存在。”“延伸部分”在儿童文学作品中是儿童心理渴望实现又难以达成的

6、幻想的诗性描述,儿童往往通过幻想完成对现实生活的超越,进入到理想或可能的生活中去。而这种幻想又必然导致儿童审美意识中自然而然地喜欢文学作品中的奇幻因素。哈利波特系列书中浓墨重彩的幻想之笔就是魔法。各种附上魔法的奇特事物、游戏和情境光怪陆离、奇绝有趣,散布和飞扬在魔幻世界的时空里:猫头鹰、对角巷的破釜酒吧、九又四分之三车站、魔法学校里有会说话的分院帽、带翅膀的钥匙、照片里的人会说话,甚至跳出画框彼此互相串门。还有能使人起死回生的药水,复方汤剂能把你变成另一个人,还有巨龙、金蛋、魔眼、冥想盆、咒语、魔杖书中的魔法、超乎寻常的人物形象,事物及情节令孩子们捧腹大笑,惊喜非凡。荒诞、变形、夸张、幽默、搞

7、笑、魔幻时空错位、任意组合、非物性、非逻辑性等童话文学的艺术要素,在哈利波特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而这一切都恰到好处的顺应满足了儿童思维的特征。三、符合儿童阅读口味的文本创作相对于成人文学而言,儿童文学由于受读者对象,阅读经验与人生阅历的制约,因而在创作上需注意“适读”的问题。从儿童文学接受的观点来看,儿童在文学接受过程中首先具有直觉性。它是一个依凭直觉介入的活动。是一种建立在对文本直接感知前提下的文学接纳,它以作品给儿童的第一印象为基础,正如阿托尔斯泰所说:“孩子们都是直接地去感受艺术的,就像对空气和水一样,要用手去摸。”他们对文学作品的接受与对故事的艺术直觉分不开,其关注点在于作品讲述的

8、故事是否“好看”,往往依凭作品的标题判断故事的精彩与否,而作品的故事性则成为吸引并引领他们进入艺术世界的基本前提。有经验的儿童文学作家认为:儿童文学作品要在“第一时间”抓住小读者,即打开书本的第一页,阅读的第一分钟,故事的第一段。倘若不能在第一时间“抓人”,小读者就不会理睬。哈利波特正是基于对儿童阅读心理的准确理解和把握,以其精湛的创作艺术,让儿童离开电子读物和电子游戏,重新捧起文学读物,津津乐道、爱不释手。其成功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侦探悬疑式的小说故事情节,使整部作品充满紧张刺激、惊险的阅读氛围。JK罗林是个讲故事的高手,她层层设计了种种危险的情节和矛盾,使故事悬念丛生,高潮迭起,充满了

9、惊险、紧张、甚至恐怖的氛围,不断出现奇特情境与场面。不断的设“谜”和不断的解“谜”是哈利波特最吸引人的情节。故事围绕着哈利与仇敌伏地魔之间的对立展开,这是故事的大情节,设的是一个大谜,即“伏地魔到底有没有复活,伏地魔到底在那里。”而在这个大情节当中有包含了许多小情节,在七本系列中又出现了七个谜:“谁想取走魔法石”,“谁放出了密室里的蛇怪”,“阿兹卡利五的囚徒到底是不是伏地魔的追随者”,“谁让哈利赢得了火焰杯”,“哈利梦中的那条蛇到底是谁”,“谁是混血王子”,“伏地魔的魂器到底在那”。而这些情节中还有着许许多多更小的情节和更多的谜,例如关于六位魔法防御术教师奇洛、洛哈德、卢平、穆迪、乌姆里奇、斯

10、内普的身世之谜,关于斯内普、卢休斯、小矮星彼得与神秘人的关系之谜等等。这些大大小小的谜环环相扣,推理复杂而严密,让读者在阅读时有一种在重重迷雾中行进的感觉,处处充满悬念,处处险象迭生,到谜底揭晓时又有恍然大悟的畅快。二是故事主线清晰。有头有尾,波澜不断。“阶梯式”的成长过程在时间的运动中表现人物性格和命运。哈利波特系列是从主人公11岁进入魔法学校写起,一直写到17岁毕业。故事虽漫长,但主线却十分清晰,塑造了少年哈利波特的精神生命成长史。每一集的故事情节既相对独立又与整体格局有机融合,密不可分。作者在每一集中都采用了相同的叙事结构:每集故事的开始总是发生在假期中的麻瓜世界,然后去魔法学校上学,具

11、体内容便是在这一学期中的神奇经历和历险,而故事的结尾又都是暑假来临,哈利不得不回到麻瓜世界当中去。麻瓜世界的无奈、无助与无理,迫使哈利想尽快逃离,盼望快快开学,重返魔法学校,这种有规律地结构方式使整部作品找到了一个有头有尾,前后呼应,循环往复的叙事模式。这一模式恰到好处的满足了儿童的阅读心理。这种时间上的延续性也使儿童的阅读有了审美意义上的间歇、休整与期待。避免了叙事的长篇累牍,杂乱无序,有助于儿童记住故事情节与主人公的命运转变。四、独特鲜活的儿童形象除了巧妙地运用了魔幻的创作手法外,作者还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个性复杂的人物形象。人物形象是儿童小说的首要因素,是作品艺术层次的集中体现。二十世纪以来

12、的儿童文学作品,更注重人物形象的可信性和鲜明性。在儿童文学艺术形象的创造中,只有运用大胆的想象和灵活的艺术手法塑造人物,使人物既具非凡地魅力,又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才能满足儿童的心理需要。以主人公哈利为例,他身上既具有英雄的“神性”,又具有普通人的“人性”。一方面他拥有令所有魔法界人羡慕和敬畏的象征魔力的伤疤,一出生便充当着整个魔法界救世主的形象。作者还赋予他忠诚、勇敢、爱心和骑士精神,他敢于直面人人都惧怕的伏地魔,并与之战斗,并且总是大难不死。孩子们在强烈认同哈利的同时又心生仰慕与赞叹,渴望与他同类。儿童崇拜力量和能力。幻想自己有神力相助,变得强大而有力,从而成为同伴中的出类拔萃者令人羡慕。

13、哈利的英雄神采与优秀品质正是儿童内心热切渴望与向往的实现。他从一个懵懂的少年进入魔法学校后,学习、游戏、发现、历险、成长,渐渐成为人人景仰和喜爱的英雄。哈利的冒险人生经历证明了“一切皆有可能”,给小读者以莫大的鼓舞和力量。另一方面,在现实麻瓜世界中,哈利只是一个受虐待、受歧视、权力被无理侵犯的普通小男孩,在成长的过程中也有同龄儿童所存在的很多缺点,也会出现慵懒、恐惧和自信不足,这就使得人物没有完全脱离现实、高高在上,从而体现了形象的可信性,让孩子们读来更加真实,就像是某一方面的自己一样。作品中,不仅仅是主人公哈利惹人喜爱,“什么都知道”的赫敏、重视友情的罗恩、胆小但善良的纳威(尤其是在最后时刻

14、勇敢地挥舞起格兰芬多宝剑砍死巨蛇,征服了无数小读者)、热情开朗的卢娜,都是孩子们喜爱的对象,甚至连常使坏的马尔福都有孩子认同。儿童“丰富的拥有着一切还未拥有的东西”,他们首先具有一群普通儿童的个性特征,其次才是具有非凡的神性能力的巫师。正是因为他们“像”普通儿童,因此大大吸引了与他们相似的读者群生活在当代的儿童。五、时代感、开放性、多视角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都是具有时代性、开放的、多视角的,且颇具亲和力。“哈利波特”系列中的幻想世界与现实世界有很多紧密的联系和相似性,映射出许多具有现实社会时代性的诸多元素。虽然本文讲述的是一个古老的魔法故事,但是作者罗琳却仍巧妙地将它移植到当代社会中,加入了许多

15、当代社会的物象符号,主人公与现代读者共处一个时代,环境也是现代社会,出现了电子游戏、商业广告、现代交通工具,甚至哈利的飞天魔法扫帚也被命名为“光轮2000”,打上了广告商标的印记。再如出身高贵的马尔福瞧不起平民家庭的罗恩,带领两个亲信在校园里飞扬跋扈、恃强凌弱。而当他想和哈利握手成为朋友时,却遭到哈利冷冷地拒绝,反映了作者在新时期表现的平等主义。赫敏学习成绩优异,有着过人的聪慧和勇气,每每帮助哈利和罗恩摆脱困境,体现了作者想要表达的强烈的男女平等意识哈利波特中还有描写巴西大蟒蛇逃离人工建造的动物园而重返自然的情节,哈利还建议把学校养大的挪威脊背龙送给罗马尼亚养龙专家去照料,然后放回野生环境里。这些都反映了作者反对破坏自然,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体现了很强的时代烙印,使得小读者在阅读时并不会感到陌生,同时对他们树立和谐的生态观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哈利波特的开放性和多视角体现在:它改变了以往儿童文学作品中用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