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电图诊疗常规

上传人:资** 文档编号:185155152 上传时间:2021-07-0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肌电图诊疗常规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肌电图诊疗常规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肌电图诊疗常规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肌电图诊疗常规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肌电图诊疗常规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肌电图诊疗常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肌电图诊疗常规(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肌电图专业诊疗常规2020年版肌电图诊疗规范 肌电图检查是记录神经肌肉的生物电活动,以判定神经肌肉所处的功能状态,从而有助于运动神经肌肉疾患诊断的检查方法。肌电检查的内容 包括直接记录肌电图(EMG)、刺激神经记录肌肉诱发电位(MCV、SCV、重复电刺激)、记录各种反射活动(牵张反射、屈肌反射、H反射等)。肌电检查应用范围 应用于临床诊断,科学研究,运动医学等。一、临床诊断:应用于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判定损伤部位和程度,决定治疗方案,推断预后,提供客观指征,判定疗效。1、 内科及神经内科:肌电检查主要应用于区别神经元性肌萎缩及肌源性肌萎缩,有助于各类神经肌肉疾患的鉴别诊断,以及进行性肌营养不

2、良症提供鉴别诊断。2、 骨科,神经外科:确定神经损伤和神经压迫征的存在,判定损伤的程度和部位,判定神经再生以估计预后。3、 耳鼻喉科:诊断耳源性原因引起的周围面神经麻痹,判定损伤程度及恢复情况。4、 眼科:区别神经元性受损或肌源性受损引起的麻痹性斜视,分析眼肌功能。5、 口腔科:研究咀嚼肌的功能6、 泌尿科:可测膀胱括约肌功能7、 妇产科:有助于子宫肌功能的研究二、科学研究:在针灸和针麻机制的研究中帮助针灸、针麻、药物药理的研究工作提供有用的数据,在药物、药理的研究中提供有用的方法。三、 运动医学:分析各科运动时肌肉的作用、力量、疲劳检查方法:一、 肌电图检查适应症:1、 神经元性疾病:(1)

3、脊髓前角C受损疾病 (2)神经根、丛及周围N病2、 肌源性疾病3、 神经肌肉接头疾病4、 锥体系及锥体外系统病二、 检查前准备:1、 病人准备:取得病员的配合2、 针电极的选择与消毒:引导范围小,可引导出单个单位电位,其时限、电压、波形可供测量,临床应用最普遍。三、 操作方法与注意事项:操作方法:1、体位:使肌肉得到自然放松又能作各种运动 2、插针:使用针电极检查时,将针电极插入皮下,按顺时针向三点、六点、九 点、十二点分别更换方向,提插探查 3、检查程序:放松状态,轻用力收缩,重收缩;MCV/SCV/H反射/RNS 4、肌肉选择:检查肌肉应根据疾病的性质及萎缩肌肉的分布决定。a. 根据病损性

4、质不同,选查肌肉的重点不同: 神经根,丛和神经疾病选择N支配的肌肉 脊髓前角细胞疾病,检查病损肌肉及常见的选择性受损肌肉 肌源性检查肩带肌,盆带肌,近端肌为主 b.根据肌肉病损程度可选择严重萎缩肌肉,中、轻度萎缩,肥大的肌肉 c.神经损伤,神经吻合术判定神经再生时,选检查离吻合处最近的神经支 配肌肉。记录与报告 检查时目测所见 报告:应该文字简明、确切、完整,报告中应包括检查项目,检查所见数据,提出诊断根据,诊断印象。注意事项1、 查前要认真了解病史和体检:因肌电检查目的不同,加以人体肌肉数量多,肌电检查不能用固定的导联和程式,这与心、脑电图不同,需要自己询问病史、认真查病人,才能明确每个病员

5、的检查目的,确定相应的检查内容、确定检查部位。2、 检查要全面、防止漏诊3、 肌电图检查要定性,定量并重:定性的方法比较简单,定量的方法繁费时,但较客观,正确应根据检查目的选择使用,相互补充。4、 要正确分析检查结果:肌电图检查结果的分析应综合各项结果作出全面分析、根据各类疾病的肌电图特征进行判断。正常肌电图一、 电静息:神经支配正常的肌肉,在完全松弛状态下,运动单位不活动故无动作电位出现,肌电图上表现为一条直线称为电静息。二、 插入电位:当针电极刚插入松弛的肌肉时,由于对神经分支或肌肉纤维产生一瞬间的机械刺激,因而在肌电图上出现一簇突然爆发的动作电位。三、 终板嗓音与负性神经纤维电位四、 正

6、常运动单位电位:单个脊髓前角运动细胞及其传出神经所支配的所有肌纤维的电活动之总称。运动单位是肌肉活动的最小的单位,由一个脊髓前角细胞及其轴突所支配的一群肌肉纤维组成,它包含四个成分:脊髓前角细胞、轴突、神经肌肉接头和肌肉纤维。平均时限6-12毫秒,波幅毫伏,多相波小于20%运动单位电位时限是指运动单位电位变化的总时间。(1) 正常人不同年龄,不同肌肉运动单位时限不同(2) 低温,缺氧可增加运动单位时限(3) 肌肉疲劳时限缩短五、 干扰相:当肌肉作最大收缩时,肌电图上出现大量的运动单位互相重叠,使个别的动作电位波形不易区分,称为干扰相。 影响波型的因素:不同收缩程度的放电波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受检

7、者的合作程度,如受检者未用最大力量收缩肌肉,则不能获得干扰相。有时受检者因精神紧张,常呈阵发性发放电位,出现生理性震颤。异常肌电图一、 肌肉放松时的异常:1、 插入电位延长:可诱发纤颤,正相波,束颤波,插入电位延长指针极插入、挪动,扣击时骤然出现电位排放,针极挪动停止后电位并不立即消失。2、 纤颤电位:在失神经支配的单条肌纤维,自发性收缩产生的电位,即使在肌肉松弛状态,仍可以产生一种肉眼看不见的不自主收缩,在肌电图上表现为纤颤电位。如失神经损害疾病是全身性的,纤颤电位的出现常是弥漫性的;如是周围神经发生损害,纤颤电位就仅见于该神经所支配的肌群。3、 正相失神经电位(正锐波):肌肉失神经支配时出

8、现的另一种自发电位,极易清楚辨认,如单独发现,无临床意义。4、 束颤电位:是指一群肌纤维的自发性收缩,临床上肉眼常可见有肌束颤动,在肌松弛状态下出现的电位,但不能单独以束颤电位确定病理状态的存在。(1) 单纯束颤电位:是属良性束颤(2) 复合束颤电位:属于病理性的5、 群放电位:运动单位电位呈群发性集团放电,反复有节律的出现,其特点为节律性、阵发性放电。6、 肌强直电位:一种频率较高,以插入电位延长的特殊形式。出现于肌强直疾病。二、 轻收缩时的异常:1、 运动单位电位时限,电压改变:5mv为巨大电位2、 多相波的改变:5相;520ms(1) 短棘多相波电位:见于肌源性疾病。(2) 群多相波电位

9、:多见于脊髓前角细胞疾病及陈旧性神经损伤时。3、 运动单位电位同步:常见于前角细胞受损。三、 重收缩时的异常:1、 完全无动作电位2、 运动单位数量减少:根据病损程度不同表现为混合相、单纯相或单-混、混-干相。3、 病理干扰相:肌电图上表现为浓密、碎琐的电位,扬声器上出现碎裂的高调音,称为病理干扰相。四、 肌肉运动单位的疲劳(wanning)神经传导速度神经传导速度(NCV)是指冲动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神经的距离,是测定神经传导性的一种检查法,以米/秒表示,分MCV 和SCV,CV测定可以帮助周围神经病变部位的精确定位。 NCV=(S1-S2)/(T1-T2)影响神经传导速度有:(1) 纤维直径粗

10、,CV增快(2) 不同部位的CV,上肢快,下肢慢(3) 温度对CV有明显影响,体温每变化1,CV相应变化5%,即2.4米/秒。神经传导速度测定的临床意义 神经传导速度减慢主要见于周围神经疾患(神经外伤、神经再生、压迫性神经病、周围神经病如感染性多发神经炎、遗传性神经病、脱髓鞘病)。脊髓前角细胞受损时传导速度正常,但如伴有周围神经变性时,运动传导速度可不等程度减慢,而感觉神经传速正常。肌源性疾病,传导速度正常。人体主要检查神经的刺激记录位置如下:上肢神经:正中神经 尺神经 脊髓前角细胞疾病与周围神经疾病,肌源性疾病的肌电图特征脊髓前角细胞疾病运动神经元疾病 周围神经疾病 肌源性疾病放松时 可出现

11、纤颤、正相波,但较周围神经病为少,束颤电位常见纤颤、正相波显着;出现在病后一年半内数量较多,常有插入电位延长,束颤波较少电静息偶尔出现纤颤、正相波轻收缩运动单位时限显着增宽,多大于12毫秒;多相波常可增加,以群多相电位多见运动单位时限正常或稍有增宽,多相波增多显着运动单位时限偏短,小于6毫秒,短棘多相波增多重收缩运动单位数量减少,经常出现高频率单纯相,运动单位电位显着增高,常出现巨大电位及同步电位运动电位数量减少,单纯相,运动单位电位正常或增高、降低病理干扰相传导速度可有运动传导速度减慢,一般运动和感觉传导速度正常运动和感觉传导速度明显减慢、波幅降低运动和感觉传导速度正常特殊病征的肌电图变化:

12、1、 巴金森氏综合征:肌电图上出现节律性规则放电6-8次/100毫秒。2、 肌强直症:肌电图放松时可出现肌强直电位,停止收缩后仍有后放电现象。3、 重症肌无力症:重复电刺激衰减程度大于-10%,三角肌阳性率最为明显。4、 多相波定量测定:(平均值-标准值)/标准值100% 大于+20%提示神经源性,大于-20%提示肌性,例如:(15-10)/10100%=+50% ;(6-10)/10100%=-40% 脊髓前角细胞病损严重、范围广泛、轴突完全变性时,传导速度可显着减慢,脊髓前角细胞疾病时,异常肌电位的分布具有节段性、广泛性和选择性的特点,有时疾病(如小儿麻痹症)尚具有不对称性分布特点,周围神经病变时异常肌电图的分布而按神经根、神经丛、神经干型分布,常局限于一侧或一定的部位,与解剖关系相附。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医学影像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