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二十五讲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分点训练及答案

上传人:黑*** 文档编号:185459280 上传时间:2021-07-0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30.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二十五讲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分点训练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22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二十五讲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分点训练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22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二十五讲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分点训练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22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二十五讲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分点训练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22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二十五讲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分点训练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二十五讲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分点训练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二十五讲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分点训练及答案(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反射及其类型的判断:1小萌听到上课铃声,立刻走进教室。该反射的结构基础和反射类型分别是( )A反射弧 非条件反射B反射弧 条件反射C脊髓 条件反射D大脑 非条件反射2物体在眼前突然出现,人就会眨眼,眨眼可以起到保护眼睛的作用,完成这种反射的神经结构及反射类型分别是A脑,简单反射 B脊髓,复杂反射C反射弧,简单反射 D反射弧,复杂反射3下列关于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吃山楂分泌唾液和看到山楂分泌唾液的反射类型相同B望梅止渴和膝跳反射这两个反射的神经中枢都在大脑皮层C军训时蚊子叮在手上感到很痒属于非条件反射D小鸟初遇稻草人时十分惊恐属于条件反射4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

2、的画“”。(1)只要反射弧完整就能形成反射。(_)(2)颗粒物进入呼吸道引起咳嗽属于非条件反射。(_)(3)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弧。(_)(4)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都不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_)二、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辨析1下列关于反射弧的基本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反射弧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B 一个神经元由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组成C 反射弧只要有完整的结构就必然出现反射活动D 反射弧都由神经元组成,功能越复杂,参与的神经元越多2下列关于反射和反射弧的叙述,正确的是A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反射弧B控制排尿反射的高级神经中枢位于脑干C突触的特定结构决定了反射弧中兴奋传

3、递的方向D一个完整的反射弧至少包含3个神经元3下列与反射弧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效应器指的是反射弧中的传出神经末梢B反射弧中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C反射弧的各组成部分中只有感受器接受刺激才能产生兴奋D反射能够完成的前提是反射弧各环节结构和功能要保持完整4下图所示是反射弧相关结构,请分析回答:(1)图中a表示反射弧的_,也就是_,其功能为_。(2)图中d表示反射弧的_,其功能为_。(3)图中有_个神经元,该图能否表示膝跳反射的反射弧?_,为什么?_。(4)仅依靠图中的反射弧能否完成条件反射?_,为什么?_。5下图是反射弧的基本结构模式图,据图回答。(1)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能的基本单位是_。(2

4、)反射弧通常由_、传入神经、神经中枢、_和效应器组成。一般情况下,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递方向只能是_(填“单向”或“双向”)的。(3)在未受到刺激时,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这时,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_ 。6如图a、b、c、d、e表示一个完整反射弧的各部分。据图回答问题:(1)图中表示传入神经的是_,c结构的名称是_。(2 )刺激d点,能够检测到兴奋的结构名称是_。若设计实验验证d具有传出功能,实验思路是_。(3)此反射弧是_反射和_反射(填反射类型)的结构基础。内环境稳态需要_调节共同来维持。三、兴奋的产生及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分析1下列关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和特点的说法,错误的是A

5、神经纤维兴奋部位膜外为负电位,膜内为正电位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C兴奋传导时,膜内的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D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速度要比在突触间传递的速度快2下列关于兴奋的传导的叙述,错误的是A兴奋可以从一个神经元的树突传至轴突B兴奋以神经冲动的方式在神经纤维上传导C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由兴奋部位到未兴奋部位D兴奋在神经纤维膜内传导方向是由未兴奋部位到兴奋部位3下图是反射弧的基本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1)反射弧通常是由感受器、_、_、传出神经和_组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_,其结构基础是_。(2)由于突触的存在,兴奋在、之间的传递方向只能是_(填“单向”、“双向”)的。

6、(3)若上的神经纤维在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的内外电位表现为_。当神经纤维的某处受刺激产生兴奋时,表现为_,因而与邻近未兴奋部位间形成了_,使兴奋依次向前传导。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是_的。(填“单向”、“双向”)4为研究兴奋在神经纤维和突触间传导的情况,科学家进行了相关实验,图中c位于电流计两条接线的中点。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_形式传导,通过突触小体实现的信号转换是_。(2)神经纤维上静息电位的产生主要是 _的结果,能否利用图示中的电流计测定神经纤维上的静息电位?_ 。(3)若利用电流计证明兴奋在突触间只能单向传递。请写出实验设计的思路并预测实验结果(请注明刺激的位点

7、、指针偏转情况)。_,说明兴奋可以从A传到B;_,说明兴奋不能从B传到A。5(1)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细胞或组织(如神经组织)感受外界刺激后,由_变为_的过程。(2)传导形式:兴奋是以_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_也叫神经冲动。(3)传导过程_(4)传导的特点:_,即刺激离体神经纤维上的任何一点,兴奋可沿着神经纤维向两侧同时传导四、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分析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 )A双向传递B单向传递C终止传递D反向传递2下列关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神经元之间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A突触小体是神经元轴突末梢膨大形成的,可以释放神经递质B突触后膜一定是神经元的树突

8、末梢形成的,且有递质的受体C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都可以是双向的D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都是相同的形式3人体中绝大部分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是通过递质实现的。下列关于突触和兴奋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A构成突触的两个神经元之间的间隙液体属于细胞内液B兴奋通过突触时由电信号(电位变化)转化为化学信号(递质释放),再转化为电信号C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不是同时发生的D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4给你提供必要的实验用具,如电刺激设备、电位测量仪等,请设计实验方案,以探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和在相邻两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特点(是双向的还是单向的),并预期可能的实验结果及结论。

9、a.验证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双向传导方法步骤:_结果和结论:_ b.探究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方法步骤:_结果和结论:_5下图是A、B两个神经元之间的局部结构图,据图回答:(1)填图标名称:_;_;组成的结构称为:_。(2)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方向_,完成兴奋传递过程中信息转换模式为:_。6图为兴奋在A和B两个神经元间传递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该图为_的亚显微结构图,其中a为_,a中存在的信号物质是_,b为_,c为_,d为_。(2)AB两个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是_方向的,原因是_。(3)若将兴奋传递给下一个神经元,则B是下一个神经元的_。(4)兴奋在传递过程中主要需要_(细胞器)提

10、供能量。7如图所示是相邻的两个神经元。请据图回答: (1)两个神经元相接触的部位叫作突触,其结构如图中方框内所示。神经元A_的末梢膨大成B突触小体,它的顶端C叫作_。与C相对应的D部位叫作_。C与D之间的E为突触间隙。a突触小泡能释放_进入E,使兴奋从一个神经元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2)静息时,神经纤维的细胞膜内外的电位表现为_,当神经元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兴奋部分就发生电位变化,因而与未兴奋部分间形成了电位差,从而形成了_,使兴奋得以传递。(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不能反向进行传递,原因是_。五、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1下列关于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的说法错误的是( )A神经系统的

11、分级调节只在成年人中存在B婴儿的尿床现象说明排尿反射的中枢不在大脑皮层C指尖取血时不躲避说明低级神经中枢受高级神经中枢调控D高位截瘫患者仍然存在排尿反射2成人可以有意识的排尿,婴儿却不能,这说明( )A位于脊髓内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低级中枢的调控B位于脊髓内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C位于脊髓内的高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低级中枢的调控D位于脊髓内的高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3神经活动的高级中枢和低级中枢的关系是()A两者相互独立,互不影响B彼此联系,高级中枢调控低级中枢C有高级中枢存在,低级中枢不能起作用D有低级中枢存在,高级中枢不能起作用4排尿反射既有低级中枢也有高级中枢,下列有关排尿反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婴儿经常尿床,是因为排尿反射的高级中枢发育还不完善B正常成年人既能主动排尿也能主动“憋尿”,说明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可以受到高级中枢的调控C“植物人”出现像婴儿那样的尿床,可能与排尿反射的高级中枢受损有关D高位截瘫的人意识清醒却小便失禁,是因为排尿反射的高级中枢受损5大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