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教案-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上传人:gege****666 文档编号:185442518 上传时间:2021-07-0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教案-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教案-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教案-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教案-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教案-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教案-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教案-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区域开发的新成就。【教学目标】1知道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替的基本史实2知道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基本史实,认识其对于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的历史意义,培养民族认同感。3结合江南地区的开发以及北方战乱,体会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体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教学重难点】1重点: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的史实;江南地区的开发;北魏孝文帝改革2难点:五胡内迁;江南地区的开发;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学过程】导入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国分争,

2、并入于秦;及秦之后,楚汉分争,并入于汉,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罗贯中三国演义新课讲授一、三国鼎立(220280)1.官渡之战(200-201年):基本上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2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3.220年,曹丕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4.221年,刘备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定都成都。5.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定都建业。三国中,魏国国力较强,在三国鼎立局面中略占上风。蜀、吴两国则加强了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及江南地区的开发。2.西晋的建立与统一(266316)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派兵灭蜀汉。蜀汉君主刘禅被送至洛阳,封安

3、乐公。建立:266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统一:280年,西晋灭吴,三国鼎立局面结束。吴末代皇帝孙皓被押送洛阳,封为归命侯,284年于洛阳病亡。3.五胡内迁 “西北诸郡,皆为戎居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 江统徙戎论,见(唐)房玄龄等晋书江统传“魏初人寡,西北诸郡皆为戎居。” 郭钦上豫防匈奴疏,见(唐)房玄龄等晋书匈奴传生:讨论并回答其影响: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4.西晋灭亡(316)(1)原因晋武帝死后,宗室诸王展开对中央权力的争夺,演化为内乱,即“八王之乱”。八王之乱”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皇族内乱之一,当时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导致了西晋亡国以及近三百

4、年的动乱。八王之乱后,出于避乱,晋朝皇室和士族和北方黄河流域广大居民进入安定的长江流域,史称衣冠南渡或永嘉南渡。这也是中国人口第一次迁徙。内迁民族卷入宗室内乱,并且逐渐主导局势。出现了历史上的“五胡乱华”。五胡乱华,指在西晋时期塞外众多游牧民族趁西晋八王之乱,国力衰弱之际,陆续建立数个非汉族政权,形成与南方汉人政权对峙的时期。“五胡”主要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大部落(2)结果: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3)影响:自此,中国历史又进入了一个比较长的政权分立时期,起初是东晋十六国的割据,后来演变为南北朝的对峙。二、东晋与南朝1.东晋(317420)(1)建立:317年,西晋王室司

5、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2)政治统治:士族制度:a.含义:士族又称世族,指世代把持官位,声名显赫的,在政治、经济等方面有特权的士大夫家族b.形成: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c.地位:逃到南方的几家高门士族先后执掌朝政,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政权统治基础依赖士族)九品中正制度(特权选官制度)中正:就是掌管对某一地区人物进行品评的负责人,也就是中正官。(一般由世家大族人担任)品评内容:家世、行状、定品(一至九品)品评结果: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士族衰亡:随着南北经济文化差异缩小、科举选吏制度打击、中小地主力量兴起和唐末

6、农民起义的冲击,士族制度最终走向崩溃。(3)灭亡:420年,出身低级士族的武将刘裕夺取皇位,建立刘宋王朝,东晋灭亡。2.南朝(420589年)朝代存在时间建立者都城宋420479刘裕建康(现称南京)齐479502萧道成梁502557萧衍陈557589陈霸先3.江南的开发材料一:(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史记 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师:依据材料,概括秦汉与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面貌有何不同?生:西汉之前,江南地区还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魏晋南北朝时,江南经济快速发展。(1)原因北方长期战乱使得北方人口南迁,

7、带去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地区自然环境比较优越,适宜发展农业东晋南朝政权在发生大旱、稻作因缺水难以进行时,敦促种麦何德章六朝江南农业技术两题生:回答其原因:南方的统治者实行了一些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政策;(2)表现农业: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手工业: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3) 影响:促进山区的少数民族逐步与汉族交融;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4.东晋南朝的疆域及衰落(1)东晋北边的疆域,大致到淮水为止。(2)东晋南朝之交,一度将势力范围扩展到黄河南岸附近,但随后又退回到淮水一线(3)到陈朝,只能保有长江以南,上游又丢掉了四川和荆襄,在南北对

8、峙中处于明显劣势,覆亡大局已定三、十六国与北朝1.十六国(304439)(1)建立:(东晋统治南方的时候,)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最主要的有15个,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其中大部分都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2)民族交融十六国政权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在长期混战中,原有民族布局被打乱,各族之间频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小,但民族隔阂仍然广泛存在2.淝水之战(383年)(1)背景:公元4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前秦政权统一北方(2)过程:随后大举进攻东晋,被击败于淝水。(3)失败原因:由于各部尚未充分交融,统治基础脆弱,(4)影响:强大的前秦政权在淝水之战后迅速崩溃

9、,曾经稍显缓和的民族矛盾又加剧了3.北魏孝文帝改革(5世纪下半叶)(1)背景:439年,北魏政权统一北方据文献记载,拓跋贵族“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在战争时,鲜卑拓跋贵族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冲锋,鲜卑骑兵则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北魏初期,在地方上实行宗主督护制。地主豪强把宗族、佃户组织起来,修筑坞堡,割据一方。政府由于无力消灭豪强势力,被迫承认其合法性,地方的赋税、徭役也由他们代管、征收。他们往往隐瞒户籍,借机逃避赋税。生: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尖锐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善谈庄老,尤精释义魏书高祖纪生:冯太后、孝文帝深受汉文化的影响(2

10、)内容 孝文帝说:“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洛阳)王里,因兹大举(迁都),光宅中原。”魏书任城王传生:迁都洛阳,改籍贯拓展 师: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生:讨论并回答其原因: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减少改革阻力,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移风易俗服饰: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语言:朝中禁鲜卑语,统一说汉语姓氏:改鲜卑姓为汉姓为了减少胡汉观念,促进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促进民族交融。孝文帝下令把鲜卑族人的姓氏(通常是复姓),改为单姓。通婚:鼓励鲜卑族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孝文帝率先娶汉族大姓卢、崔、郑、王4家的女儿为妃,把自己的女儿嫁

11、给汉族大姓。把汉族地主和鲜卑贵族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壮大了北魏的统治力量。血统的交融,加速了鲜卑的汉化。仿行汉制,尊崇儒学性质:一场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改革少数民族封建化主要是指汉化,表现为:经济上,由渔猎,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转化。实质:生产方式农耕化政治上,采用封建的官制、法律。实质:社会制度封建化文化上,学习中原地区先进的儒家文化。实质:生活方式汉族化(3)意义:改革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4.北朝政权更迭(1)6世纪前期,北魏发生动乱,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稍后又被北齐、北周取代。上述五个王朝合称北朝。北朝和南朝长期对峙,合称南北朝。(2)北周、北齐东西对峙,北周内政修明,逐渐占据优势,灭掉北齐(3)不久,隋朝取代北周(581)灭掉南方的陈朝,统一全国(589),终于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