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古代人传递信息故事

hong****202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8.01KB
约10页
文档ID:185775437
古代人传递信息故事_第1页
1/10

古代人传递信息故事 篇一:古代信息传递小故事 古代信息传递小故事 在远古时候,我国用法击鼓传递信息,最早当在原始___末期 到西周时候,我国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的邮驿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进步,邮驿通信渐渐完备起来 三国时期,曹魏在邮驿史上最大的建树是制定《邮驿令》 隋唐邮传事业发达的标记之一是驿的数量的增多 我国元朝时期,邮驿又有了很大进展 清代 邮驿制度改革的最大特点是“邮”和“驿”的合并 清朝中叶以后,随着近代邮政的建立,古老的邮驿制度就渐渐被淘汰了 【烽火传军情】 “烽火”是我国古代用以传递边疆军事情报的一种通信方法,始于商周,延至明清,相习几千年之久,其中尤以汉代的烽火组织规模为大在边防军事要塞或交通要冲的高处,每隔肯定距离建筑一高台,俗称烽火台,亦称烽燧、墩堠、烟墩等高台上有驻军守候,发觉敌人入侵,白天燃烧柴草以“燔烟”报警,夜间燃烧薪柴以“举烽”(火光)报警一台燃起烽烟,邻台见之也相继举火,逐台传递,须臾千里,以达到报告敌情、兴师动众、求得援兵、克敌制胜的目的 在我国的历史上,还有一个为了讨得美人欢心而任意点燃烽火,最终导致___的“烽火戏诸侯”的故事。

周灭商后建都镐京,历史上称作西周初期,周王为巩固国家政权,先后把自己的兄弟、亲戚、功臣分封到各地作诸侯,建立诸侯国,还建立了一整套制度,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了肯定的进展 【鸿雁传书】 “鸿雁传书”的典故,出自《汉书?苏武传》中“苏武牧羊”的故事据载,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汉朝使臣中郎将苏武出访匈奴被鞮侯单于扣留,他勇敢不屈,单于便将他流放到北海(今贝加尔湖)无人区牧羊19年后, 汉昭帝继位,汉凶和好,结为姻亲汉朝使节来凶,要求放苏武回去,但单于不愿,却又说不出口,便谎称苏武已经死去后来,汉昭帝又派使节到匈奴,和苏武一起出访匈奴并被扣留的副使常惠,通过禁卒的关心,在一天晚上隐秘会见了汉使,把苏武的状况告诉了汉使,并想出一计,让汉使对单于讲:“汉朝天子在上林苑打猎时,射到一只大雁,足上系着一封写在帛上的信,上面写着苏武没死,而是在一个大泽中汉使听后特别兴奋,就根据常惠的话来责怪单于单于听后大为诧异,却又无法抵赖,只好把苏武放回 【青鸟传书】 据我国上古奇书《山海经》记载,青鸟共有三只,名曰诏兰、紫燕(还有一只青鸟的名字笔者没有查阅到),是西王母的随从与使者,它们能够飞越千山万水传递信息,将吉利、美好、欢乐的佳音传递给人间。

据说,西王母曾经给汉武帝写过书信,西王母派青鸟前去传书,而青鸟则始终把西王母的信送到了汉宫承华殿前在以后的神话中,青鸟又渐渐演化成为百鸟之王——凤凰 南唐中主李璟有诗“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唐代李白有诗“愿因三青鸟,更报长相思”,李商隐有诗“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崔国辅有诗“遥思汉武帝,青鸟几时过”,借用的均是“青鸟传书”的典故 【黄耳传书】 晋初大诗人陆机养了一只狗,名叫黄耳陆机在京城当官,始终没通家信,怀疑有不好的事情发生 有一天便对黄耳开玩笑说:“你能帮忙传递消息吗?”这只狗看起来很兴奋,竟摇摆着尾巴,陆机于是,就写了一封信,装入竹筒,绑在狗的颈项上,狗经过驿道,日夜不息地赶路家人见了书信,给陆机回了信,狗立刻上路翻山越岭,前往京城家乡和洛阳相隔千里,人往返需五十天,而黄耳只用了二十天多一点后来,狗死了,陆机把它葬在墓中,并取名为“黄耳冢” 【风筝通信】 我们今日消遣用的风筝,在古时候曾作为一种应急的通信工具,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传奇早在春秋末期,鲁国巧匠公输盘(即鲁班)就曾仿照鸟的造型“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这种以竹木为材制成的会飞的“木鹊”,就是风筝的前身。

到了东汉,蔡伦创造了造纸术,人们又用竹篾做架,再用纸糊之,便成了“纸鸢”五代时人们在做纸鸢时,在上面拴上了一个竹哨,风吹竹哨,声如筝鸣,“风筝”这个词便由此而来 最初的风筝是为了军事上的需要而制作的,它的主要用途是用作军事侦察,或是用来传递信息和军事情报到了唐代以后,风筝才渐渐成为一种消遣的玩具,并在民间流传开来 【灯塔】 灯塔起源于古埃及的信号烽火世界上最早的灯塔建于公元前7世纪,位于达尼尔海峡的巴巴角上,像一座巨大的钟楼耸立着那时人们在灯塔里燃烧木柴,利用它的火光指引航向 公元前280年,古埃及人奉国王托来美二世菲莱戴尔夫之命在埃及亚历山大城对面的法罗斯岛上修筑灯塔,高达85米,日夜燃烧木材,以火焰和烟柱作为助航的标记法罗斯灯塔被誉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观之一,1302年毁于地震9世纪初,法国在吉伦特河口外科杜昂礁上建立灯塔,至今已两次重建,现存的建于1611年 在古老的灯塔中,意大利的莱戈恩灯塔至今仍在用法这座灯塔是建于1304年,用石头砌成,高50米美国第一座灯塔是建于1716年的波士顿灯塔此后,1823年建成透镜灯塔,1858年建成电力灯塔,1885年首次用沉箱法在软地基上建筑灯塔,1906年落成第一座气体闪光灯塔。

1850年,全世界仅有灯塔1570座,1900年增到9400座到1984年初,包括其他发光航标在内,灯塔总数已超过55000座 【通信塔】 18世纪,法国工程师克劳德.查佩胜利地研制出一个加快信息传递速度 的有用通信系统该系统由建立在巴黎和里尔230千米间的若干个通信塔组成在这些塔顶上竖起一根木柱,木柱上安装一根水平横杆,人们可以使木杆转动,并能在绳索的操作下摇摆形成各种角度在水平横杆的两端安有两个垂直臂,也可以转动这样,每个塔通过木杆可以构成192种不同的构形,附近的塔用望远镜就可以看到表示192种含义的信息这样依次传下去,在230千米的距离内仅用2分钟便可完成一次信息传递该系统在18世纪法国革命战斗中立下了丰功伟绩 【信号旗】 船上用法信号旗通信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旗号通信的优点是非常简便,因此,即使当今现代通信技术相当发达,这种简易的通信方式仍被保留下来,成为近程通信的一种重要方式在进行旗号通信时,可以把信号旗单独或组合起来用法,表示不同的意义通常悬挂单面旗表示最紧急、最重要或最常用的内容例如,悬挂A字母旗,表示我船下面有潜水员,请慢速远离我船;悬挂O字母旗,表示有人落水;悬挂W字母旗,表示我船需要医疗帮助等等。

【旗语】 在15-16世纪的200年间,舰队司令靠发炮或扬帆作训令,指挥属下的舰只1777年,英国的美洲舰队司令豪上将印了一本信号手册,成为第一个编写信号书的人后来海军上将波帕姆爵士用一些旗子作速记字母,创立了一套完整的旗语字母1805年,纳尔逊勋爵指挥特拉法加之役时,在阵亡前发出的最终信号是波帕姆旗语第16号:驶近敌人,近距离作战 1817年,英国海军马利埃特上校编出第一本国际承认的信号码舫海信号旗共有40面,包括26面字母旗,10面数字旗,3面代用旗和1面回答旗旗的样子各异:有燕尾形、长方形、梯形、三角形等旗的颜色和图案也各不相同 篇二:语文人教版五班级下册 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 其次课时 教学目标 1、阅读《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因特网将世界连成一家》、《奇妙的电脑魔术师》和《网上呼救》,能选择阅读材料中的信息,了解古今信息传递方式的改变以及现代信息传递的特点 2、认识这几篇阅读材料中的7个生字,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要点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交待任务 1、老师例举生活中传递信息的生动事例 2、其实从古代到现代,信息传递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我们一起来阅读《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因特网将世界连成一家》、《奇妙的电脑魔术师》和《网上呼救》等四篇阅读材料。

二、快速阅读,了解概况 1、默读阅读材料,思索: (1)材料中提到的古代的信息传递方式有哪几种?有什么特点? (2)现代的因特网传递信息有什么特点? 边读边思索,在材料中画出有关的句子,并做好标注 2、课堂沟通 (1)同学自由发言,格外要关注同学对上面两个思索题的认识来自于材料中的哪些语句比如: 古代信息传递方式的特点: ①速度慢典型语句: ◇“哪知瓶子在海上足足漂了359年,到1852年才被人发觉 ◇“但是有个叫斐迪辟的士兵,从马拉松平原动身,一刻不停的跑了40千米??” ②不精确典型语句: ◇“各路诸侯看到烽火,以为有敌人入侵,火速率兵出击 ◇“??然而诸侯们望见熊熊燃起的烽烟,却以为是周幽王故伎重演,个个按兵不动 ?? 因特网传递信息的特点: ①速度快典型语句: ◇“计算机把全世界连成一家,‘天际若比邻’已经不再是幻想 ②多媒体典型语句: ◇“这个学校生为了通过电脑教表姐学唱,除了把歌词、各谱写在电脑屏幕上,还通过多媒体的录音技术把自己的歌声录在上面??” ③不受地域阻隔。

典型语句: ◇“他抓紧问:‘你在什么地方?’答案是‘芬兰’ 2、再次阅读材料,思索:信息传递的方式是怎样改变的? (1)重点阅读《因特网将世界连成一家》,画出关键词语 (2)尝试填写: 古代:驿差长途跋涉—→近代:( )—→现代:( )—→当代:广播、电视和( ) 3、依据课堂商量,填写下面的表格 1、说说你在生活中接触到那些信息传递方式?举一个例子 2、想想这些信息传递方式带给你什么? 篇三:五班级《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教学反思 五班级《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教学反思 五班级《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教学反思 本单元是集课内外一体的、规模较大的综合性学习同学已有了肯定的综合性学习的基础,但教学中还要进一步使同学熟识综合性学习的学习方式留意一下几个环节:扫瞄本单元的全部阅读材料,活动前商量制订方案,活动中发扬合作和主动探究的精神,活动后要展现和沟通成果 本单元分两个板块:“信息传递转变着我们的生活”板块一方面充分利用阅读材料中的《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因特网将世界连成一家》《奇妙的电脑魔术师》《网上呼救》等文章。

《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讲解并描述了三个故事:烽火戏诸侯、马拉松故事、哥伦布的漂流瓶 、以此来了解从古代到现代信息传递方式:古代采纳烽火、人报信、漂流瓶、驿差、信鸽等形式,尽管也能传递信息,到底速度太慢,有时还会误事教学的时候让同学自由读阅读材料,理解课文的重点,清理内容,理解古代人们出的传递信息,理解不是难点,简单忽视的是学问点,要让同学抓住古代信息的特点:速度漫、易出错、信息量小等 本班绝高校生家中都能上网,即便不能上网的同学在信息技术课上对网络也有接触,对现代信息传递的特点及作用比较熟识,让同学自己学习上网查找资料,把学习从课内延长到课外 《古代人传递信息故事》由:创业找项目整理 转载请保留,感谢!。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