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溶血病护理常规

上传人:资** 文档编号:185155056 上传时间:2021-07-03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5.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生儿溶血病护理常规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新生儿溶血病护理常规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新生儿溶血病护理常规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生儿溶血病护理常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生儿溶血病护理常规(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生儿溶血病护理常规【概述】新生儿溶血病是指母婴血型不合,母血中血型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循环,发生同种免疫反应导致胎儿、新生儿红细胞破坏而引起的溶血。 【临床表现】症状的轻重和母亲产生的IgG抗体量、抗体与胎儿红细胞结合程度及胎儿代偿能力有关。Rh溶血症常比ABO溶血者严重。一、黄疸:Rh溶血者大多在24小时内出现黄疸并迅速加重,而ABO溶血大多在出生后23天后出现,血型胆红素以未结合型为主。二、贫血:Rh溶血者一般贫血出现早且重;ABO溶血者贫血少,一般到新生儿后期才出现。重症贫血者出生时全身水肿,皮肤苍白,常有胸、腹腔积液,肝脾肿大及贫血性心衰。三、肝脾肿大:Rh溶血病患儿多有不同程度的肝

2、脾肿大,由于髓外造血活跃所致,ABO溶血病患儿则不明显。四、胎儿水肿:当胎儿血红蛋白下降至40g/L以下时,由于严重缺氧、充血性心率衰竭、肾脏重吸收水盐增加、继发于肝功能损害的低蛋白血症等,可致胎儿水肿。五、胆红素脑病(核黄疸):一般发生在出生后27天,早产儿尤易发生。典型临床表现包括警告期、痉挛期、恢复期及后遗症期。【护理措施】一、饮食护理:耐心喂养患儿,黄疸期间患儿容易发生吸吮无力、食欲缺乏、护理人员应按需调整喂养方式,保证奶量的摄入。二、体位:自动体位三、专科护理(一)疾病的评估:严重的胎儿溶血可能会出现胎儿水肿,生后出现全身水肿、苍白、皮肤瘀斑、胸腔积液、腹水、心力衰竭和呼吸窘迫。迅速

3、评估后护士应该积极参与复苏抢救,保证有效通气,抽腹水或胸水,尽快换血。(二)黄疸的监测评估:每46小时监测血清胆红素,判断其发展速度。观察患儿有无胆红素脑病的早期表现。(三)静脉补充液体时要合理安排补液计划,切忌快速输入高渗性药物,以免血脑屏障暂时开放,使已与白蛋白联结的胆红素进入脑组织。(四)光疗的护理:光疗时注意保护患儿安全。光疗前给患儿佩戴合适的眼罩,避免光疗对患儿视网膜产生毒性作用。注意观察患儿的全身情况,有无抽搐、呼吸暂停等现象的发生:观察患儿的皮肤情况,如出现大面积的光疗皮疹或青铜症,应通知医生考虑暂停光疗。光疗分解物经肠道排出时刺激肠壁引起肠道蠕动增加,因此光疗患儿大便次数增加,

4、应做好臀部护理,预防红臀的发生。(五)换血的护理:严格按照新生儿换血指征进行新生儿换血。术前核对换血知情同意书,并有家长签字。选择合适的血源。术前停奶一次,并抽出胃内容物以防止呕吐。选择合适的动静脉通路。换血过程中计算换血量,保证输入量和输出量的一致,注意观察患儿有无抽搐、呼吸暂停、呼吸急促等表现。换血后进行血生化的监测,观察黄疸程度和黄疸症状。四、基础护理(一)科学喂养,正确哺乳,按需喂养。(二)合理保暖,以宝宝的手脚温度为宜。(三)限制探望人数,防止交叉感染。(四)每日沐浴一次保持清洁。五、健康教育:(一)使家长了解病情,取得家长的配合:若为母乳性黄疸,嘱可继续母乳喂养,如吃母乳后仍出现黄疸,可改为隔次母乳喂养逐步过渡到正常母乳喂养;若黄疸严重可考虑暂停母乳喂养,黄疸消退后再恢复母乳喂养;若为红细胞G6PD缺陷者,需忌食蚕豆及其制品,患儿衣物保管时勿放樟脑丸,并注意药物的选用,以免诱发溶血。(二)发生胆红素脑病者,注意后遗症的出现,给予康复和护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护理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