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与平津战役 ?孙子兵法?与平津战役 【摘要】?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最优秀的兵书之一,战争史上的绝大多数战役均能发现该书战法应用的痕迹平津战役作为解放战役的收官之战,影响了新中国成立的进程,在平津战役中也有着明显的?孙子兵法?谋略的痕迹本文尝试从战略布局、战略选择以及战术应用这三个方面探索?孙子兵法?所含思想在平津战役中的表达,回忆历史,找寻方法,启迪后世 【关键词】?孙子兵法?;平津战役;谋略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时的一本兵书,两千多年来在中国始终被奉为兵家的经典该书尽管出自于两千年前的中国,但纵观世界战争史上的绝大多数战役均能够发现该书战法、谋略应用的痕迹平津战役作为解放战争中的收官之战,其所应用的布局、谋略、战术等也均有?孙子兵法?所阐述的战争理念应用的痕迹下面作者仅选取战略布局、战略选择以及战术应用这三个?孙子兵法?中所提观点结合平津战役浅谈其所含思想在这场战役中的表现 战略布局 ?孙子兵法?技篇中首先提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即战争是一个国家的头等大事,关系到全体军民的生死以及整个国家的存亡,是不能不慎重周密地观察、分析与研究的。
平津战役的构思、提出以及最后的布局也都着周密、完整的方案它也是党中央以及毛泽东主席根据全国形势的综合判断,方案并加以具体实施的 解放战争始于1946年,到1948年9月,人民解放军已经由最初的战略防御转向战略反攻在1948年9月8日-13日中共中央的九月会议上,主席便根据全国战场变化的实际情况明确提出:“我们的战略方针是打倒国民党,战略任务是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由游击战争过渡到正规战争,建军五百万,歼敌正规军五百个旅,五年左右根本上打倒国民党〞党中央在此时提出这样的战略方针是有着充分理由的解放战争进行至此,国共双方的军事实力业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全国战场,林彪率领的东北野战军已经在东北将国民党军包围在沈阳、锦州、长春等几座孤城,解放军在东北战场上也已占据兵力上的优势并随时准备歼灭东北的国民党余部;西北战场,解放军于1948年4月22日收复之前被胡宗南部攻占的延安,西北野战军也在彭德怀、贺龙的率领下逐步驱赶该地区的国民党军;中原战场,刘伯承、邓小平率军千里挺进大别山,陈毅、粟裕率领华东解放军进军豫皖苏,陈赓、谢富治兵团挺进豫西三路大军,互相策应,在黄河与长江之间的广阔地区形成了一个“品〞字形的战略态势,使中原地区由国民党军进攻解放区的重要前方变成了解放军夺取全国胜利的前进基地。
而在平津战役的发起地――华北地区,解放军于1947年的10月攻占交通枢纽石门市,并在1948年上半年,设立了中共中央华北局、华北人民政府和华北军区,加强了整个华北人民解放区的建设,同时也为下一阶段的统一行动做了组织和行政上的安排正是这些战场上实际情况的逐步演变才使得中共中央于此时坚决了与国民党进行战略决战的决心孙子兵法?一开始提出的“兵者,国之大事〞,显示了孙武对战争研究所保持的极端慎重的态度不打无准备之仗,抓紧时机打胜仗这种力求慎重、刻求精密的战前准备精神在平津战役战略形成阶段是有着明显表达的 战略选择 ?孙子兵法?中很多篇幅的描述都表达了作者对于战争的理解以及作者本人的战术素养这其中不乏与平津战役战争艺术的不谋而合之处其第四章形篇中便提出“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这段话暗示了一个重要但却容易被人忽略的问题,即战争是一个相对的行动,它分为敌我两面战争中双方能确定的只是自己方面的行动,所以,才会有“胜可知而不可为〞,即可以知道在何种条件下可获胜利,但却无法“制造〞出一个胜利,因为“可胜在敌〞,换言之,能做的只是自己先不被敌人击破然后在“以待敌之可胜〞,也就是在战略领域中必须要待机而动,绝不可以轻举妄动,但时机一出现又绝对不可以错过。
平津战役中,解放军对傅作义军队各个时期战略打击的选择很好的诠释了这一点如何抑留傅作义集团,不让其西逃、南撤而予以就地歼灭,从一开始就成为了整个战役胜利取得的关键解放军首先将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在战争的初期选择停攻太原、撤围归绥,摆出战略姿态,同时不给傅作义方面以压力,造成我军意在休整的假象;此后命令东北野战军主力提前秘密入关,完成解放军在战前的兵力部署,伺机而动;前期兵力调配完毕;再包围张家口,成功吸引傅作义35军驰援后,利用这个战略机遇,抓住傅系,引敌西进,进而切断平津、津塘之间的联系,将其分割包围,而后各个予以歼灭整个平津战役的战略部署及战略时机的选择都表达了?孙子兵法?所提出的战争的相对性及对战略把握的控制性 ?孙子兵法?第五章势篇中提出对战争的根本定律“以正合,以奇胜〞意思是战争不能仅仅以不失败为满足,意欲取胜那么必须出奇制胜奇袭,方能使对方丧失心理平衡,进而丧失应变能力但这又取决于一个先决性的条件,即必须能够抓住时机以集中压倒的优势兵力解决敌人,这也就是书中所说的“其势险,其节短〞1948年11月4日,辽沈战役结束,东北野战军也成为了一支强有力的机动力量准备入关作战事实证明,东野的提前入关对整个平津战役都起着重要的影响。
平津战役发起于1948年11月29日,距离辽沈战役的结束尚缺乏1个月,傅作义正是凭着对东北野战军主力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入关的判断才在张家口被围后派出了35军,有了而后的各个被围,造成了其在战略上的步步被动而这也恰恰是解放军出奇制胜所收获的战略效果东野的提前入关,也使得双方的兵力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解放军具备了在平津地区各个战场上作战的优势兵力,这也构成了最后获胜的决定性条件 战术应用 ?孙子兵法?第三章谋攻中有这样一段表达“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里的“全〞与“破〞是两个相对的概念,前者指的是完整没有任何损坏,后者意为造成了不可防止的损坏孙膑的理想是希望取得胜利而又能防止造成损毁这个原那么从最高的国家战略到最低的战斗层次都是一样适用的书中所说的“战〞意思为武力的使用,不战而能屈人之兵才是最好的战斗方式由此可见,?孙子兵法?中不仅主张慎战,反对久战,更希冀不战平津战役中,北平的和平解放和绥远方式便很好的诠释了书中所展现的战略应用选择之高低北平的和平解放是在中共中央做出战略姿态后,傅作义方面被迫做出的战略选择。
其结果对战争参与的双方以及广阔人民群众都是有益的在拟定作战方案以及战略应用的选择时,应做好应对各种战斗的准备,同时也应尽量考虑不直接动用武力,采取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策略将损失减少到最低,同时也把收获提升到最高,当然,这种战略机遇也是在解放军前期的巨大优势及对傅作义形成的巨大压迫下完成的 平津战役的胜利,充分表达了中共中央在当时环境下战略布局、战略选择及战术应用上的高瞻远瞩,表达了?孙子兵法?对于战争理解的精髓正因为它的布局得当、方法妥当、选择恰当,平津战役才取得了如此光芒的成绩,也为解放战争划上了一个完满的句号 【参考文献】 【1】平津战役纪念馆.平津战役纪实[M].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