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学理论马工程课件 17.第十六章 后结构主义文论

上传人:清晨86****784 文档编号:185368056 上传时间:2021-07-07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1.1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文学理论马工程课件 17.第十六章 后结构主义文论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西方文学理论马工程课件 17.第十六章 后结构主义文论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西方文学理论马工程课件 17.第十六章 后结构主义文论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西方文学理论马工程课件 17.第十六章 后结构主义文论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西方文学理论马工程课件 17.第十六章 后结构主义文论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西方文学理论马工程课件 17.第十六章 后结构主义文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文学理论马工程课件 17.第十六章 后结构主义文论(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西方文学理论,后结构主义文论,概 述,(一)后结构主义 一,后结构主义(post-structuralism) 1,狭义上主要是指以德里达为首的解构理论,它既是对结构主义传统的某种继承,又是对结构主义的科学姿态的反讽,视结构主义把握符号世界的勃勃雄心为一场儿戏。(王先霈、王友平主编:文学理论批评术语汇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421页。) 2,广义上讲,后结构主义的批判对象并不限于结构主义,它泛指20世纪60年代以来源于法国、并盛行于西方的一般以解构论为主潮的哲学与文学理论思潮。,概 述,二,post的两种意指 1,时间层面上的,指结构主义之后。 2,空间层面上的,指反拨结构主义。 三

2、,主要观点 后结构主义认同结构主义关于世界是人借助语言符号建构的观念,但却不同意后者关于语言符号的结构法则是统一的、普遍的、永恒的观点,而认为它们是矛盾开裂的、具体多样的、动态多变的,用后结构主义奠基人德里达的话说,它们是“延异的”。 (二)发展 一,1966年德里达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一个演讲,标志着后结构主义的登场。,概 述,二,法国知识界一批学者,如福柯、拉康、巴尔特等,对西方哲学、文学等知识系统进行反思和批判,这就形成了后人所概括的后结构主义思潮。 三,美国文学理论界出现了一批追随者,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当时执教于耶鲁大学的德曼、米勒、布鲁姆、哈特曼等。由于他们的文学理论批评主张与德里

3、达的解构主义文学观念一脉相承,因而被戏称为耶鲁解构主义“四人帮”。,第一节 德里达,(一)雅克德里达 一,雅克德里达(19302004)是后结 构主义先驱和代表人物。曾在索邦大学、 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巴黎高等社会科学 院等机构任职,著述涉及哲学、人类学、 社会学、法学、符号学、文学、文 化研究等很多领域。他在这些著作 中一方面彻底拆除旧的哲学概念和 思想体系,一方面全面重建新的理 论术语和认知系统,开辟了一个新 的理论空间。,第一节 德里达,二,声音与现象 书写与差异 和论文字学, 是讨论语言和哲学思想问题的力作。 播撒和文学行动等是其讨论文学 问题的重要著作。,第一节 德里达,(二)无底的模

4、仿 一,延异(diffrance) 1,两层意思 “作为区别、不同、偏差、间隙、空间化的差异/differing,和作为迂回、延缓、接替、预存、时间化的延衍/deferring。”( 法Jacques Derrida, Speech and Phenomena, and Other Essays on Husserls Theory of Signs(言语与现象,和其他论述胡塞尔符号理论的论文), Evanston: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1973, p.149.) 这个概念主要指不同符号间的空间差异关系和时间延衍关系。 2,延异是指不同事物间的横向和纵

5、向的差别关系。,第一节 德里达,一个事物是在与不同于它的事物间的时空差别关系中呈现出来的,也就是事物本身延异运动的结果。所以,事物是多元的、矛盾的和异质的。 3,评价 德里达借“延异”这一概念来揭示事物的差别性、矛盾性、动态性等特性,开辟出一种思考的新路径。德里达的延异观念贯穿在他的整个思想理论体系中,是他文学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 二,无底的模仿 1,文学与真理 (1)德里达认为,文学的本质问题实质上是文学与真理的关系问题。,第一节 德里达,(2)德里达对柏拉图模仿论的解析 (3)柏拉图关于模仿的观念 2,逻辑与模仿 (1)世界在话语构成的文本中 (2)真理与话语都是人类话语的产物 (3)德里

6、达从柏拉图的模仿说出发,最后终于拆解了西方几千年来的一种根深蒂固的真理观,抛弃了柏拉图及其后继者贬抑文学而高扬真理的逻各斯中心主义文学观。这就从传统的前者决定后者的等级关系,转向了两者相互补充的平等和差异关系。 3,文学文本并不是对现实的模仿,而是对其他话语文本的模仿,因而它是互文性的(inter-textual)。 4,文学并不是不模仿,它无时无刻不在模仿。,第一节 德里达,【文学的特性】也就呈现为一种无根基、无原点的模仿,所以是一种“无底的模仿”。 三,评价 (三)签名 一,文学语言决定文学主体 1,文学写作的两个层面:语言;主体。 2,以文学语言为本的观念 3,对文学主题观念的批判 4,

7、评价,第一节 德里达,二,签名 1,签名的两个特征 (1)是一种社会行为,必须按规则、规程行事,必须是可重复的 (2)签名具有其事件和形式的绝对唯一性,签名必须具有个性化特点,是绝对独特的唯一的,否则也不会被认可。 2,文学签名的二重性 (1)蓬热的签名 (2)签名 文学签名活动是一种先置身于已有规则中然后超越它的活动,是一种从大众化、普遍性走向个性化、纯粹化的活动。,第一节 德里达,在德里达那里,文学签名是文学写作的另一称谓。 文学写作就是进入某种现存的文学写作结构形式中,把握它并穿透它,对它进行个性化的改造,最终创造出新的结构形式。 3,双重折叠 德里达将文学写作既遵循程式又超越它的行为称

8、作是“双重折叠”。( See 法Jacques Derrida, “Living On Border Lines” (活在边界线上), in Harold Bloom, ed., Deconstruction and Criticism(解构和批评), New York: Continuum, 1995, pp.75-103.) 真正的文学写作既是对已有的文学结构形式的模仿,又是对它的个性化改造;既以某种已有的文学话语文本为起点,又是对它的辨析、清理、改造和重构,是一种既继承又创新的活动。,第一节 德里达,4,评价 (1)德里达通过对文学签名的独出心裁的阐发,一步一步地解构了结构主义的写作是文

9、学语言决定文学主体的观念,恢复了文学主体在文学写作活动中的主导地位。 (2)德里达所界定的文学主体不再是那种承载思想情感或精神的内容主体,而是一种完全卸去了精神之重负、轻松自由地把玩文学话语的形式主体。 三,对德里达“签名”范畴的评价,第二节 德曼,(一)保罗德曼 1,保罗德曼(19191983)是美国解构主义的先锋。他原是比利时人,1947年移居美国在哈佛大学获博士学位后一直在耶鲁大学任教。 德曼开始学术生涯时正值美国新批评的鼎盛期,作为一个在浓重哲学思辨色彩的文化氛围中成长起来的欧陆学生,德曼一开始就对新批评持一种怀疑态度。 2,对新批评的批判,第二节 德曼,3,主张 在德里达的书写和延异

10、理论的启示下,德曼体察到文学话语的建构性、矛盾性和异质性特点,于是通过重新阐释隐喻和修辞等概念,来解构传统的文学再现论和文学形式有机统一论。 (二)隐喻 一,隐喻 1,“隐喻”这一概念源自拉丁词metaphora,原义为“转换物”,后引申为“用某物指代其他物”,“用形象性的词语指示实际的事物或行为”。 2,德曼借之表述了他对语言和文学本质的看法。,第二节 德曼,二,德曼对隐喻的讨论 1,主要内容 隐喻一文主要讨论了卢梭的论人 类不平等的基础和起源中论述语言问题的 几段文字( 法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高煜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8591页。),表达了他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看

11、法。他认为动物没有历史,因为它们没有概念化的语言行为。( 比利时Paul de Man, Allegories of Reading(阅读的寓言),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9, p.144.)只有人才能实施语言行为,因为语言是人所以为人的本质属性。 2,隐喻的形成 语言符号的基础是概念,概念的形成有两个主要环节:命名和概念化。,第二节 德曼,(1)命名 所谓命名是用一个语词指代人大脑中的观念,是实在事物在大脑中呈现的观念。 由于事物之符号仅仅指代人们关于事物的观念,而这种观念只是人们对事物的某种属性的理解,所以它指代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它的一

12、种属性或可能性。人的主观理解有正误之分,所以它所指代的事物的属性也有真假之别。同时由于人的主观理解是有局限的,所以它只能指代事物的某一个层面或某一种属性,永远无法指代事物之全部,无法触及到事物之整体和本质。 一个事物由客观实体转变为语词,必经主观理解和符号指示两个阶段,其中每一阶段都要经历将某类东西转换为另类东西的过程,所以事物与它的符号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间隙。,第二节 德曼,符号、观念、事物之间只有差异关系而没有同一关系,是一种前者喻指后者的隐喻关系。 所谓命名实质上就是用事物的名称替代事物,说穿了是用一类东西置换另一类东西,用亚里士多德的话说是“隐喻”,它在本质上不是实指性的而是喻指性的。

13、(2)概念化 概念化是“对某种范例性的经验事实的再现”,( 比利时Paul de Man, Allegories of Reading(阅读的寓言),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9, p.152.)表现某类事物的属性。 抛开事物的具体差异,从中抽绎出某种共同性来,将之凝固到某一个语词中。概念化仅仅指代抽象的事物以及它的一般属性,抹杀了生动鲜活的事物及其差异性,因而与事物的距离就更大了。,第二节 德曼,在概念中,实指性的成分更加稀薄,喻指性的成分更加浓厚。概念化对事物的歪曲更加严重,所以隐喻性更为明显。 3,隐喻是词语的本源,是语言的本质属性 (1

14、)人类给自己起名字的过程 (2)人类的语言命名的基本特征 (3)跟命名环节中的语词符号“巨人”一样,概念化环节中的语词“人”亦是置换性的,它是对现实中作为一种存在实体的人的置换。 (4)语言符号的基础是概念,而概念之生成,无论借助命名还是借助概念化,都离不开用一物指代另一物,或者说用词语指代外物的方式,都离不开隐喻方式。隐喻是词语,第二节 德曼,的本源,是语言的本质属性。而词语指代外物的过程说到底不是前者直接复现客观事物的过程,而是间接重组人的大脑印象的过程,因而它不是对事物的真实呈现而是歪曲反映,不是实指性而是喻指性的。 4,人类语言源自隐喻,是隐喻性的 (1)历史是一种叙事,是具体的人从特

15、定的角度对历史事件的述说,因此也是喻指性的。 (2)文学语言是隐喻性的。 (3)因为在文学语言中隐喻性表现得最为充分,所以德曼认为文学语言是人类语言的典范形式,远比历史语言、哲学语言优越。 (4)语言世界的双重性,第二节 德曼,5,意义 6,评价 (1)德曼的隐喻理论彻底突破了西方传统根深蒂固的语言文学工具论观念,明确传达了后结构主义的语言文学塑造现实事物的建构论观念,为人们重新认识语言文学的性质功能开启了一种全新的思路。 (2)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他完全无视客观实体的存在,极力否定人认识客观事物本质的可能性,明显带有主观唯心主义,其危险性在于在很大程度上会将文学创作引向不顾客观现实

16、而随意臆造的文学嬉戏境地。 (三)修辞,第二节 德曼,修辞,英文为rhetoric,是德曼解构主义学说中的另一关键词,主要是用来描述语言文本形态。 一,文学话语的修辞性 1,人类所有的语言符号都是修辞性的,而那些喻指性的话语形式和表现方式,比那些实指性的话语形式和表现方式更富于修辞性。在已有的语言话语形式中,喻指性的文学比实指性的哲学、历史等更富于修辞性。 2,哲学历史的逻辑语法性 3,文学话语的修辞性。文学就是修辞。 4,寓言比象征更具有修辞性 二,语言永远处于内部开裂、自我矛盾状态,其意义自然是多重的不确定的。,第二节 德曼,三,修辞学 1,“文学符号学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是将语法结构和修辞结构连成了一体,没有明显意识到它们之间内在的差别。”( 比利时Paul de Man, “Semiology and Rhetoric”(符号学和修辞), in Hazard Adams and Leroy Searle, eds., Critical Theory Since 1965(1965年以来的批评理论),Tallahassee: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Pr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