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翡翠第一城——腾冲 中国西南边陲的云南省,有个与缅甸毗邻的腾冲县,县城虽然不大,但这里自古玉业兴旺,千余年来跟“玉石之王”——翡翠结下了不解之缘,人们把它称之为“翡翠城” ,就在这里传出了许多关于翡翠的趣闻一、翡翠的传说翡翠的名称源于翡翠鸟,雄鸟羽毛红艳,叫翡鸟;雌鸟的羽毛鲜绿,叫翠鸟翡翠的颜色极像这两种鸟的羽毛,因而得名翡翠属硬玉,化学成份主要为钠铝硅酸盐翡翠是玉石家族中的一员,特别好的翡翠其价值可以与钻石媲美翡翠的绿色,有的像茸茸的春草,有的像柔嫩的葱心;有的绿艳而鲜,均匀如染;有的绿色深艳,似祖母绿宝石,是制作名贵玉器、玉饰的上佳原材料据史料记载,慈禧陵墓中曾有翡翠西瓜两个,西瓜皮是绿色的“翠” ,瓜瓤是红色的“ 翡”,其中还有几粒黑色的瓜子西瓜是巧妙地利用一整块翡翠的天然色彩雕琢而成,当时价值500万两白银可惜此瓜被军阀孙殿英盗走,后来卖给了美国的费城博物馆,可见其珍贵二、玉石之路从汉代开始,腾冲便成为我国与缅甸进行贸易交往的重镇当时,从四川成都出发,经腾冲入缅甸密支那可直抵中西亚,形成了一条丝绸之路这条西南丝绸之路比北方丝绸之路还早200~400年当时,沿着这条路,马帮、象队络绎不绝,贩运大量的玉石毛料。
密支那—腾冲—永昌,密支那—八莫—盈江—腾冲是两条主要通道从明代至抗日战争后期的近500年间缅甸开采的玉石料几乎全部是从这两条道运入腾冲腾冲商号林立,从事玉石进口的业务,俨然是一批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而这条丝绸之路,在这段时期还不如说它是“玉石之路” 更为恰当三、翡翠传入中国翡翠从汉代就传入了中国据史籍记载,早在东汉永元9年(公元97年) ,云南永昌(今保山)徼外蛮及掸国王雍“调谴重泽奉国珍宝”,这是缅甸玉石首次进入中国掸国即今缅甸东北盂拱、孟密一带,当时玉石是作为贡品,还不是作为一般的商品进行交易这些珍奇的“绿色石头” ,使中国那些王公贵族视为异宝,竞相佩戴装饰,成为时尚,甚至以玉佩区分官阶直到明代中叶,中国皇帝派太监驻永昌、腾冲专门采购珠宝玉器明末熹宗天启《滇志》载:“官给本钱,由民收宝石人于宫”官私合作,使当时大量缅甸玉石进入中国在清代,从缅甸进入腾冲的商品以玉石珠宝为主,棉花次之,大量玉石汇集腾冲后,一部分就地打磨加工,一部分向东经大理运达昆明加工,再远销内地和沿海到抗日战争前夕,腾冲被日军占领之前,这里盛极一时,城内的小月城是玉石珠宝商人聚集之处,有上百家店铺,各色玉石、翡翠雕件琳琅满目,被称为“百宝街”。
当时腾冲城门外的拴马场上,过往行商骡马留下的粪便每大有二、三尺深,可见当时腾冲已成为滇西南的大都会,并有“小上海”之称四、中国人到缅甸采玉由于玉器珠宝价值昂贵,刺激了缅甸玉石的开发,滇西南的老百姓蜂拥而至,纷纷前往缅甸采玉从明、清年间到解放初期,滇西南大多数年份每年有数万人上山为此,美国人布尔赛在《东南亚的中国人》一书中这样写道:“中国大批开采玉石和宝石的技术工人到缅甸,使缅甸的玉石和宝石产量大增,缅甸古都阿摩罗补罗的中国古庙的石碑上,还刻有五千个中国玉石商人和采玉工人的名字”由此可见一斑五、玉石交易做玉石生意,兴衰沉浮,大起大落有时一夜暴富,转眼倾家荡产,极不稳定玉石的毛料叫璞玉,一眼看去,都是些大小不一的石头,仔细观察,有的可找出一点露在外面的绿色有时看好一块,花大价钱买了下来,剖开一看,仅在表面有点绿;有时花钱很少,买了一块不起眼的,剖开一看,却是上等好料腾冲流传至今的“绮罗玉”、 “段家玉”的故事,就富于十足的传奇色彩清嘉庆年间,绮罗乡玉商尹文达,其祖上从玉石场驮回一块毛料,通身深黑,其貌不扬,许多行家看后都认为是块最差的料,祖上便将它当块石头镶在马厩里,天长日久,这“石头”被马蹄蹬踏掉部分外皮。
一天,尹出行来牵马时,恰好从瓦缝中射进的阳光照在石料上,反射出几点美丽的绿光于是,他便将石块抱去解磨,才发现这是一块上等的翡翠料他用此料,制作了一只宫灯,于赛会之夜挂在水映寺中,整个寺院都被宫灯映绿了,观者无不称奇,轰动一时尹文达携灯到昆明献给云南巡抚,巡抚给了他一个“土千总”的官职后来他又把做灯剩下来的碎片,加工成上百副耳片,带在耳上,能把耳根映绿,这就是被称之为“崎罗玉” 的翡翠民国年间,绮罗乡段家巷有个玉商段盛才,从玉石场买回一块300多斤的大玉石毛料,其外表是白元砂,许多行家看后都直摇头,没有人肯出价他泄了气,便把这块石料随意丢在院子门口,来客在那儿拴马,时间长了,被马蹄蹬掉一块皮,显出晶莹的小绿点,引起了段盛才的注意,于是拿去解磨,竞是水色出众的上等翠玉,做成手镯,仔细看去,就象在清澈透明的水中,绿色的小草在随波轻轻飘动,从此“段家玉”名扬中外 翡翠玉石的外皮,一般呈上黄色、红褐色、以至黑色,并有风化残存形成的颜色和不同的花纹,毛料质地怎样,是无法直接看出的因此,要根据、外皮的颜色、厚薄、精细、花纹的形态,推测毛料内部翡翠的颜色和地子,这就成了一门特殊的学问——相玉学翡翠的质地俗称“地子” 或“ 水头 ”。
质量最佳的地子称“玻璃地”一般有“三分水”(大约6mm) ,就是上上等的高翠,但这要有经验的人才能看出,可靠性也只能有几成把握六、赌石在腾冲,谈玉石毛料生意就是“赌石”赌石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玉石没有任何切口(行语叫“开窗” )的一块砾石,只见外皮,丝毫看不到内部;另一种方式是在仔料上切开一个“窗口”,窗口有大有小,让赌客通过“ 窗口”观察,并推测仔料内部的质量进行“赌石” 交易方式,全凭经验、眼力、胆识和运气,正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交易时,卖方亮出毛石,买方便开始研究颜色、纹理、硬度等等,然后开始侃价,周围通常围上一大帮看客,就像马路上扎堆看热闹一样,其中也不乏主人雇来的“托儿”生意谈成,立即付款交货,有时,买主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眼光是否正确,可以当场把玉石剖开,这笔买卖是盈是亏便见分晓一块黄褐色的砾石,标价成千上万,一刀切开,或许是价值连城的上等料,或许是一钱不值的鹅卵石,分秒之间输赢自现诱人的财富和机遇,冒险的欲望和冲动,刺激着众多的玩石高手趋之若骛,在宝石界掀起一股赌石狂潮,引出了一场不用弹药的战争在边境,有文盲却没有宝石盲,从黄毛小儿到耆耆长者,大家都刻苦攻读深奥难懂的宝石学,以随时参与应战。
七、玉石加工从石头成为精美的玉器,毛料开采是第一步,还要经过运输、买卖成交,再进行解磨解磨加工要比开采复杂得多,工序很细,构思设计和加工艺水平的高低,决定着玉器的价值玉石加工有句行话:“多磨少解”,说的是毛料外边有一层砂包着,只有经过打磨,使玉石露出头来,才可初步判断其价值,如果里面没有玉,也就犯不着花很大的功夫去解剖了腾冲的玉石设计加工水平很高,清嘉庆年间,腾越知州伊里布,得到一块翡翠,有绿有红,有黄有白,找到一位手艺高超的工匠加工这位工匠在加工之前,白天不是上山打鸟,就是下河捞鱼,他这样做的目的是在大自然中寻找灵感之后,他根据玉料不同的色泽和位置,借红斑雕成朱红透亮的鸟嘴,翠色多处雕成翠绿欲滴的羽毛,黄色是脚爪,黄色下边是白色,雕成爪下系一根雪白的链条经过三年雕成一只雄赳赳的鹦鹉,昂然屹立蝉绿色的架子上,构思独特奇巧,工艺也十分超群,成为一时闻名佳作 翡翠的加工完全继承了玉器加工的工艺,制作过程和制作工具没有区别 切磋、琢磨等玉器加工的工艺手法早就已成为中国话的常用词汇, 《诗经》中就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字句 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解释了制玉的工序:以解玉砂(金刚砂)与水搅拌,用可旋转的轮子带动盘和搅拌好的解玉砂把玉料抛开并慢慢琢磨成器。
其实,从古至今玉器加工的最大变化是动力的改变:过去靠的是人力脚蹬踏板,现在是电动马达故宫博物院有清代唐荣祚所作的《制玉图》 ,他将全部制玉程序以12张图来表示,图下还画着这一程序所用的各种工具八、腾冲昔日辉煌玉石毛料从缅甸产地开采出来,运出的第一站便是腾冲,因而腾冲不仅是玉石主要集散地,同时也是滇西南的玉石加工中心据《华阳国志校志》中说:“贾人收石入关,状如瓦砾,号曰荒石,腾越工人磨之以紫梗,砥之以宝砂,而宝光始出 ”工匠根据玉石的形态和不同色泽进行切割,因材施艺,雕刻成不同的玉器饰件19世纪30年代,英国人美特福游腾冲时曾记叙了玉石加工的情景:“某长街为玉石行所开,玉石昼夜琢磨不辍,余等深夜过之,犹闻蹈轮转床声达于百页窗外 ”可见琢磨工作之繁忙在历史上,玉石加工业是腾冲主要的手工业,该行业对腾冲这个边陲县城的繁荣曾起到了重大的作用据《腾冲县志》载:“宝货行者有十四家,解玉行有三十三家,玉肚眼匠二十七家,玉细花匠二十二家,玉片工匠三十一家,玉小货匠三十七家 ”那时,腾冲县城有玉石工匠超过3000人,形成有几条专业化的街道此外, “散居于城郊的绮罗、谷家寨、马场等乡,尚有三、四十家,以车眼小匠为多。
”腾冲玉业,可见其兴盛与繁荣珠宝,从阿拉伯的阿里巴巴到四十大盗,从楚国的卞和到东陵大盗,宝石不仅仅是一种财富与权力的象征,同时也是灾难与死亡的代名词,是酿成众多悲剧的导火索,种种的巧取豪夺使光彩夺目的珠宝散发出浓浓的血腥味如今,玉器珠宝再不是王公贵族的专利品,而是平民大众的装饰物,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服饰的不断翻新,已由佩戴金银饰品发展到珠宝首饰,由低档宝玉石发展到购买中高档宝玉石腾冲这一“翡翠城”经过抗日战争兵变之后的萧条,如今再度走向复兴与缅甸一江之隔的畹町、瑞丽的宝玉石贸易也迅速兴起,分别建立了珠宝市场和珠宝城,使滇西南珠宝业再现昔日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