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区县) 姓名 准考证号 ………密……….…………封…………………线…………………内……..………………不……………………. 准…………………答…. …………题… 2019年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过关检测试卷D卷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120分钟,本卷满分为150分 2、请首先按要求在试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准考证号等信息 3、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密封线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体现家国对学校的统一要求,作为学校为法定基本纲领和重要依据构成的是( )A.题型计划B.课程标准C.教学大纲D.教学目标2、最早在大学里讲授教育学的学者是( )A.梅伊曼 B.赫尔巴特 C.洛克 D.康德3、教师运用实物与教具进行示范实验,指导学生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是( )A、练习法 B、演示法 C、实验法 D、发现法4、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规律,在某些方面不一-定会随着社会的改变而改变,这反映了教育的哪一-特征( )。
A.阶级性B.生产性C.目的性D.相对独立性5、为了便于学生记诵,教师经常要求学生,多次重复背诵学习内容,这种学习策略属于( )A.复述策略B.精细加工策略C.组织策略D.阅读理解策略6、编写教材的直接依据是( )A、课程计划B、课程目标C、课程标准D、课程说明7、校本课程属于( )A、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B、必修课程C、选修课程D、隐性课程8、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专著是( )A.《大教学论》B.《理想国》C.《学记》D.《论语》9、贴在教室墙上的课程表也属于一种课程,这种课程属于(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C.隐性课程 D.显性课程10、人们常说“三翻六坐八爬叉,十二个月喊爸爸”,这一说法所体现的儿童身儿发展规律是( )A.稳定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个体差异性11、白老师在班会上声情并茂地描述了钱学森历尽艰辛回到祖国 、 投身科学研究事业的故事,激发起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
这种班会活动类型属于( )A 叙事型B 讨论型C 表演型D 体验型12、数学课上,马老师有意让学习成绩较差的小军回答一个简单的问题,并鼓励了他这主要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A 启发性原则 B 直观性原则 C 循序渐进原则 D 因材施教原则13、教育研究主体通过对有意义的教育教学事件的描述与分析,发掘或揭示内隐于日常事件、生活和行为背后的意义、思想或理念的研究方法是( )A.经验研究法 B.调查研究法 C.行动研究法 D.叙事研究法14、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A、教育规律B、教育价值C、教育现象D、教育问题15、人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既要坚持统一要求,又注重( )A 学生自主 B 教师主导 C 教学相长 D 因材施教16、班主任有效工作的前提是( )A、选好班干部 B、组织培育班集体C、了解研究学生 D、做好思想品德教育工作17、在板书写字时,教师常把形近字的相异部分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写出来,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所运用的感觉规律是( )A.感觉适应 B.感觉 C.感觉补偿 D.感觉对比18、在科学分类中,首次将教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划分出来的学者是( )。
A.卢梭B.培根C.康德D.洛克19、江金当了一段时间教师后感到自己完全能够适应教学的基本要求,此时他把关注的焦点投向了如何提高学生成绩、教好每一堂课按照富勒的教师成长阶段论,江金处于( )A、关注生存阶段B、关注学生阶段C、关注情境阶段D、关注自我阶段20、有人少年早慧,有人大器晚成,有人善于言辩,有人长于数理运算上述现象表明,人的心理发展具有( )A.连续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差异性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1、简述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2、简述《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学生为本的”的基本概念3、简述课堂纪律的类型 四、材料分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某小学四(3)班语文老师要求学生用“如果-就-只能-”的句式来谈谈自己的理想学生甲:“我妈妈常对我说,‘如果你不好好学习,就考不上大学,考不上大学,只能去当清洁工’”学生乙:“我爸爸常教育我,‘如果你不好好学习,就考不上大学,考不上大学,只能像我一样去打工 学生丙:“老师经常告诉我们--”全班绝大多数学生的理想都是“好好学习,考上大学”,像电脑里设置的固定答案一样。
问题:(1)你如何看待“好好学习,考上大学”成为绝大多数学生唯一理想的现象?(2)针对这一现象,应如何对小学生进行思想教育?2、小学新教师杨洋在谈教育感受时,有些无奈地说:“刚走上教育岗位时,我坚信‘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我一直对学生充满着爱心,希望用自己的爱来感化学生,带好班级,促使他们成长但很快就发现,在管理班级时一定要严格要求,有时用简单命令的方式反而更加奏效,这使我对这一教育信念产生了困惑....”(1)谈谈你对“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理解2)在小学教育中,教师应该如何处理“爱”与严格管理之间的关系? 五、教学设计(本大题共1小题,每小题40分,共40分)1、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1)请列出在数学“统计与概率”学习时涉及到的三种统计图,分析三种统计图之间的联系和区别2)若指导高年级段学生学习,拟定教学目标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课堂教学环节,并说明设计意图第 5 页 共 5 页参考答案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A2、D3、C4、D5、【答案】A专家解析:复述策略是指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策略。
此题采取多次重复背诵学习内容的方式便于学生记诵6、C7、A8、C9、【解析】C课程表本身是一种“隐蔽的课程”,它向学生传递着一些社会所需要的观念10、B11、A12、D13、【解析】D 题目是叙事研究的定义14、D15、D16、C17、【解析】D不同颜色粉笔写出来的字,可以引发学生的感觉同时对比,那些彩色粉笔写的字更易吸引学生的注意18、B19、C20、D二、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1、答案如下: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四个:(1)遗传素质及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2)环境及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3)学校教育及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4)个体主观能动性2、答案如下:(1)尊重小学生权益,以小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小学生的主动性;(2)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小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3、答案如下:(1)教师促成的纪律指教师为学生的学习和工作设置一个有结构的情境,即组织一个良好的集体结构2)集体促成的纪律指由群体压力而形成的纪律从入学开始,同辈人的集体在学生社会化方面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3)任务促成的纪律每一次任务都有其特定的纪律,有时某项任务会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使他对其他诱人的活动置之不理。
任务促成的纪律是以个人对活动任务的充分理解为前提的4)自我促成的纪律当外部的纪律控制被个体内化成为个体自觉的行为准则时,自律就出现了四、材料分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答案如下:(1)理想教育是小学生德育的重要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的责任材料中学生认为好好学习考上大学这种唯一理想是片面的,是不科学的造成这种理想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是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中国传统的文化观念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认为体力劳动者要低于脑力劳动者,在这样的观念影响下必须考上大学才能有一个体面的工作,才能成为人上人;其次学校教育的影响,在传统应试教育制度的影响下,学校只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社会只以升学率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考试成绩、升学档次成了衡量孩子有没有出息的标准尺度;最后家庭的教育方式,在社会和学校的双重压力下,家长不得不强迫孩子学习考上大学这样片面的理想会对学生产生很多不良的影响:首先繁重的课业要求超出孩子的心理发展水平和承受能力,孩子天真烂漫的童年丧失;其次很多儿童无法对自己及时作出调整,并予以适当反应,导致自身情绪易产生剧烈变化,最终导致心理失调;最后儿童只成为了学习和升学的机器,不能全面健康的发展。
2)针对这一现象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了解分析,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全面的理想教师要了解和分析学生理想的现状和成因学生的理想总是通过对一些具体事情的向往或态度表现出来的,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各种态度和倾向,加以梳理,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第二,从低到高,循序渐进,促使学生朝着理想不断奋进由于学生年龄、经历和文化水平的差异,因而对理想的认识也有差别,教师要从高处着眼,从现实基础入手,积极地促使学生朝着远大的理想而奋进第三,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避免板起脸孔谈理想教师在进行理想教育的时候,可以采取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形式,提高学生的认知,激发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理想第四,以德启智,德智相长,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渗透理想信念教育的思想教师在曰常的教学工作中要把理想前途教育与各科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为学生渗透积极向上,正确的理想教育2、答案:(1)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热爱学生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前提,爱学生是教师对教育事业坚贞不渝、忠心耿耿的基础,也是教育方法、教育艺术的基础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则是爱在教育中突出的表现这种爱对教师的自我完善和学生的健康成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①热爱学生有利于促进学生奋发向上; ②热爱学生为教师的施教提供了感情基础; ③热爱学生为教师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创造了契机; ④热爱学生有利于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 ⑤热爱学生有利于激励教师为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2)热爱学生要求教师深入了解学生、充分尊重学生、始终信任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