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诗经·豳风》与周代豳地文化

卢卡****7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4.57KB
约3页
文档ID:185368661
《诗经&amp#183;豳风》与周代豳地文化_第1页
1/3

诗经豳风?与周代豳地文化 ?诗经豳风?与周代豳地文化 摘 要:?豳风?是?诗经国风?十五国风之一,是古豳地的民歌本文通过文本的细读和具体的分析,证明其所反映的豳地文化并非传统认为的是农耕文化一家独大,而是周人世代传承的农耕文化与北地义渠戎族的狩猎文化的交融的产物 关键词:?豳风?;农耕文化;交融 “豳〞之地理区域,历来歧说纷出:大体有这么四种说法:其一、郑玄、颜师古、朱熹诸家皆认为在陕西之旬邑、彬县—带,影响最大;其二、钱穆认为在山西之汾水流域,得到了—些知名史学家的认同;其三、近年又有学者据方志与民俗,力证豳在甘肃的正宁、宁县一带其四、也有认为豳地在子午岭西麓南段及东南目前,尤其是?辞海?为之作了解释之后,第一种说法根本成为公论,获得了学界大多数的认同 ?史记?:“宁、原、庆三州,秦北地郡,战国及春秋时为义渠戎国之地,周先不窋、公刘居之,古西戎也〞就是说,古代豳地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义渠戎国所在的地方,住的根本都是义渠戎族后来周代的祖先迁到了此地居住 ?豳风?是?诗经国风?十五国风之一,是古豳地的民歌豳风?共七首诗,分别是?七月??鸱鸮??东山??破斧??伐柯??九罭??狼跋?。

其中?七月?是历史年代最久、流传时间最远、篇幅最长的,也是内容最丰富的 一、?豳风?——整体观照 一般认为,?豳风?与周公关系密切,甚至就是周公所作的这一观点在汉唐至元明清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从清代的方玉润对此方开始有所疑心,他在?诗经集解?中说道:“按?豳?仅?七月?一篇,所言皆农桑稼穑之事,非躬亲陇亩久于其道者,不能言之亲切有味也如此周公生长世胄,位居冢宰,岂暇为此?且公刘世远,亦难代言此其必古有其诗,自公始陈王前,俾知稼穑艰难并王业所自始,而后人遂以为公作也至?鸱鸮?、?东山?二诗,乃为公作破斧?、?伐柯?、?九罭?、?狼跋?那么又众人为公而作之诗以其无所系属,故并附?七月?后,而统而名之曰?豳?,凡以为公故也〞确实是所言有理 如此说来,?七月?一篇应是古已有之,是豳地长期生产生活中的积累而形成的劳动歌谣,应当最能反映当时豳地的文化状况而我们都知道,?七月?整首诗根本上写的都是农桑稼穑的农业生活豳风?中的其他诗歌,也都或多或少出现了与农事生活有关的意象或事物鸱鸮?中有对从事劳动场面的描写如“迫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谬牖户〞“予手拮据,予所捋荼予所蓄租,予口卒瘏,曰予未有室家〞;?东山?有“制彼裳衣〞,“洒扫穹窒〞,“有敦瓜苦,焌在栗薪。

〞等描写破斧?中出现了“斧〞“ 斨〞“锜〞“ 鋗〞等劳开工具,并以之起兴,足可见对农业的重视同样,?伐柯?这首诗也是以“斧柄〞起兴,“伐柯如何,匪斧不克〞,“伐柯伐柯,其那么不远〞捕鱼在古代也属于农业生活的一局部,?九罭?中就以捕鱼的细网起兴,“九罭之鱼,鳟鲂〞 由此,一般认为当时的豳地文化是为农业文明独占的但是,细细读来,可以看出:事实上,?豳风?中的诗歌不仅仅有关于农业生产的描写,也有着对狩猎武功等事情的描写 ?破斧?写到了豳地的战士随周公东征的战事,以及战士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和悲叹周公东征,四国是皇哀我人斯,亦孔之将〞“周公东征,四国是吪哀我人斯,亦孔之嘉〞?东山?讲的也是周公东征之事,“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我东曰归,我心西悲制彼裳衣,勿士行枚蜎蜎者蠋,焌在桑野敦彼独宿,亦在车下〞?狼跋?一诗提到了狩猎之事,“ 狼跋其胡,载疐其尾〞可见,狩猎武功之事在当时也是比拟重要的 由此,?豳风?所反映的周代豳地文化的特色——周族世代传承的农耕文化与北方戎狄之狩猎文化的交融,也就渐渐呈现在我们眼前了 二、?豳风七月?——具体解析 ?七月?一诗,以月令来记事,客观而详细的描述了一年十二月里奴隶的生活。

就此而言,甚至可以说它是描写西周早期豳地文化的一部史诗清人姚际恒?诗经通论?说?七月?:“一诗之中,无不具备,洵天下之至文也〞?七月?一文,所展现的豳地的文化内涵是极为丰富的,其所记之农桑稼穑、狩猎武功等事,亦与史志所载周先世在豳地的事迹最为契合 这里,我就?七月?一篇的具体内容来进行分析,列表如下: 从表格可以看出,?七月?所反映的周人生活,是农事与狩猎等事是共同存在的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其中讲农事的篇幅居多,明显可以看出农耕文明占了上风从初春到初冬,根本上是属于农时周人讲究不违农时,因此这一段时间根本上从事的都是农事活动 “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初春时节,劳动者就开始修理农具,为新一年的劳作做准备春日载阳,有鸣仓庚〞,黄鹂婉转的鸣叫迎来了青春洋溢的采桑女们七月亨葵及菽〞,“七月食瓜〞初秋,周人在户外收集葵、豆和瓜为其食用八月其获〞,芦苇、葫芦业已长成,枣也发红,周人忙着收割萑草和芦苇、采摘红枣,并做以收藏女人们也忙着纺麻织布初冬之时,树叶凋零,动物藏身避寒周人忙着“纳禾稼〞,把粮食都收藏好,清扫谷场 豳地是周代祖地,自不窋、鞠陶、公刘、庆节直至古公亶父的父亲公叔祖类,到古公亶父去豳迁歧,先后有十—代、近400年生息繁衍于此地。

尤其是公刘从庆阳迁到豳地,在豳地统治期间,周人的农业迎来了一个新时期,形成了后代周人极为重农的传统,所以幽地的民歌必然与农业密不可分 到了十月之后,便进入了寒冬,这是农闲的时候这个时候,奴隶还需要参加军事训练,讲究武功,参与狩猎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雅,献研于公〞十二月的时候,大家会合在一起,一同进行军事训练,操练武功打猎获取毛皮,一是为君主,二是为自己提供些御寒之物 这应是豳地人们受早先北方戎狄遗留下来的习俗影响的缘故史记?有“不窋奔戎狄之间〞、“公刘在戎狄之间〞的记载,豳地在战国及春秋时为义渠戎国之地,而北方的戎狄根本都是以狩猎作为生活的依据和根本后来迁到豳地的周人祖先也难免受其影响,对于狩猎之事也颇为重视 三、小结 综上,?豳风?所反映的豳地文化,似乎并非传统所言仅仅讲的是农桑稼穑,事实上,它是农事与狩猎等事共同存在的并非是农耕文化一家独大,而是周人世代传承的农耕文化与北地义渠戎族的狩猎文化的交融的产物,这也构成了周代豳地文化的交融相汇的鲜明特色 参考文献: 【1】杨宽.西周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2】方玉润.诗经原始[M].北京:中华书局,1986. 【3】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4】皮希瑞.经学通论[M].北京:中华书局,1982. 【5】姚际恒.诗经通论[M].北京:中华书局,1958. 【6】周振甫.诗经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2. 【7】阮元.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90. 【8】高亨.诗经今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9】朱熹.诗集传[M].北京:中华书局,1959.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