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第10章抗震设计基本概念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185196776 上传时间:2021-07-0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9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结构第10章抗震设计基本概念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建筑结构第10章抗震设计基本概念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建筑结构第10章抗震设计基本概念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建筑结构第10章抗震设计基本概念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建筑结构第10章抗震设计基本概念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建筑结构第10章抗震设计基本概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结构第10章抗震设计基本概念(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地球的构造1、地壳第十章抗震设计基本概念节、震级、烈度、设防标准12、地幔 中间一层,很厚,平均厚度约为2900km 主要由具有粘弹性性质的质地比较坚硬的橄榄岩组成。 地幔内部的物质在热状态和不均衡压力作用下缓慢运动,可能是造成地壳运动的根源。3、地核 地球最里面的一层,半径约为3500kmi是地球的核心 部分。 可分为外核(厚2100kn)和内核,其主要构成物质是 银和铁。 根据推测,外核可能处于液态,内核可能处于固态。3乎辱咨: 1 1地光冉壶登也与地黄拶就吊JE般心漱息H看双峦T的号力后及哇塔,电心名寸断我产生库磷特点:构造地震分布广,危害大,是抗震结构设计 研究的主要对象。原因:岩

2、层发生突然断裂或猛烈错动,产生振动 源,振动以波的形式传播到地面,形成构造地震。地下岩层断裂时,往往不是沿个平面发 生,而是形成一个一系列裂缝组成的破碎地带,并 且这个破碎地带的所有岩层不可能同时达到新的平 衡。因此,每次大地震的发一般都不是孤立的, 大地震前后总有很多次中小地震发生。(占厚度为5-40 km ,平均厚度约为330kmi主要由各种不均匀的岩石组成:沉积岩-花岗岩-幺武岩等。绝大部分地震都发生在地壳内。2二、地震及其成因1、按成因分类(1)火山地震:由于火势爆发而引起的地震。这类 地震在我国很少见。(2)陷落地震:由于地表或地下岩层突然大规模陷 落或崩塌而造成的地震。这类地震的震

3、级很小, 造成的破坏也很少。(3)诱发地震:由于水库蓄水或深井注水等引起的 地震。(4)构造地震:由于地壳运动,推挤地壳岩层使其 薄弱部位发生断裂而引起的地震。4地震序列:在一定时间内(一般是几十天 至数月)相继发生在地区一系列大小地震 称为地震序列。 主震:在某一地震序列中,其中最大的一次地震叫主震。 前震:在主震之前发生的地震。 余辰: 在土辰之后发生的地辰。地球最表面的一层,很薄,一般9 主震型地震:在一个地震序列中,若主震震级很 突出,其释放的能量占全序列中的绝大部分,叫主 震型地震。是一种破坏性地震类型。震群型或多发型地震: 在一个地震序列中,若 主震震级不突出,主要地震能量是由多个

4、震级相近 地震释放出来的。 孤立型或单发型地震: 在一个地震序列中,若 前震和余震都很少,甚至没有,绝大部分地震能量 都是通过主震一次释放出来的。7 =, 图:一十更算将示前震源:断层形成的地方,即大量释放能量的地方。震源不是一个点,而有一定的范围和深度。震中:震源正上方的地面位置。82、按震源深浅程度分类(1)浅源地震: 震源深度在70 km以内,一 年中全世界所有地震释放能量的约85嘛自 浅源地震。(2)中源地震: 震源深度在70-300 km, 一 年中全世界所有地震释放能量的约12嘛自 中源地震。(3)深源地震:震源深度超过300 km, 一年 中全世界所有地震释放能量的约3冰自中源

5、地震。9三、地震波、震级及地震烈度1、地震波地震产生的地壳运动(振动)以波的形式 从震源向各个方向传播并释放能量,这种波 称为地震波。地震波包含:体波和面波。10(1)体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波。 体波包含:纵波和横波。铁小说方向按节国方由图悻俄市盘理吐除式11纵波:在传播过程中,介质质点的振动方 向与波的前进方向一致,故又称为压缩波或 疏密波。特点:周期短,振幅小。横波:在传播过程中,介质质点的振动方 向与波的前进方向垂直,故又称为剪切波。 特点:周期较长,振幅较大。根据弹性理论,纵波的传播速度大约 为横波的1.67倍,说明纵波的传播速度快, 因此也把纵波叫初波,横波叫次波。12超两巾在万百/

6、夏亭K可713(2)面波:只限于在地面附近传播的波,也 就是体波经过地层界面多次反射形成的次生 波。面波包含:瑞雷波和洛夫波。特点:周期长,振幅大,只在地表附近 传播,比体波衰减慢,能传播到很远的地 方。力七墙由西劝方盅Ifl 3.4布坎盛点展劾卷式古值看上星史乂加用夫书屿内融均瑞雷波:传播时,质点在波的传播方向和 地面法线组成的平面内(XZ)做椭圆形运 动,而在与XW面垂直的水平方向(Y)没 有振动,质点在地面上呈滚动形式。洛夫波:传播时,质点只在与传播方向相 垂直的水平方向(Y)运动,在地面上呈蛇 形运动形式。14LLRM从实际地震时记录到的地震波可以看出, 首先达到的是纵波(初波、P波)

7、,接着是横 波(次波、S波),面波达到的最晚。一般情况下,当横波或面波达到时,振幅 增大,地面振动最猛烈,造成的危害也最 大。152、震级震级是表示一次地震本身强弱程度或大小的尺度, 也是表示一次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是一个衡量地 震强度的指标。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目前,国际上比较通用的是里氏震级,即地震震级 为刀 M = log A式中A是标准地震仪(周期0.8s ,阻尼系数 0.8,放大倍数2800倍的地震仪)在距震中100kmm1 记录的以微米(1微米=10-6 m)为单位的最大水平地 动位移(单振幅)。震级与震源释放能量的大小有关。震级每差一级, 地震释放的能量将相差32倍。16地震按

8、震级大小分为:(1)微震:小于2级,人感觉不到,只有仪 器才能记录下来。(2)有感地震:2-4级,人能感觉到。(3)破坏性地震:5级以上地震,能够引起 不同程度破坏。(4)强烈地震或大震:7级以上地震。(5)特大地震:8级以上地震。173、地震烈度指某一地区的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一次地 震影响的强弱程度。主要与震中距离、地震大小、震源深度、地 震的传播介质、表土性质、建筑物的动力特性 和施工质量等许多因素有关。对于一次地震,表示地震大小的震级只有一 个,但它对不同地点的影响是不一样的。一般 来说,距离震中越远,地震影响越小,烈度就 越低;反之,地震烈度就越高。18地震烈度表为评定地震烈度,需要

9、建立一个标准,这个标 准就是地震烈度表。它以描述震害宏观现象为主,即根据建筑物的 破坏程度、地貌变化特征、地震时人的感觉、家具 的动作反应等进行区分。日本采用8个等级的地震烈度表。一些欧洲国家采用10度划分的地震烈度表。我国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采用12度划分的地 震烈度表。见附表。19由1. a 或区或力汪大于成等于n的一置|!邛瞥在基本烈度:某地区今后一定时期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的最大地震烈度。50年内超越概率大于10%勺烈度。多遇烈度:50年内超越概率大于63%勺烈度。罕遇烈度:50年内超越概率大于2%3%烈度。抗震设防烈度:按国家规定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22

10、第二节、抗震设计基本要求-、抗震设防的目标.我国根据具体情况,提出了 三水准目标, 二阶段设计法。目标: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23 三水准设防目标1 .当遭受低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 时,建筑物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 用(第一水准);2 .当遭受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建筑物 可能损坏,但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 用(第二水准);3 .当遭受高于本地区设防烈度预估的罕遇地震影 响时,建筑物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 坏(第三水准)。二阶段设计法按地区设防烈度进行构件截面抗震承载力计 算,保证小震不坏,中震可修。K弹性分析按高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预估罕遇地震

11、作用 验算构件弹塑性变形,保证大震不倒。K概念设计+ 构造措施设防范围:烈度小于6度,不设防;6、7、8、9 度,设防;大于10度地区不进行工程建设。25二、抗震设防依据、分类及设防标准 建筑的分类甲类:遭遇地震破坏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如产生 放射性物质的污染、大爆炸等的建筑;对政治、经济 、社会产生不可挽回的重大影响,如陕西的历史博物 馆等的建筑。乙类:地震时使用不能中断或尽快恢复的建筑。如医 疗、广播、通讯、供水、供电、供气、消防等。丙类:一般建筑,如工厂、学校、机关、商场、住宅丁类:次要的建筑,遭遇地震不易造成人员伤亡和较 大经济损失,如水塔、烟囱等。一.上交一更、*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

12、甲类:抗震设防烈度为 68度时,抗震措施应提高一度,9度时,抗震设防应比9度更高。乙类:抗震设计按本地区的设防烈度计算;抗震构造按本地区的设防烈度提高一度考虑。丙类:地震作用计算、抗震构造措施均按本地区设防烈度考虑。丁类:地震作用计算按本地区设防烈度考虑;抗震构造措施按本地区的设防度降低一度考虑,但 6度不降三、建筑抗震概念设计1、建筑设计应重视结构的规则性(1)平面布置力求对称若为非对称结构,因质心与刚心不重合,远 离刚心的构件,由于侧移量很大,所分担的 水平地震剪力就大,容易出现超出其允许抗 力和变形极限而发生严重破坏,甚至导致结 构因一侧构件失效而倒塌。(2)竖向布置力求均匀结构竖向布置

13、的关键:尽可能使竖向刚度、 强度均匀变化,避免出现薄弱层,并应尽可 能降低房屋的重心。282、合理地选择结构体系(1)结构材料的选择从抗震角度考虑,作为一种好的结构材料,其结构材料应具备:延性系数高(如钢结构)强度/重力比值大(如轻质高强材料)匀质性好正交各向同性(变形相同)构件的连接具有整体性、连续性和较好的延性,并能发挥材料的全部强度。空酷,而;.按照上述标准,常见结构类型,按其抗震性能的优劣排序为:钢结构一型钢混凝土结构混凝土一钢组合结构 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口预应力混凝土结构 一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一配筋砌体结构砌体结构30(2)抗震结构体系的确定 结构体系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规范3.5

14、.2 应具有明确的计算简图和合理的地震作用传递途 径。应避免因部分结构或构件破坏而导致整个结构丧失 抗震能力或对重力荷载的承载能力。应具备必要的抗震承载力,良好的变形能力和消耗 地震能量的能力。3、结构构件的延性框架结构的刚度小,延性好;剪力墙结 构的刚度大,延性差。设计时应注意柱、墙 刚度和延性的相互匹配,充分利用框架的延 性及墙的刚度,协调发挥其自身的水平抗31对可能出现的薄弱部位,应采取措施提高抗震能 力。结构不同部位的延性要求?延性:结构承载能力无明显降低的前提下,结构产生非弹性变形的能力。有四个方面的含义:(把延性的概念体现到具体的 指标工)总体延性:用结构的 顶点侧移比”或结构的 平均 侧移比”表达。楼层延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