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上市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中的盈余管理实证研究摘要:通过对1998-2000年中国上市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中的盈余管理进行 了实证研究,发现在发行前一年、发行当年和发行后一年中国上市公司确实从事了盈余管理, 刻1而盈余管理程度的操控性应计利润显著大于0,而在发行后其它年度没有发现盈余管理的 证据一、 引言20世纪90年代以来,作为财务揭示的热点问题,有关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中(Initial Public Offerings, IPO)的盈余管理问题受到了广泛的关注Teoh等人(1998b)发现在IP0 前一年存在向上的盈余管理;IP0之后,管理层转回了原来的盈余管理且Teoh等人(1998) 一步发现,进行IP0的公司在IPO年份和随后几年更可能采用使盈余增加的折I日政策和坏 账准备计提政策Aharony等人(2000)间通过对我国国有企业发行B股和H股前后总资产收益率的变 化,从侧面验证了 IP0中盈余管理的存在他们进一步发现保护性行业(交通、能源、原 材料)因受到国家的照顾,它们更易获得IPO资格,因此它们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不如非 保护性行业企业IP0中的盈余管理的问题,不仅关系到广大投资者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中国 证券市场能否发挥其资源配置功能。
本义分析并揭示我国企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中的盈余管 理行为,希望有助于我国会计准则建设和资本市场信息披露的完善二、 研究设计(一)中国上市公司DO中产生盈余管理的动机假设1:我国企业进行IPO时,需要提交前三个会计年度的财务资料企业为了取得 IPO资格和使IPO顺利完成,在IPO前存在正的盈余管理动机,叩我们能够观察到操控性 应计利润(盈余管理的替代变量)显著大于0.假设2:在IP0当年,由于发行企业在其招股说明书中对当年的盈余情况做了预测, 为了使IPO顺利完成、取得较高的发行价格和发行收入,其预测一般向上操纵,即IPO企 业存在正的盈余管理动机假设3:在IP0次年,由于我国规定了承销商的回访制度,即IPO后一年,承销商要 对其和承销的上市公司进行回访,并向证券主管部门报告回访情况此外承销商为了日 身的声誉,也将对发行人的对外财务报告施加影响,因此预期在IPO次年仍然能够观察到 正的盈余管理,但是与IP0以前年份和IP0当年相比,其动机更主要来自外部,因此其盈 余管理动机较弱假设4:从IP0后第二年开始,不存在因IP0引起的盈余管理,即操控性应计利润与 没有差异二)资料和数据报告盈余可以分为巾现金流景和对现金流量调整的两部分,现金流量调整部分称为总 应计利润(accruals, TDA)。
总应计利润由操控性应计利润(discretionary accruals, DA) 和非操控性应计利润(nondiscretionary accruals, NDA)组成,即TDA=DA+NDA.操控性 应计利润是盈余管理的替代变量,反映了盈余管理水平,计算非操控性应计利润的模型主要 有Jones模型、修正Jones模型和KS模型用上述应计利润模型计算盈余管理程度,分三步:第一,利用没有进行股权融资的企 业或没有股权融资期间的数据计算I门I归模型参数;第二,利用上一步得到的IE归参数计算 IPO企业的非操控性应计利润;第三,计算IPO企业的操控性应计利润(=总应计利润■非操 控性应计利润),即盈余管理程度我国上市公司的历史较短,因此要采用同一公司的历史数据来估算参数,时间长度不 够因此我们将采用在某一段时间内没有进行股权融资的上市公司数据来估算同归参数基 于上述分析,我们需要两类数据:一类是没有股权融资的上市公司的数据,用于计算回归模 型参数;另一类是IPO公司的数据,用于计算上市公司基于IPO的盈余管理1. 估计参数和IPO样木的数据资料及其处理选取2000年以前进行了 IPO的上市公司, 剔除1997—1999年间进行了配股“和增发新股的企业,取这些公司1996-2001年各年度的财 务报告,这些财务报告必须是上市后第二年以后的财务报告。
为保证回归结果的可靠性,剔 除不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行业:a.该行业不少于7家企业;b.该行业在选取的财务数据中不 少于35个年度数据(如果某公司有五年的数据可•以利用,则算作5个年度数据)处理后得 到参数样木企业为602家,分布于16个行业我们在上述行业中选择了在1998.2000年度进行了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企业,共301 家为消除异常值的影响,剔除参数和IPO样木中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年度数据:a.主营 业务收入或资产总额下降50%; b.主营业务收入或资产总额增长大于100% o2. 缺乏现金流量表数据时的处理因我国上市公司从1998年才开始发布现金流量表,因 此我们采用间接法调整1996和1997年的经营现金流量即:经营现金流量:净利润+固定 资产折旧额+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及其他资产摊销额+固定资产净盘亏额+清理固定资产尽损 失+递延资产贷项+财务费用■投资收益■(流动资产增加额■货币资金增加额■短期投资增加额・ 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债券投资增加额)+(流动负债增加额■短期借款增加额■末付股利增加额・ 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负债增加额)三)实证方法我们首先按照Jones模型和修正Jones模型进行回归,发现它们的解释能力均较弱, Adj.R2不超过2%,与国际上同类研究大致10%左右的解释能力存在较大的差距,而且只 有30%的回归参数有显著性。
正如Kang和Sivaramakrishnan (1995)所指出的那样,上市公司除了可以利 用收入和长期费用进行盈余管理外,还可以利用期间费用进行盈余管理但由于KS模型过 于复杂,要求的财务数据较多,数据长度不易满足和有些数据不易取得Jones模型和修正 Jones模型没有考虑期间费用,隐含了主营业务收入与期间费用存在相关关系,而我们实证 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的期间费用和主营业务收入没有相关关系,上市公司可以利用期间费用 来操纵盈余我们对修正Jones模型进行改造,增加反映期间费用的项目,构造了一个新应 计利润模型如下:这里:总应计利润TDAit=NIit-CFOit, Nlit为第t年的净利润,CFOit为第t年的经营 现金流量净额;TAi, t-1为第t-1年总资产;AREVit为第t年的主营业务收入增量;ARECit 为第t年的应收账款增量;PPEit为第t年的固定资产原值;Expense=财务费用+管理费用+ 营业费用;eit为残差项计算操控性应计利润时,首先要利用非考察期间的数据估算出各企业所对应行业的参 数和,然后利用回归参数按照该模型计算非操控性应计利润,最后用总应计利润减非操控性 应计利润即为操控性应计利润,即盈余管理程度。
采用新模型回归后,解释能力显著提高, Adi.R2提高到12.9%,与国际上应计利润模型的解释能力相当,而且回归参数具有显著性 的比率大大提高三、 实证结果与分析企业在IPO时只需要公布IPO前一年度的现金流量表(1998年以前为财务状况变动 表),因此我们只能分析IPO前一年及其以后的盈余管理情况我们发现在IPO前一年、IPO 当年以及IPO后次年,都存在正的操控性应计利润,而且在1 %水平下显著大于0,说明在 这三年都存在盈余管理而在之后第二年和第三年没有发现操控性应计利润显著异于0,说 明没有进行盈余管理在1PO前一年,盈余管理程度约为期初总资产的2.9%;在IPO当年,上市公司进行 盈余管理程度最大,为期初总资产的为7.9%,这与通常认为在IPO之前盈余管理最大的认 识不吻合;在IP0之后第一年上市公司仍然存在盈余管理,为期初总资产的2.1%,尽管程 度低于前两年,但是在统计上具有显著性;在IP0之后第二年和第三年没有发现盈余管理 的证据四、 结论为了取得IP0资格以及股票发行的顺利完成,企业在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期间存在强烈 的盈余管理动机,本文对中国企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期间的盈余管理进行了实证分析。
我们 首先对Jones模型和修正Jones模型在中国的应用进行了检验,发现它们在中国的应用存在 问题,我们重新构造了一个计算盈余管理的应计利润模型,实证研究表明改进后的模型确实 优于Jones模型和修正Jones模型利用我们改进后的模型,我们发现企业为迎合监管机构 对IP0的要求以及保证IP0的顺利完成,在IP0前一年、IP0当年和IP0之后第一年确实 存在显著的盈余管理,而且在IP0当年的程度最大参考文献:[1] .Teoh S H, Welch, and Wong T J.Earnings management and the long—term market performance of initial public offerings[J J. Journal of Fiannee, 1998b, 53 (December): 1935-1974.[2] .Teoh S H, Wong T J and Rao GR.Are accruals during initial publicofferings opportunistic [JJ? Review Of Accounting Studies, 1998, 3: 175—208.[31.Aharony C, Lee J and Wong T J.Financial Packaging Of IPO Firmsin China[J].JournaI Of Accounting Research, 2000, 38: 103一126.[4] J.ones J J. 1991.Earnings management during import reliefinvestigation[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1991, 29 (2): 193—228.[5] .Dechow P M, Sloan R C, Sweeney A P. Detecting earningsmanagement[J].The Accounting Review, 1995, 70 (2): 193—225.[6] .Kang S , Sivaramakrishnan K. 1995. Issues in testing earnings management and instrumental variable approach[J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 1995, 33 (2): 353—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