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笛子简谱《梁祝》这支中国有史以来最著名的小提琴曲,完成了交响音乐民族化的创世纪1959年5月27日,由何占豪、陈钢作曲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在上海兰心大戏院首次公演,俞丽拿担任小提琴独奏下面由百分网小编为大家介绍《梁祝》笛子简谱,希望能帮到你 《梁祝》笛子简谱 【图片来源:歌谱网】 《梁祝》作者简介 陈钢 1935年生于上海,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之一早年,他即师从于父亲陈歌辛和匈牙利钢琴家瓦拉学习作曲和钢琴1955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后,他又师从于丁善德院长和苏联音乐专家阿尔扎马诺夫学习作曲与理论早在求学期间,他即以其与何占豪合作之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蜚声中外乐坛 陈钢现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音协理事、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 他曾出访美国、加拿大、法国、新加坡、香港、日本、台湾等 并被载入“世界名人录”、“世界音乐名人录”等十八项世界名人录,并获“国际文化荣誉证书” 另著有散文集《黑色浪漫曲》,《三只耳朵听音乐》等 何占豪 1933年出生在浙江诸暨的一个农民家庭,以唱绍剧维生的父亲不希望儿子将来像自己一样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12岁时,父亲用借来的钱把他送到杭州念初中,希望他将来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
没想到酷爱戏曲的何占豪最后还是学上了越剧一次上海之行让何占豪无意中考上了上海音乐学院,并且创作了中国第一部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但是在这之后的几十年里他鲜有作品问世有人说这首作品不仅是何占豪本人音乐生涯的最高峰,也是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音乐完美结合的典范 《梁祝》乐曲赏析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是陈钢与何占豪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时的作品,作于1958年冬,翌年 5月首演于上海获得好评,首演由俞丽拿担任小提琴独奏题材是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以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综合采用交响乐与我国民间戏曲音乐表现手法,依照剧情发展精心构思布局,采用奏鸣曲式结构,单乐章,有小标题以"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为主要内容由鸟语花香、草桥结拜、同窗三载、十八相送、长亭惜别、英台抗婚、哭灵控诉、坟前化蝶构成的曲式结构 全曲大概二十六分钟,首先五分钟叙述梁祝爱情主题,然后是快乐的学校生活,接着十八相送从十一分钟开始进入第二段,祝英台回家抗婚不成,楼台会,最后哭灵第二段和第一段长度差不多,大约十一分钟最后一段则是化蝶,是主题再现 曲子开始几声拨弦声接着长笛,好像在云端的感觉,以此来揭开序幕,有如从天上俯瞰人间,拨开云层,人物景象由模糊慢慢变得清楚。
首先由小提琴奏出主题,二长二短加上一个结束句,绵绵长长,幽幽远远,仿佛祝英台在身旁说著昔日的故事然后在低音重复一次主题,回到人间落了实 管弦乐总奏主题,景象全明白了大提琴代表的梁山伯也出现了,两人情意绵绵,大小提琴和鸣奏著主题,渐渐的小提琴主导旋律并引进管弦乐再强调一次等乐音渐歇,木管接续旋律慢慢落下小提琴独奏深情舒缓带点内省的音色,表示祝英台对将来疑虑不安,但还是坚定相信自己勇敢去爱吧!情绪轻快,笛声嘹亮,大提琴也婆娑起舞,有如风光明媚三月天两人春游小提琴展现技巧,风华绝代 相聚虽好总有分别,快乐情绪之后就是离情依依十八相送将主题变奏缓缓奏出,有如迈不开的步履,却终究不得不离去大小提琴二重奏,紧密结合难分难舍在这段末尾由弦乐第一次奏出哭调主题,预言悲剧结局,这构成了全曲的呈示部「相爱」 第二段发展部里面有三小段: 强、弱、强,也就是快、慢、快开始如大浪涌来的管弦乐声代表祝父的反对,连续几个小节下行乐句,好像在说:不可以!不可以!小提琴则猛烈与之抗衡,两者冲突渐渐上升,最后全体合奏梁祝主题表示恋情曝光,一波波涌来浪潮终将这主题给淹没 楼台会小提琴委婉的诉说情意,大提琴拨奏聆听。
轮到大提琴倾诉爱意,小提琴一旁随和突然,音乐急转而下,运用越剧中嚣板的「紧打慢唱」手法,梁山伯因过度悲伤绝望而病逝 祝英台在被迎娶过门途中,停在梁山伯坟前哭灵,小提琴以凄厉声调哭出:梁兄呀!碎奏、断奏哀痛欲绝旋律,有哭声,有跪行,其中还有些回忆片段渐渐的泪眼开了,哭声歇了,心意已决,在悲愤低音锣声中,纵身投入突然爆开坟墓中自尽,音乐同时推向最高潮 乐曲的最终部份是再现部「化蝶」,在轻盈飘逸的弦乐衬托下,爱情主体再现,梁山伯与祝英台从坟墓中化为一对蝴蝶,在花间欢娱自由飞舞,永不分离 梁祝笛子简谱篇(二):小调歌曲紫竹调笛子简谱 《紫竹调》是广泛传播于吴语区的传统小调歌曲,其源头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歌经过历代艺人的传唱和修改,各地的《紫竹调》都加入了自己的地方特色,在音节的处理上有所不同下面由百分网小编为大家介绍《紫竹调》笛子简谱,希望能帮到你 《紫竹调》笛子简谱 【图片来源:中国曲谱网】 《紫竹调》歌词 民歌小调版 一根紫竹直苗苗,送与哥哥做管箫, 箫儿对着口,口儿对着箫,箫中吹出鲜花调。
问哥哥呀,这管箫儿好不好问哥哥呀,这管箫儿好不好 同一首歌版 一根紫竹直苗苗, 送也吾郎做管箫 箫儿对着口, 口儿对着箫, 箫中吹出鲜花调 问郎君呀,这管箫儿好不好 问郎君呀,这管箫儿好不好 小小鲤鱼粉红鳃, 上江游到下江来, 头摇尾巴摆, 头摇尾巴摆, 我手执钓杆钓将起来. 我个小乖乖, 清水游去混水里来. 我个小乖乖, 清水游去混水里来 彭柯版 踏遍山间我采槟榔 愿闻一路扑鼻香 亲手摘一串 阿妹尝一尝 就像妹妹你来为我洗衣裳 阿妹妹呀哥哥有话对你讲 阿妹妹呀哥心是否远千丈 阿妹妹呀哥心是否远千丈 真真花香浮脸庞 一路清脆鸟儿唱 谁为我做饭为我洗衣裳 也让哥哥我来为你采槟榔 小妹妹呀哥哥有话对你讲 小妹妹呀哥心是否远千丈 小妹妹呀哥心是否远千丈 阳光明媚喜洋洋 阿哥阿妹齐欢唱 我来采槟榔你来洗衣裳 恩恩爱爱神仙也向往 阿妹妹呀哥哥有话对你讲 阿妹妹呀妹心我愿来牵肠 童丽版 小调曲谱 一根紫竹直苗苗,送给宝宝做管箫。
箫儿对着口,口儿对着箫,箫中吹出新时调 小宝宝,一丁一丁学会了,小宝宝,一丁一丁学会了 一根紫竹直苗苗,送给宝宝做管箫 箫儿对着口,口儿对着箫,箫中吹出新时调 小宝宝,一丁一丁学会了,小宝宝,一丁一丁学会了 一根紫竹直苗苗,送给宝宝做管箫 箫儿对着口,口儿对着箫,箫中吹出新时调 小宝宝,一丁一丁学会了,小宝宝,一丁一丁学会了 《紫竹调》乐曲起源 紫竹调是江南地区的传统民歌小曲、爱情小调,也是上海地方戏沪剧与滑稽戏的基本曲牌、常用曲调紫竹调最初在沪剧“同场戏” 《双脱花》 中为磨豆腐劳动时所演唱的一支曲牌演员在演唱时,双手摇曳做滤豆浆的动作这过滤豆浆的布兜时用两根斑纹竹杆支撑,演员演唱时就是握着这两根斑纹竹杆摇曳,这种斑纹竹杆叫做“紫竹”,自此这首民歌被叫作“紫竹调”了它原是一首具有山清水秀、鱼米盛产地江南地方色彩的民歌它的旋律起伏爽朗,情绪乐观亲切,一句一顿的曲调,活泼明快的节奏,富有江南地区劳动人民朴素勤劳的性格 《紫竹调》演唱技巧 江南的清丽孕育了紫竹调浓浓的吴地韵味轻柔婉转的“紫竹调”节奏明快,旋律优美,起伏爽朗,既有江南水乡的吴侬软语,又有海派文化的奔放而不失内敛、含蓄,不仅悦耳动听,并且歌唱性很强,民间流传广泛,上海的地方戏沪剧和滑稽也都将“紫竹调”作为基本调。
紫竹调也是由起承转合四句组成但在第三句(转的部位)前有两个五字“垛句”,这就是所谓“转前加垛”,第四句是一个重复句,这是许多民歌小调中加强结束感所常有的 紫竹调通常用于叙事、抒情、交流思想等场合,可用独唱、对唱的形式,女声独唱犹为适宜,唱正调(C或D),男声唱反调(F或G),但较少运用 第 7 页 共 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