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死而生——从《等待戈多》看后现代主义的救赎意义罗竹悉(复旦大学 经济学院)摘要:二战以后,经济的萧条与政治的动荡使价值与道德体系崩溃,人们进入一种信仰缺失的迷茫时代普遍的幻灭感与现代主义的动摇令后现代得以滋生,并成为人类生存意义与希望的救赎爱尔兰剧作家萨缪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是影响最大、最具代表性的荒诞派戏剧作品之一,它通过思考终极关怀的问题,深入荒诞来探究存在,在绝望的虚无与漫长的等待中点燃希望关键词:后现代;终极关怀;《等待戈多》(论点与探究)《等待戈多》揭示了人的一生就像是西西弗斯不断推巨石上山一样,周而复始,没有意义,过程中又充满了痛苦与失望然而这荒诞性的暴露除了给处于习惯中的人们以当头棒喝之外,更提供了令人们活出意义、活出自由的一条出路本文将探究该作品与同类后现代主义的对于人类的自我救赎意义文献综述)对于《等待戈多》的救赎意义方面,观点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类:一、 作者通过破碎的语言与情节想要揭示的仅是人所面临的困境,人与客观世界的冲突与人自身身心之间的矛盾,认为世界是荒诞的, 历史毫无规律可言, 命运不可知, 人类对此无能为力,而贝克特则是一位彻头彻尾的悲观主义者这种观点符合该戏剧的情节与给人的直观感受,然而缺少对其积极性的挖掘,深度不够。
二、 认为全剧的基调虽然是悲凉的,然而仍然有希望存在,狄狄和戈戈终究没有吊死,他们仍然在等待,在努力通过各种尝试证明自己的存在,而树上长出的几片叶子也具有积极的暗示这类观点看到了作品内含的力量,然而仍不够透彻三、 认为作者揭示生活的荒诞仅仅是个起点,“真正重要的不是发现荒诞,而是正视荒诞,反抗荒诞这是人面对荒诞的唯一有价值的解决方法”[1]P11本文较为赞同此类观点立论)在贝克特的探究中,人类强烈地意识到生活的虚无,从而实现一种警醒与净化的作用,激励人们在意识上觉醒,打破麻木,直面虚无,并找寻自身生存的意义后现代的意义尽在于此,通过打破来寻求新的精神寄托议论提纲)一、 绝望与荒诞1. 命运的不确定性与不可抗拒1) 波卓和幸运儿一夜之间就变成了瞎子和哑巴,命运对于人类如此无法预料,人们承受了无尽的痛苦,到头来却不知道使自己痛苦的是什么,比如戈戈用尽全力地脱他的靴子,查看后却没发现有什么异样如此荒谬的世界,他们却连笑也不敢笑2) 戈多的信使,那个孩子莫名其妙地收到戈多的眷顾,而他的弟弟却总是挨打于是在《<等待戈多>的主题学分析》[7]中就有了如下的发问,“那么,上帝的眷顾或惩罚是不是也是如此的无理由和随意呢? 一个人该去天堂还是地狱的到底是如何判定的呢?”这种毫无理由与随机性加重了人们的不安全感与绝望情绪。
3) 波卓说,自己突然瞎得“像命运女神一样了这充满讽刺意味的语言表明命运的不确定与不可抗拒性同在也许时空的变化,都无助于人的生存状态的改变,无论生活在哪里,是白天还是黑夜,戈戈与狄狄都注定在虚无中等待,因而他们也就总是忘记曾经发生的事情,忘记时间与地点 2. 人的孤独1) 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他们无法分离,然而他们又无法互相理解如《<等待戈多>:一曲现代人精神困境的寓言与悲歌》中所言,戈戈和狄狄“信奉唯我主义,自我封闭、不与外界接触,他们认为自己的痛苦无法与任何人交流,而拒绝交流又使他们陷入更深的痛苦2) 波卓与幸运儿病态的共生关系也是人类无法摆脱的孤独的另一种表现波卓通过使唤幸运儿来找寻一种自我存在感与安全感;幸运儿近乎受虐待狂的行为同样也是通过放弃自我的独立性来寻求一种联系与安全3. 只能靠别人的痛苦解除自己的痛苦1) 戈戈哭泣了,幸运儿就不再哭泣他不哭了,可以说是你接替了他世界上的眼泪有固定的量,有一个人哭,就有一个人不哭笑也一样波卓的话道明了人的痛苦无法由自身的奋斗、安慰或是其他的一切抚平,只有痛苦的转移 4. 思想同样无用1) 狄狄和戈戈认识到了生活的无用,然而这种认识本身也是无用,它只能加深悲哀,也许唯一的解决方式就是放弃自我意识,然而自我意识却是人成为人最重要的标识。
二、 等待1. 戈多迟迟不来1) 存在之为存在以及存在的属性是一切哲学所必须回答的问题然而在剧本内人物所展示的,整个存在的意义是不存在的,戈多迟迟不来,日子循环往复,波桌和幸运儿每天都回到原地,戈戈与狄狄求生不得,求死不能而在剧本外人们所经历的世界里,整个信仰与价值的体系也是崩溃的尤涅斯库认为,“当人与其宗教的,形态学的或先验的本原相脱离,那他就完了,他所作的一切就成了毫无意义的、荒诞的、无益的活动,他就会被窒息于摇篮之中2) 然而戈多这个角色的本性就在于他不会来,就像对于形而上学的追求一样,人们只能无限逼近,却永远等不到戈多并不代表上帝、死亡或者某些确定的象征意义,他只是人无路可走是死死抓住的一棵救命稻草,本身就是虚妄的2. “时间将会揭示”1) 时间同时给人以希望和绝望,就像是走在无尽的洞穴中,只要走下去,总会看到一个死胡同,或者一条出路行走于枯燥的旅程是痛苦的,然而因为有期待而却无法停止2) 幸运儿“思想”的内容天马行空,然而却重复出现了这样一句话,“时间将会揭示”这也就是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只要不放弃地以自己的行动定义自身的意义,以一种积极的方式等待,那么总有一天戈戈和狄狄再来时,会看到一树的绿叶。
三、 死亡与斗争1. 自杀与逃避存在1) 加缪认为:“自杀是解决荒诞的确切手段戈戈与狄狄想通过自杀来消磨时间,然而最终还是在虚无与荒诞中选择了荒诞作者告诫我们,这并非是逃避存在、终止等待的方式2. 通过死亡来了解生的意义1) 感受到恐惧才能正视和改变现实福柯在《疯癫与文明》中思考了疯狂的问题, 提出疯狂不是一种自然现象, 而是一种文明产物人的终点必定是死亡,而在了解到这既定终点的条件下,人生的意义似乎就变得荒诞不经然而同样,正是由于对这必死的领悟,人们才能从异化的状态中警醒,去尝试寻找自己最独特的生存方式与意义正如阿尔伯特·卡缪说,“当一个人意识到荒诞并选择反抗的手段时,他就获得了自由2) 马丁·艾思林所说,“人的尊严存在于他有能力面对一个空虚无意义的世界也许命运就像幸运儿跳的舞蹈一样,是一张无形的网,没有人可以逃脱,但是西西弗斯的伟大正在于他在命运暴虐的毒箭下仍用无休止的努力蔑视着命运,用希望支撑自己坚持到底这把黑色幽默上演的淋漓尽致,是真正的化痛苦为力量3) 原来的生活,与看过了死亡之后、看过了荒诞之后的生活看似都是活着,实则已经有太大的不同荒诞让人警觉从前的盲目,摆脱让人异化的习惯,并选择一条有价值的、有意义的路。
这想必也是贝克特获得诺贝尔奖的原因吧——悲剧拥有不可比拟的净化能力结论与思考探究)也许后现代主义诉说了一个悲剧的故事,但它的意义正在于让我们不再走上这样悲剧的路途本文的局限性可能在于参考文献只有三十篇左右的论文,其中大部分是学生论文,并且对于名家的评论搜集到的比较少,所以可能视角不够深不够远参考文献:[1] 萨缪尔·贝克特,等.西方现代戏剧流派作品选.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2] 萨缪尔·贝克特.等待戈多.施咸荣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3] Michael Lindsay-Hogg (director). Waiting for Godot. Ireland, 2001[4] 张岩.《等待戈多》:一曲现代人精神困境的寓言与悲歌.艺术百家,2010 (1) :175-180[5] 柏云彩.评《第二十二条军规》与《等待戈多》中黑色幽默的警世意义.南京邮电大学学 报(社会科学版),2010.3(1).[6] 卞瑞芳. 浅析《等待戈多》——在“等待”中探寻与体验“存在”. 大众文艺: 110-111[7] 孙倩.《等待戈多》的主题学分析.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0.8. Vol29. No,4[8] 王阅.管窥《等待戈多》对人类的现实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