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强化练习-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上传人:gege****666 文档编号:185442651 上传时间:2021-07-0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强化练习-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强化练习-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强化练习-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强化练习-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强化练习-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强化练习-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强化练习-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1.拉开维新运动序幕的是()A“明定国是”诏书颁布 B中外纪闻创办C“公车上书” D保国会成立2.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初,在京畿一带,义和团“一倡百和,从者如归”。对这一现象的理解正确的是()A.是对严峻的民族危机的回应B.体现了政府对义和团运动的扶持C.反映出国内阶级矛盾的尖锐D.增强了中国人民反清的斗争信心3.在清统治前期,民间抗清多用“反清复明”的口号,但清末的义和团运动却打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这说明当时()A.科学分析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B.仍然无法冲破皇权主义思想的束缚C.能正确区分国家与封建王朝的关系D.对中外反动势力已有了理性的认识4.导

2、致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的战争是()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5.孙中山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对于欧美的新文化之反动”;“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惊奇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以上材料说明孙中山对于义和团运动的评价是()A.否定其排外主义B.赞扬其反侵略精神C.全面赞扬与肯定D.既有赞扬又有否定6.“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这段话描述的是哪个条约签订之后中国的状况()A南京条约 B瑷珲条约C辛丑条约 D马关条约7.清史稿记载:“亲政之时,春秋方富,抱大有为之志,欲张挞伐

3、,以湔(洗)国耻。已而师徒挠败,割地输平,遂引新进小臣,锐志更张,为发奋自强之计。”此处评价的这位皇帝是()A康熙帝 B乾隆帝C光绪帝 D宣统帝8.“北京的外国公使从此组成一个强有力的外交使团,成为清政府的太上皇,而清政府的威望跌入谷底”。导致这一结果的不平等条约是()A南京条约 B瑷珲条约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9.近代历史上,北京的东交民巷曾被改名使馆大街,台基厂街改名为马可波罗路,崇文门内大街改名为克林德街等。这一现象出现于哪一事件后()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0.1898年9月18日,御史杨崇伊上书慈禧,称康、梁等蛊惑士心,紊乱朝政,引用东人(

4、日本人),深恐贻祸宗社,吁恳皇太后即日“训政”以遏乱萌。材料表明()A顽固势力遭到维新派的阻挠B戊戌变法因阻碍社会发展遭反对C顽固势力竭力破坏维新变法D顽固势力担心维新派获取政权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天下理之最明而势所必至者,如今日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已。然则变将何先?曰:莫亟于废八股。夫八股非自能害国也,害在使天下无人才。其使天下无人才奈何?曰:有大害三。其一害曰:锢智慧其二害曰:坏心术其三害曰:滋游手。严复救亡决论(1895年)材料二1898年光绪帝发布上谕:乡试第一场试中国史事、国朝政治论五道;第二场试时务策五道,专问五洲各国之政、专门之艺;第三场试四书义两篇、五经义一篇。经

5、济特科之设,朝廷原期取英才,以备贤良之选,非为幸进之途开营谋之路。夫千年之弊俗,而一旦扫除之。摘编自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材料三在戊戌年间,虽然国难那样严重,反对的人居大多数。为什么呢?一句话,打破了他们的饭碗。人人都知道废八股,提倡实学,但数百翰林,数千进士,数万举人,数十万秀才,数百万童生,全国的读书人都觉得前功尽弃。他们费了多少的心血,想从之乎者也里面,升官发财。一旦废八股,他们绝望了。难怪他们要骂康有为至于被裁的官员,更不要说,无不切齿痛恨。蒋廷黻中国近代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严复提出废八股的主要理由。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观点的时代背景。(2)根据材料二,分析戊戌维新运动时期科举考

6、试的内容有什么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清政府在教育方面还采取了哪些措施。(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千年之弊俗,而一旦扫除之”没有实现的原因。1.答案: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组织“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故选C项。2.答案:A 根据材料“一倡百和,从者如归”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中国民族危机深重,A项正确。3.答案:B “扶清灭洋”的口号具有反帝爱国的一面,但是,将“扶清”和“助华”混为一谈,说明义和团对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封建王朝与民族国家的区别缺乏理性的分析,没有冲破皇权主义思想的束缚,故B项正确。4.答案: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

7、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辛丑条约,故选D项。5.答案:D 根据材料“对于欧美的新文化之反动”,可知孙中山认识到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的一面;另一方面,孙中山也看到义和团运动体现了中国人民勇于抗争的民族精神,既有赞扬,也有批评,故选D项。6.答案:C C项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中国主权遭到严重破坏,清政府保证严禁中国人民参加任何反帝活动,这样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成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与题意相符。7.答案:C 本题考查戊戌变法,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由题干材料中这位皇帝亲政之时年富力强、志向远大、引新进小臣改革等可看出,这位皇帝是光绪帝,C

8、项正确。8.答案:D 根据所学知识,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战败,1901年被迫签订辛丑条约,从此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故选D项。9.答案: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的辛丑条约规定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区与题干中“北京的东交民巷曾被改名使馆大街”符合,D项正确。10.答案:C 材料中御史杨崇伊的上书大肆诋毁维新派,恳请慈禧太后训政,这实质上反映了封建顽固势力对戊戌变法运动的破坏。11.答案:(1)理由:不利于人才的选拔。背景: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统治危机加剧;有识之士要求变革。(2)变化:增加了外国政治、经济等内容。措施:在各地设立中小学堂;设京师大学堂;设专门学堂;鼓励私人办学;选派留学生。(3)原因:守旧势力的反对;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废除除京师大学堂以外的改革措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