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学理论马工程课件 2.第一章 古希腊罗马文论

上传人:清晨86****784 文档编号:185368046 上传时间:2021-07-07 格式:PPT 页数:62 大小:2.3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文学理论马工程课件 2.第一章 古希腊罗马文论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西方文学理论马工程课件 2.第一章 古希腊罗马文论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西方文学理论马工程课件 2.第一章 古希腊罗马文论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西方文学理论马工程课件 2.第一章 古希腊罗马文论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西方文学理论马工程课件 2.第一章 古希腊罗马文论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西方文学理论马工程课件 2.第一章 古希腊罗马文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文学理论马工程课件 2.第一章 古希腊罗马文论(6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西方文学理论,古希腊罗马文论,概述,古希腊文论是西方文论的源头,概述,(一)古希腊罗马文论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1、当时的经济基础与社会生活的影响 2、当时的宗教、哲学等其他文化形态的影响 3、当时的文学创作,概述,(二)代表人物: 1、柏拉图(古希腊) 2、亚里士多德(古希腊) 3、贺拉斯(古罗马) 4、朗吉弩斯(古罗马),第一节 柏拉图,公元前427347年 古希腊时期雅典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他的著作主要以对话形式写成,内容涉及哲学、政治、伦理、教育、法律、美学、文艺等各个领域。 集中涉及文艺理论问题的著作: 伊安篇高尔吉亚篇斐德若篇会饮篇理想国法律篇等。,(一)柏拉图其人,第一节

2、 柏拉图,(二)理念与模仿 1、理念的含义 理念论是柏拉图整个哲学的出发点和基本原则。理念,本义是“看见的东西”,即形状,转义为灵魂所见的东西,它包含着idea和form两重意思,因此也有人将其翻译为“理式”“相”“型相”。,第一节 柏拉图,理念并非抽象的概念,而是超越于个别事物之外并且作为其存在的根据的实在。在柏拉图看来,感官所及的一切事物都只是处于生灭变化中的现象,现象之中不可能有永恒不变的存在,所以一定存在着另一个稳定的、绝对的和永恒的世界作为现象世界的根据,而这个世界就是理念的世界。理念是现实感性世界的根据,现实世界中存在的事物因为“分有”“模仿”理念而成为自身。,第一节 柏拉图,2、

3、艺术模仿论 柏拉图认为,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mimesis,又译为摹仿),而现实世界又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如此一来,世界就被区分为三重:理念的世界、现实的世界与艺术模仿的世界。,第一节 柏拉图,3、艺术与真理 在柏拉图看来,艺术作为模仿的模仿,无法达到真理性的认识。在他的三重世界中,理念世界是唯一的真实体,感性的现实世界作为对理念世界的模仿,只是近似真实体的东西,而艺术世界作为对现实事物的外形和影像的模仿,只是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和真理隔着三层”。模仿的艺术不但与真实的理念相隔甚远,而且对现实世界这一“近似真实体的东西”也无法做到真实的了解和掌握。,第一节 柏拉图,4、诗与艺术 在古

4、希腊人通常的观念中,诗歌并不属于艺术。如果说艺术是经验、规则、技巧的产物,那么诗歌则是诸神启发的结果。诗歌的主要任务不是给人们带来快乐,而是承担着沟通人神关系或进行道德训导的使命。 柏拉图继承了这一流行的观念,认为诗与艺术原本不同,其本质也不在模仿,但现实中出现了大量模仿的诗,它们与绘画、雕塑等模仿的艺术一样,只是制造现实世界的影像,“并不曾抓住真理”。,第一节 柏拉图,5、评价 意义: 柏拉图提出诗即文学的模仿对象不仅是自然,而且主要是社会人生,这和古希腊早期的“文艺模仿自然”观念比起来,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局限: 首先,由于柏拉图的文艺模仿论奠基于理念论的基础之上,就从根本上否定了现实

5、生活是文艺的“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其次,他对文艺反映现实生活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认识不足。,第一节 柏拉图,(三)诗的迷狂 1、神灵凭附 伊安篇中指出,诗人的创作靠的是灵感,即神灵感发或凭附。 “凡是高明的诗人,无论在史诗或抒情诗方面,都不是凭技艺来做成他们的优美的诗歌,而是因为他们得到灵感,有神力凭附着。”“诗人只是神的代言人。”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第8、9页。),第一节 柏拉图,2、诗兴的迷狂 被神灵凭附的诗人处于迷狂状态。斐德若篇中指出,世间有四种迷狂:预言的迷狂、教仪的迷狂、诗神的迷狂和爱情的迷狂。 “此外还有第三种迷狂,是由诗神凭附

6、而来的。它凭附到一个温柔贞洁的心灵,感发它,引它到兴高采烈神飞色舞的境界,流露于各种诗歌,颂赞古代英雄的丰功伟绩,垂为后世的教训。若是没有这种诗神的迷狂,无论谁去敲诗歌的门,他和他的作品都永远站在诗歌的门外,尽管他自己妄想单凭诗的艺术就可以成为一个诗人。他的神智清醒的诗遇到迷狂的诗就黯然无光了。”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第118页。),第一节 柏拉图,3、宣示真理 柏拉图认为,诗人在神灵凭附的迷狂中,可以领会真理并宣示真理。柏拉图的哲学具有浓厚的宗教神秘主义色彩。在他的观念中,理念的世界是真善美统一的世界,也就是神的世界。诗人受到神的凭附,就能够领会到理

7、念世界的真实;诗人作为神的代言人,言说的不仅是优美的诗句,而且也包含着理念世界的真理。,第一节 柏拉图,4、评价 意义: 柏拉图是西方文论史上最早对文学创作中的灵感与迷狂问题做出生动描绘和系统研究的人。他认为仅靠理智和技艺创作不出优美的文艺作品,诗人在迷狂的状态中可以言说真理性内容,这些看法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局限: 一方面,对灵感和迷狂现象作出了过于神秘化的解释,另一方面,简单地将灵感与理智、技艺对立起来,就会忽略乃至抹杀理智和技艺训练对于文艺创作的重要性。,第一节 柏拉图,(四)文艺的社会作用 1、柏拉图的理想国 在理想国中他指出,人的灵魂分为三个部分:理性、激情和欲望。完善的灵魂应当是

8、以理性引导激情,并在激情的辅助下约束欲望。只有每个公民都具备完善的灵魂和品德,理想国的建立才有可能。同时,他认为,理想的国家和完善的灵魂相类似,需要其中各个阶层的人组成有序和谐的关系。,第一节 柏拉图,第一节 柏拉图,柏拉图认为,文学艺术若要对个体的灵魂有益,就必须有助于培养个体的理性。在哲学家统治的理想国里,诗人和艺术家若要获得一席之地,就必须有助于培养城邦守卫者勇敢的品质,教育普通民众以理性节制欲望。,第一节 柏拉图,2、模仿的文艺的危害 在柏拉图看来,模仿的文艺制造谎言,滋长欲望,摧残理性,无论对公民品质的培养,还是对理想国的建立,都有着巨大的危害: 第一,它以虚构的谎言歪曲神和英雄的性

9、格,不利于青年人品德的培养。 第二,模仿的文艺“培养发育人性中低劣的部分,摧残理性的部分”。 鉴于模仿文艺的巨大危害,柏拉图主张建立严格的文艺审查制度。,第一节 柏拉图,3、评价 意义: 作为西方最早深入探讨文艺与政治关系的理论家,柏拉图高度重视文艺的社会功能,尤其是政治教化功能。 局限: 柏拉图的问题在于他过于强调文艺的政治功能,以致几乎取消了文艺的审美功能。事实上,文艺的政治功能和审美愉悦功能并非完全不相容,后来古罗马的贺拉斯提出的“寓教于乐”理论就对柏拉图的理论作出了纠正。,第二节 亚里士多德,(一)亚里士多德其人,公元前384322 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自然科学家、逻辑学家、文艺理论家

10、。 流传下来的文艺理论方面的著作主要有诗学和修辞学。,第二节 亚里士多德,(二)模仿论 1、模仿天性和美感能力 亚里士多德认为,文艺起源于人的模仿天性和天赋的美感能力。模仿出自人的天性,人们既从模仿中获得知识,又从模仿的作品中获得快感。因此,文艺作为模仿,总体上是一种理性的创造行为,其中也包含着感性的愉悦。,第二节 亚里士多德,2、模仿的对象 文艺模仿的对象是现实人生。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明确指出,文艺的模仿对象是“在行动中的人”。在谈到悲剧时他又指出,悲剧的模仿对象是人的行动、遭遇、性格和思想。可见,亚里士多德是把人的生活确立为文艺的模仿对象。,第二节 亚里士多德,3、普遍必然性 模仿的文艺能

11、够揭示出现实生活的普遍本质和必然规律。亚里士多德把诗与历史作了比较,认为与历史相比,诗对生活的描述更具有普遍性与必然性。之所以如此,在于历史叙述的是已经发生的个别事情,而诗则描述可能发生的事情,“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 需要指明的是,由于历史的局限,亚里士多德只看到编年纪事体的历史,而没有看到能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的历史著作,所以对历史做了不恰当的贬低。,第二节 亚里士多德,4、虚构 为了达到更高的艺术真实,文艺需要虚构,需要对现实生活进行提炼加工。亚里士多德认为,诗的模仿对象主要有三种:过去有的或现在有的事、传说中的或人们相信的事、应当有的事。其中,他更加推崇第三种模仿对象。可见

12、,为了达到更高的艺术真实,诗人不必受现实真实性的局限,他可以虚构一些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事物,只要他的虚构合情合理,能够体现事物的普遍必然性。,第二节 亚里士多德,5、评价 亚里士多德既强调现实生活是文艺的最终源泉,又认为文艺应当对现实生活进行虚构和加工,以达到更高的艺术真实,因而对文艺与生活的关系作出了比较科学的阐释。,索福克勒斯,第二节 亚里士多德,(三)悲剧理论 1、悲剧的定义与构成要素 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悲剧的六

13、个构成要素:情节、性格、言词、思想、形象与歌曲) (亚里士多德诗学第六章),第二节 亚里士多德,2、悲剧的灵魂情节 亚里士多德认为情节比性格重要的原因: 第一 ,由悲剧的目的决定。悲剧的目的不在于模仿人的品质,而在于模仿人的行动、生活、幸福与不幸。人物的品质由他们的性格决定,但他们的幸福与不幸则取决于他们的行动。 第二,由悲剧预期的效果决定。悲剧期望达到的效果是引起人们的怜悯与恐惧并将这种感情净化。剧作家即使运用各种语言充分表现人物的性格,也未必能产生悲剧的效果。相反,只要情节安排得当,展现出人物由幸福转入不幸的厄运,就能产生惊心动魄的效果。,第二节 亚里士多德,具体的社会历史原因: 一方面,

14、在亚里士多德生活的年代,绝大部分悲剧作品都以情节为中心而非以性格为中心,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作为对那个时代的悲剧创作经验的总结,更加重视情节是不足为奇的。 另一方面,在古代社会,社会发展总体上处于较低水平,还没有为普遍的个性解放提供足够的条件,因此,个人的行动在很多时候与自然外力、伦理观念、国家命运等息息相关,而不是完全由个人的性格决定。,第二节 亚里士多德,3、悲剧情节安排的建议 首先,情节应当完整。 “完整”主要有三方面的含义:其一,情节必须有开头,有中间,有结尾;其二,构成情节的各个事件之间必须有紧密的必然关系,事件的位置不可挪动;其三,各个事件必须服务于整体的情节,不能是可有可无的。

15、其次,情节应当具有一定的长度。 从戏剧的内在要求来看,情节的长度应当足以完整地展现出一个由顺境转入逆境的行动。从现实的观剧情况来说,情节不宜太长,否则不便于观众记忆。从戏剧的比赛规则来说,情节也不能太长。因为古代雅典的戏剧比赛一般规定,一个白天之内要演完一个悲剧诗人的至多三部作品。,第二节 亚里士多德,4、悲剧冲突的根源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冲突的根源在于悲剧主角的过失。悲剧主角既不十分善良,也不十分公正,他之所以由顺境转入逆境,“之所以陷于厄运,不是由于他为非作恶,而是由于他犯了错误”。,第二节 亚里士多德,评价: 意义: 亚里士多德把悲剧冲突的根源归于人的行动过失而非神秘的命运力量,在当时

16、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局限: 但是他只把悲剧归之于个人的原因,没有认识到悲剧冲突的社会根源,则显示出他的理论的局限性。,第二节 亚里士多德,5、悲剧的作用净化 在古希腊,“净化”既是一个医学术语,也是一个宗教用语。作为医学术语,它的含义是“宣泄”,指通过放血或吃泻药来医治病症。作为宗教用语,它的含义是“涤罪”,指通过特殊的宗教仪式来祛除罪恶。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能够激发起人们的怜悯与恐惧之情,并把这种过于强烈的情绪宣泄出去,使人们的心理归于平静,所以有利于心理健康。他还认为,过度的激情有害于理性,悲剧能够宣泄并涤除过度的怜悯与恐惧,从而有助于理性和道德。,第二节 亚里士多德,评价: 意义: 亚里士多德同样认为过度的激情属于心灵的病态,但与柏拉图不同,他认为悲剧反而能够宣泄并净化过度的情绪,因而对理性和道德有益无害。亚里士多德的悲剧净化说纠正了柏拉图对悲剧的不恰当指责,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 局限: 但是,他的这一理论强调的是悲剧的心理效果和道德功能,而没有意识到悲剧在反映和认识社会人生方面的巨大价值。,第二节 亚里士多德,(四)艺术分类 1、古希腊的“艺术” 在古代希腊,“艺术”和我们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