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儒内道-融合佛道儒三家精神的苏轼

上传人:tang****xu4 文档编号:185455413 上传时间:2021-07-08 格式:PPT 页数:15 大小:1.2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儒内道-融合佛道儒三家精神的苏轼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外儒内道-融合佛道儒三家精神的苏轼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外儒内道-融合佛道儒三家精神的苏轼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外儒内道-融合佛道儒三家精神的苏轼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外儒内道-融合佛道儒三家精神的苏轼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外儒内道-融合佛道儒三家精神的苏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儒内道-融合佛道儒三家精神的苏轼(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外儒内道-融合佛道儒三家精神的苏轼,无为 顺其自然,关键词,关键词,1出世 善 看破红尘 悟 曹操步出夏 ,佛祖拈花示众,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外儒内道乐观旷达,-苏轼的人生态度,苏轼能诗、善文、精词,又兼通书法、绘画,堪称宋代文学的集大成者。 后代文人喜爱他、景仰他的主要原因还是他那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进退自如,宠辱不惊。 苏轼是怎样将封建社会中士人的入世与出世两种主要用世态度予以整合的呢?,家庭环境赋予儒家思想,苏轼出生在书香世家,祖父苏序好读书,善作诗。父亲苏洵是古文名家,曾对

2、苏轼和其弟苏辙悉心指导。母亲程氏有知识且深明大义,常以古代志士的事迹勉励儿子砥励名节。苏轼21岁怀着大用于天下的雄心壮志离蜀进京追求功名,他认为只有入途才是实现儒家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的重要途径。他为人坦荡,讲究风节,有志于改革朝政且勇于进言。他在任上勤于政事,灭蝗救灾,抗洪筑堤,甚至在贬到惠州后他还捐资修桥,尽心尽力地为百姓做实事,在当地卓有威望。这些正是儒家经世济民思想在他身上闪光的体现。,坎坷任途产生出入矛盾,自22岁中进士以来,苏轼一直在宦海中沉浮。先后出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处地方官。苏轼的一生受到两次严重的政治迫害,第一次是在45岁那年因“乌台诗案”而被贬至黄州。第二次是在59岁

3、时被贬往惠州及62岁贬至儋州。苏轼去世前在自题画像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虽然有对政治事业的自嘲,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自己坎坷的仕途生涯,这些经历使他的内心充满了出入矛盾。,乐观旷达,儒家入世 道家避世 佛家超世 三者原本矛盾,但在大起大落的仕宦经历中,苏轼最终以“外儒内道”的形式将其统一起来。,个人认为 儒家思想是苏轼的追求理想、实现抱负的动力。 道家和佛家思想让苏轼在遭遇挫折时能保持及时排遣心中的愤懑,保持内心平静,保持超然物外的理智。,外儒内道,儒道交融,完全统一,我理解的外儒内道,以一个宠辱不惊、坦然理性的态度面对生活,积极追求理想,实现自己的价值。,我的结论,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积极追求理想,实现自己的价值。 遇到挫折,能够坦然理性,不放弃,不悲观。,外儒内道 这算是一种态度吧,可能只算是一种思维方式吧 这只是我自己的理解 可能没什么严密的逻辑,也可能有科学性错误,题外话,但是我很确定,这就是我想分享给大家的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