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秋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表格式)+知识点总结

上传人:思** 文档编号:185242647 上传时间:2021-07-05 格式:DOCX 页数:89 大小:1.1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年秋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表格式)+知识点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89页
2021年秋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表格式)+知识点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89页
2021年秋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表格式)+知识点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89页
2021年秋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表格式)+知识点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89页
2021年秋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表格式)+知识点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8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年秋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表格式)+知识点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秋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表格式)+知识点总结(8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2021-7-1教学进度表周次起止日期预定教学内容实际教学调整备注19.1-9.4始业教育课1.1有关光的思考29.7-9.111.2光是怎样传播的1.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39.14-9.181.4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1.5认识棱镜49.21-9.251.6光的反射现象1.7制作一个潜望镜59.28-10.2第一单元复习第一单元测验610.5-10.92.1地球的表面2.2地球的结构710.12-10.162.3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2.4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810.19-10.232.5风的作用2.6水的作用2.7总结我们的认识910.26-10.30期中复习期中测验

2、1011.2-11.63.1时间的流逝3.2用水测量时间1111.9-11.133.3我们的水钟 3.4机械摆钟1211.16-11.203.5摆的快慢3.6制作钟摆3.7计量时间和我们的生活1311.23-11.27第三单元复习第三单元测验1411.30-12.44.1我们的身体4.2身体的运动1512.7-12.114.3心脏和血液4.4身体的“总指挥”1612.14-12.184.5身体的“联络员”4.6学会管理和控制自己1712.21-12.254.7制订健康生活计划1812.28-1.1第四单元复习第四单元测验191.4-1.8期末复习201.11-1.15期末复习211.18-1.

3、22期末复习221.25-1.29期末测验注:以上教学安排仅为参考,实施中根据具体情况作适当调整。学科:科学教材版本:教科版授课教师:授课学年度: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授课班级全册教材分析五年级上册教科书由“光”“地球表面的变化”“计量时间”“健康生活”四个元组成。“光”单元,以研究光的传播特点为主要线索,认识光这种能量表现形式。本单元沿着认识光源,研究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的现象,研究光在行进过程中遇到其他透明、半透明和不透明物体时光的传播路线所发生的变化,引导学生探索光的传播规律,构建光沿直线传播、光的折射及光的反射现象的认识,建立光与自然现象及人类生产生活之间的联系。“地球表面的

4、变化”单元,以研究地球表面形态一一地形地貌的变化为主要内容。影响地表形态变化的因素有很多,按照其能量的来源可归纳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两个原因。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地球本身,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及变质作用。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和重力势能,其主要表现形式为风化,风力、流水等的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等。本单元从内因到外因,通过指导学生亲历观察、假设、模拟实验、形成解释等一系列科学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地球的结构及其变化,构建地形地貌是经过地球内、外因的共同作用而形成的认知。“计量时间”单元,研究的主题是与我们人类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计时问题。本单元按照从古至今人类计时方法的

5、发展脉络组织课程内容,通过查阅资料、观察实验、设计制作等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研究太阳、水流、摆等的运动规律;经历古人运用事物变化的规律探索计时方法、制作计时工具的过程;发展工程思维;体会科学技术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健康生活”单元,基于现代健康新理念,立足于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在四年级人体呼吸与消化系统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运动、血液循环及神经系统。通过观察、体验、调查、建模等活动了解相关器官的结构功能,理解各器官系统协调配合共同维持人的正常生命活动以及保护身体健康的意义,并由身体健康延伸到心理健康。单元内容始于对自己身体状况的检测与评估,终于给自己制订健康生活计划。整个单元的学习

6、是引导学生不断建构的过程,其目的是让学生建立科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牢固树立保护自己身心健康的意识,使其养成有利于身心健康的良好生活习惯。本册内容覆盖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及技术与工程四个领域,均指向联系与变化。为了强化科学与生活的联系,四个单元均是从生活中的问题或自然现象开展研究,最终解决或解释生活中的问题及现象,呈现事物结构与功能、内部与外部、局部与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协调统一,揭示事物是不断变化的,事物的变化都是有规律的科学观念。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学科:科学教材版本:教科版授课教师:授课学年度: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授课班级:单元教材分析第一单元 光第1课“有

7、关光的思考”,主要了解学生有关光的前概念。通过思考和解释“在黑暗中你能否看到红苹果”的问题,了解学生对于光有哪些认识,以及能做出哪些推测和解释。第2课“光是怎样传播的”,主要研究光在空气中是如何沿直线传播的。光穿过小孔的实验可以帮助学生观察到光的行进路线,初步理解并建立光沿直线传播的概念。第3课“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是对光沿直线传播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当光遇到遮挡物时,会因遮挡物的不同,出现通过、部分通过、不能通过三种情况。对本课所有实验现象的解释,最终都将成为“光沿直线传播”的证据。第4课“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主要探讨当光从空气进入水中时,传播路径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对于光而言,空气

8、和水是不同的传播介质,因此光的传播方向(传播路径)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其结果是产生了折射现象。第5课“认识棱镜”,主要建立光与颜色的关系。我们看到的“白光”通过三棱镜后,会发生折射出现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各种颜色的光。棱镜实验可帮助学生观察到因光的折射而产生的彩虹颜色,初步将光和颜色建立联系。第6课“光的反射现象”,主要探讨光的反射现象。通过观察光的镜面反射现象,了解什么是光的反射;通过光的反射实验,对反射光的路径做出预设,初步建立入射光与反射光的关系;对光的传播特点做进一步探讨,即光遇到物体会发生反射光也是沿直线传播的。第7课“制作一个潜望镜”,主要利用光的反射特点、制作一个简易潜望镜

9、。潜望镜的制作,需要综合运用和理解本单元的核心概念,并与工程技术相结合。首先需要观察、了解潜镜的结构以及工作过程和原理,其次需要设计、制作简易的潜望镜最后通过展示、实践、评价、交流来进一步理解本单元的知识和技能。第二单元 地球表面的变化第1课“地球的表面”,作为单元起始课,除担负明确学习主题的任务外,主要是为学生提供一个亮明“影响地形变化因素”这一观点的机会,为学生后续学习提供反思、建构相关科学概念的基础。本课的设计线索:对地球全貌的观察陆地内部主要地形的观察每个典型地形地貌的观察。初步让学生建立一个地球尺度的概念,知道我们所看到的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这些地形只是地球整体面貌的冰山一角

10、,是地形变迁到现今的具体呈现。对地球全貌的观察,能够使学生在建立与以往学习内容关联的同时,为今后更深入学习相关知识埋下一颗探索的种子。第2课“地球的结构”,在前后课之间起着桥梁与组带的作用。本课主要承载两个任务:一是第1课学习内容的延续,由地球外部形态的认识延伸到对地球的内部构造的学习,包括地球的结构、地壳的组成、地壳的运动等,丰富和完善对地球的整体认知:二是为第3、第4课学习地震、火山喷发形成原因莫定知识基础,知道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的。本课最后安排一个制作地球模型的活动,旨在增强学生对地球结构的感知,进一步激发兴趣与培养实践能力。第3课“地震的成因及作用”和第4课“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让

11、学生通过学习,知道地震和火山喷发是引发地表变化的内在因素,相对于风、水等很缓慢的外力作用,是一种剧烈变化。两课在整体安排上较为相似,均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自观察,感受地震和火山喷发时的现象,了解其形成原因。教科书中分别提供了地震和火山喷发的资料,通过阅读与研讨,让学生了解地震和火山喷发时的真实情景以及给地表带来的改变。两课的学习是针对第1课呈现的弯曲岩层和长白山天池两幅图片,引导学生探索其形成的原因,形成科学解释。第5课,研究风的作用对地表的影响。本课主要通过风卷起沙子刮蹭岩石的模拟实验以及对沙漠、戈壁、蘑菇岩和雅丹地貌等的观察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到风的作用是可以使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发生改变的

12、。通过与地震和火山喷发对地表影响力的比较,知道风对地形地貌的改变是极为缓慢的过程。本课学习是对第1课呈现的敦煌雅丹地貌形成原因猜测的回应,学生由此认识到风的作用是巨大的。第6课,带领学生认识水对地表改变所起的作用。本课关于水的作用主要指地表流水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影响,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降雨,二是河流。降雨对地表的侵蚀现象是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感知的,而河流对地表的影响与重塑作用是通过观察图片和阅读资料使学生了解的。本课学习是对第1课中黄土高原上的沟壑和黄河入海口的沙洲形成原因猜测的回应,学生通过模拟实验和阅读资料等学习方式,最终形成对两种典型地形地貌形成原因的科学解释。第7课“总结我们的认识”

13、,是作为本单元学习内容的总结和学生认识的提升来设计的。主要安排两个内容:一是回顾本单元的学习内容,针对第1课填写的班级记录表中的“猜测主要形成原因”进行反思,比较学习前后认识的不同,感受自己在“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的学习中获得的成长;二是探索植物对侵蚀的影响。作为大自然的主要成员,人类的活动也影响着地表的变化。本课通过模拟实验引导学生认识到植被覆盖可以减少外力对土地的侵蚀,由此可以增强学生爱护树木、保护土地的意识,提高他们的自觉性。第三单元 计量时间第1课“时间在流逝”,作为单元起始课,一开始就提出了单元研究主题“在时钟发明之前,人们是怎样安排生活和劳作的呢?”,之后通过对日晷等的介绍,简要了

14、解些古代计时方法,然后开展“一炷香”时间的研究。这项研究为后续整个单元的研究提供了基本的研究方法:观测事物在一段时间内的运动变化(如一段香的燃烧,10毫升水的流动,摆摆动10次等)所需的时间是否一致。第2课“用水计量时间”,学生在认识燃香钟并了解燃香钟受外界因素影响的局限性的基础上,进而开始关注、研究水钟。通过对水流的观察,对在不同水位高度时流出相同量的水所需的时间的预测及实测,认识到水位高度会影响水流的速度。在此基础上观察古代水钟,了解古人如何做到保持水位高度相同从而控制水流速度不变。第3课“我们的水钟”,学生在对水流特点认识的基础上,开始设计制作自己的水钟。可以让水从固定的水位高度流出相同

15、的水量来计时,也可以想办法控制水位高度不变,让水以均匀的速度流动从而计时。制作完成后还将继续测试,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这是学生在本单元第一次经历一项简易工程的过程,学生将自己简单的创意转化为实物,体会完成一项工程的基本过程,进而收获取得进步的成就感。第4课“机械摆钟”,通过研究摆钟,进一步提高计时的精确性。通过对钟摆1分钟内摆动次数的重复观测,以及对自制单摆(严格地说,本单元研究的是“单摆”,教科书中简称为“摆”,本书后面也简称为“摆”)1分钟内摆动次数的重复观测,学生会发现,同一个摆在相同时间内的摆动次数相同,即摆具有等时性;摆可以用来计时。在统计各组自制摆的摆动次数时,学生发现,不同摆的摆动速度不同,由此引发出新的问题:摆的速度受什么因素影响?第5课“摆的快慢”,承接上一课,学生讨论并预测哪些因素影响摆的摆动速度并通过两组对比实验分别研究摆锤质量、摆绳长度与摆动速度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学生认识到,摆速快慢与摆锤质量无关,与摆绳长度有关;摆绳越短,摆速越快,反之,摆速越慢。第6课“制作钟摆”,在前两课的研究基础上,学生将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