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长”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的: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平面图形的周长是一堂概念与计算相结合的课,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五册P100~P102《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新课标里提到“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针对这一特点和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生活实际,本课时的知识、能力、情感目标分别为: 1.结合具体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并能指出具体图形的周长 2.结合具情境,通过观察、度量及比较、归纳能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3.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知图形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教材中贯穿全局、带动全局的核心内容,它是由各部分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周长的概念以及周长的计算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个知识的掌握与否直接影响到今后学习的各种图形的周长计算我给这个课时的教学重点定为两个: 1.周长的认识 2.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 能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等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树叶图片 (二)、引导学生学习所采用的主要方式方法: 遵循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原则,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实际,注意通过直观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选用的主要教学方式方法是直观演示为主,引导学生亲自操作、观察思维、自学讨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多种方法有机配合使用 (三)教学过程: 一、探索对比,引入概念 在生活中,学生更多的遇到的是具体图形,而特殊的长方形和正方形会出现得比较少,所以在第一个层次我采取了从一般到特殊的教学模式以常见的树叶为例抽象出周长的概念首先创设一个具体情境:为了迎接五城会的到来,小瓢虫星星积极开始了体育锻炼,每天都会到青叶操场上跑步用多媒体演示小瓢虫星星在青叶操场上两次不同的跑步路线,让学生观察跑步路线是否相同,分小组讨论不同在哪里,在矛盾形成的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势而涨,当学生观察得出结果:一次沿着青叶的边沿从树根出发最后跑到终点刚好跑完一周,另一次还是沿着树叶的边沿从树根出发但是最后没有跑回树根,离一周还差一点。
在此同时教师揭示周长的概念:刚才星星第一次跑的是树叶一周的长度,也就是树叶的周长,我们把一个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通过两次不同爬行过程的比较,学生的脑中形成了周长完整的表象在这一教学层次中不是把周长的概念教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具体的观察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比较,合作交流,为学生对周长的认识提供感性材料,最后再水到渠成的揭示周长的概念 二、动手操作,落实概念 在学生的具体观察,比较后,教师揭示了周长的概念,学生对周长有初步认识之后,出示多种具体图形,让学生动手自己在手中的卡片上描一描这些图形的周长,从而使学生对知识进行类化使学生体会到概念是对具有共同特征的许多具体内容的概括: 小学生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思维过程对具体形象存在着依赖性在学生直观认识了周长了之后,通过描一描周长这一操作活动,拓宽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进一步认识了周长的意义 三、因势利导,探索发现 探索发现,是指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变重讲轻练为边讲边练,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数学知识的活动,实现两次飞跃:一次是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一次从理性到实践的飞跃。
在学生对周长有感性的认识之后,让学生理性的思考,分小组讨论要求出这些图形的周长怎么办?讨论估计有三种情况:①用绳子量套在图形上,在把绳子拉直用直尺量绳子的长度②把图形简下来在直尺上滚动③量出各条边,再把各条边相加我们可以发现各种方法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用绳子量不方便,存在误差;滚动剪下来的小实物可以,大实物、画在黑板上或是固定的图形就不行;最好的方法是先量出组成该图形各条边的长度,把各条边相加得出该图形的周长但是量几条边呢?通过观察发现有的图形没有必要把所有的边都量出来,相同长度的边只需要量一次就够了 学生在自身的探索讨论下求出了这些图形的周长,这时再出示图形中较特殊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2厘米 3厘米 让学生求出他们的周长,这对于计算出以上具体图形的学生来说简直就是信手拈来的简单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有以下几种做法: 长方形的周长: ①4+2+4+2=12(厘米) ②4×2+2×2=12(厘米) ③(4+2)×2=12(厘米) 正方形的周长: ①3+3+3+3=12(厘米) ②3×4=12(厘米) 在学生展示出不同算法之后,进行讨论,让学生归纳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计算方法,新课标提倡算法的多样法,而现实生活中正正规规给出长宽求周长的例子少之又少,为了更好的将所学知识运用与生活实际,学生讨论出的方法不唯一,不总结公式。
四、解决实际问题 1.每小题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吗? A、 B、 引导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图形,并通过测量移动等方法,作出自己的判断,教师结合多媒体展示边线移动的过程,直观地说明每组题中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长,让学生直观的感觉到图形的周长和图形大小无关,只和组成图形的边长有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进一步深化对周长概念的理解 2.伍校长想在咱们学校周围修上一堵新围墙,你能帮伍校长算算围墙要修多长吗? 新课标里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在学生掌握了周长的计算方法后,让学生求出不规则图形的周长,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周长》说课稿一、关于教材及内容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周长》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这节内容将为今后学习其他图形的周长、面积打下良好的基础教材没有直接给出周长的定义,而是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在获得直接感知的基础上认识周长的含义接着,以已有的直接经验为基础,让学生根据给定的图形去量一量、算一算,进一步理解周长,知道可以怎样测量并计算出周长。
为下节课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做准备 2、学情分析:周长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学生的认知基础是在二年级学会了测量长度,对长、正方形进行了认识,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本特征这些都有利于学生认识周长但三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抽象思维有待发展,平时我们呈现给学生的所有图形,学生直观看到的是一个平面图形而要让学生说到周长就会去想到“围图形一周的长度”则是一个较难的认知过程,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则是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挑战,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基于以上分析,加上参考优秀课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1、通过指一指、说一说等活动使学生理解、掌握周长的概念,掌握一些封闭图形的周长的测量方法2、通过实践、操作探究周长测量策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和 概括能力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是教材中贯穿全局、带动全局的核心内容,它是由各部分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周长的概念以及周长的计算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个知识的掌握与否直接影响到今后学习的各种图形的周长计算我给这一课时的教学重点定位为知道周长的含义。
教学难点是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逐步获得对周长的认识与理解掌握而充分运用直观手段,特别是加强教具演示及学具操作,让学生眼看、脑想、手动,使学生在多种感观的协调活动中积累感性认识,发展空间观念,从而更好地理解、掌握周长的概念则是本节课的关键2、 关于教法与学法 及教学手段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强调“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积极主动探索、解决数学问题,发现数学的规律,获得数学经验”;而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全面参与和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关注他们的学习方法、学习水平和情感态度,促使学生向着预定的目标发展的作用因此本节课,在教法和学法上力求体现以下两方面: 教法:教师重在创设情境和点拨,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景 学法:学生在动手探究中获得知识学生重在自主探究,动手实践,自行归纳,合作交流,主动探究测量不同图形的周长 教学手段:充分的课前准备提供实物进行直观演示与研究。
3、 关于教学环节一)创设情景,感知周长 前些时各班都布置教室的情景学生多都记得,让学生给不同形状的图形边围上漂亮的丝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多少材料合适,让学生指一指强调要开始点(起点)回到起点,你知道刚才你们逼的叫什么然后板书课题周长,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理解周长二) 感悟周长,理解概念设计5个层次的活动,使学生真正理解周长的含义 1. 读书41页找重点词理解概念 对比理解什么是封闭图形这样学生对“周长”的含义的理解就比较透彻了 2. 用实物演示指导学生感悟周长如钟面、吃饭的碗的底面,树叶,课本封面等,指一指,摸一摸 3、在学生周围找周长,小组活动,汇报时摸一摸,强调起点---回到起点 4、主要是让学生测量不同形状的图形的周长:首先,让学生说一说它们的周长分别要用什么方法?明白不同图形可以用不同的测量工具,以及不同的测量方法然后让学生小组亲自合作动手测量周长,然后填好表格思考,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那种方法好 5、班内汇报,估计有三种情况:①用细线围在图形上,再把细线拉直用直尺量细线的长度②把图形在直尺上滚动③量出各条边,再把各条边相加。
从以上三种情况,我们可以发现各种方法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用绳子量不方便,存在误差;滚动小实物可以,大实物、画在黑板上或是固定的图形就不行;最好的方法是先量出组成该图形各条边的长度,把各条边相加得出该图形的周长但是量几条边呢?通过观察发现有的图形没有必要把所有的边都量出来,相同长度的边只需要量一次就够了 这样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测量工具去测量,不同的方法计算周长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也为下节课周长的计算做好铺垫 三)、 巩固应用,适当延伸 1、量一量你的腰围和头围,完成44页的第三题 让学生体验数学是有用的、有趣的,数学学习就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2、 如果□剪去一个长方形,剩下的图形与员图必,哪个的周长长?为什么一样长?3、 如果一个大的正方形 ,那么蚂蚁沿图A的周长,蜗牛沿图B的周长,谁走的路线长?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应用的过程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在我们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四)、总结回顾 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让学生自己说说本节课的收获,既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回顾与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