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完整版)老年研究理论

鲁**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5.51KB
约5页
文档ID:407887368
(完整版)老年研究理论_第1页
1/5

老年研究理论论文中所提的研究理论基本上服务于老年工作,现实的老年社会工作需要理论的说明和指引,于是,各国学者纷纷提出了各具特色的老年理论,试图为人们的实际工作提供某种高屋建瓴的理论指导这些理论各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通过分析它们的利弊得失,有助于解决在实际的老年社会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1)脱离理论,又社会撤离理论(DisengagementTheory),是从西方社会学主要流派之一的功能学派理论分离出来的,最早由美国的库明(BlaineCumming)和享利(WiliamE.Hery)在1961年合著的《变老》一书中提出理论认为,人的能力会不可避免地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老年人因活动力的下降和生活中角色的丧失,希望摆脱要求他们具有生产能力和竞争能力的社会期待,愿意扮演比较次要的社会角色,自愿地脱离社会在理论看来,老年人减少他们的活动水平,减少与人交往,关注内心的生命体验,这会使老年人过一种平静而令人满意的晚年生活而且,老年人主动地撤离社会,能使社会权利井然有序地实现交接,社会也不会因老年人的突然死亡而功能受损因此,理论认为,老年人从社会主流生活中的撤离,无论这一过程是因老年人自愿还是由社会起动,对社会和个人都会产生积极影响。

理论最初的提出是建立在社会调查(库明和亨利曾到密苏里州的堪萨斯城对2457位50—90岁的老年人进行了调查)基础之上的,观点也不乏其合理之处,但其理论前提(假设所有老年人都原意脱离社会)显然是不能成立的也正因为如此,它遭到了诸多学者的质疑和批判在老年社会工作领域,这一理论也遍遭拒斥,其理由如下:(1)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条件的普遍改善,老年人预期寿命普遍延长,他们在离开工作岗位后还可生活20~30年,很难想象,在如此长的生命年轮里,老年人都愿意脱离社会,枯守家中,过一种仅体验内心生命的生活2)无法证明老年人退出有用的社会角色必定对社会有利事实上,由于每个人在社会结构中所处地位的不同,每个人脱离社会的程度是不一样的,一些人80岁仍担任国家要职,而一些人55岁就只能提前退休在文、教、科、卫行业,许多60岁以后的老年人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3)理论忽视了个性在一个人适应衰老过程中起的作用,许多老年人一生中都愿意保持一种活动水平较高的生活方式,这与他们对生活是否感到满意直接相关世界范围内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老年自愿工作者,对这一情形作了最好的诠释,实际的社会工作也已证明,那些与人交往频繁、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老年人比那些独处的老人更倾向于身心健康。

4)理论还可能为那些歧视老年人的观点提供理论依据,在许多国家都有不少人把老年人视为社会的负担和累赘,希望他们尽早地给青年人让道这种对老年人的否定性认识已对老年人的身心带来了较大伤害二、活动理论(ActivityTheory)活动理论是由与库明和亨利同是芝加哥研究小组的罗伯特•哈维格斯特通过对美国堪萨斯市300个人,主要是中产阶级的白领,身体健康、年龄在50岁到90岁之间,经过6年的定期谈话的调查分析形成的,发表于哈维格斯特与艾王白合撰的巨著《老年人》一书中活动理论与社会撤离理论的基本观点正好相反,认为活动水平高的老年人比活动水平低的老年人更容易感到生活满意和更能适应社会他的结论是老年人应该尽可能长久地保持中年人的生活方式以否定老年的存在,用新的角色取代因丧偶或退休而失去的角色,从而把自身与社会的距离缩小到最低限度活动理论为大多数老年社会工作者所肯定,社会不仅在态度上应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他们力所能及的一切社会活动,而且应努力为老年人参与社会提供条件现实的情况是,许多老年人想有所作为而苦于没有机会;一些老年人因退出社会主流生活而导致老年郁抑症;有些老年人因长期独自一人无人交谈而提前脑退化进程。

活动理论一经提出,就受到了普遍的欢迎和接受事实上,如果我们仅以活动水平的高低来判断老年人对生活是否满意的话,这必然又导入了另一个误区:(1)老年人是否有一个幸福晚年绝不仅仅取决于活动水平高低这一因素老年人是否有稳定的经济收入、家庭关系是否和谐、邻里关系是否融洽、是否有一个良好的生活方式、身体状况等等,都是构成老年人是否有一个幸福晚年的重要因素2)我们也不能忽视如下事实:有些老年人活动不积极却也很快活,他们闲赋家中养花喂鸟、读书写字以娱悦性情3)这一理论还犯了和社会撤离理论同样的错误——忽视了个性在适应衰老过程中的作用研究表明,那些在中年从事较激烈竞争工作的人,老年时更愿意过一种较安静的生活也就是说,老年人因性格差异和交往经历的不同,会导致他们有截然不同的晚年生活,这并不影响他们对生活的满意度三、连续理论(ContinuityTheory)连续理论正是看到了以上二理论的不足而提出了自己的理论观点在连续性理论看来,无论是社会撤离理论,还是活动理论,或片面强调了撤离,或一味强调了活动,都忽视了个性在人衰老的过程中的作用连续性理论认为,“不论是年轻还是年老,人们都有着不同的个性和生活方式,而个性在适应衰老时起着重要的作用,总是消极或退缩的人不可能在退休后成为积极分子;同样,一贯活跃、自信和参与社会的人在老年时也不可能静候家中。

人主要的个性特点和价值观念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得更加突出如果一个人在老年时仍能保持中年时代的个性和生活方式,那么他(她)便会有一个幸福的晚年因此,每个人不用去适应共同的规范,而是应该根据自己的个性来规定标准,这是老年人对生活感到满意的基础对个体而言,连续又可分为内部连续(个性、爱好)和外部连续(年轻时爱踢足球,年老时踢不动了仍爱看足球)尽管连续性理论看到了个性在人们适应衰老时所起的重要作用,但它对个性连续性的过分强调又难免对老年人产生误导:(1)老年人要想保持早年的生活方式不变,必须要有良好的健康状况和经济条件作保障事实上,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会随着年岁的增长而逐渐下降,收入水平也会因退休而有所减少如果无视这一事实而一味强调对连续性的追求,许多老年人就可能会因无法保持其连续性而感到自尊受损,丧失对生活的信心2)这一理论的另一缺陷是忽略了外部社会因素对人们个性改变的作用及对衰老过程的影响人的个性尽管呈某种连续性,但并非一成不变社会环境的变化,生活境遇的改变,年龄本身的增长都会对人的个性产生影响大量的事实证明,对生活满意度高的老人常是那些没有拘泥于某种固定生活模式能随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改变其生活方式的人。

角色理论是科特雷尔(cottrell)提出的社会学理论之一,也是社会老年学家解释个体如何适应衰老的最早尝试角色理论认为,个体是个人与社会相互衔接的一种形式社会通过角色赋予个人相应的责任,义务、权利和社会期望个人通过角色获得相应的社会地位与回报可以说角色是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来满足自身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的一种形式角色理论关注老年人角色变化的出发点是在角色变化和调适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解释了老年人参与社会的目的Blau把与老年相伴的角色丧失称为“角色退出”这种“角色退出”与中年期不同,它不是角色的变换和连续,而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角色丧失和中断角色理论认为,从社会学角度来说,老年人适应衰老的途径,一是正确认识角色变换的客观必然性;二是积极参与社会,寻求新的次一级角色,老年人必须靠自己的力量寻找控制自己生活的方法,以及维系自己生活的种种联系因此,适应角色丧失是老年人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保持一个熟悉的角色对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很重要,赋予其独立的社会角色自然成为老龄工作的着力点五、社会建构理论社会建构理论是一个较为新近的理论它提出所有年龄的人都是按照自己赋予事物的社会涵义来参与日常生活的,取决于每个人自己的社会认识。

人们对现实的建构决定了行动模式这一理论不认为老年阶段的某个特定取向就一定是健康的或病态的,而是认为它只是个人对这一人生阶段认识的真实反映社会建构主义者不太关注适应形态,而是更关注人们怎么看待自己的生活经历丧偶对一个老年人来说可能是自我发展的新机会,而对另一个老年人来说,则可能是等待死亡的开始社会建构主义者认为老年及其随之而来的调整是一个独特的个人过程,取决于每个人对自己的社会认识在老年阶段必须学会接受生活中所发生的一切,并得出对自己生命意义的对这个阶段的理解有时这一过程包括处理未了的事宜,挽回尚能改变的东西,诸如,与人重修旧好,有时意味着要放弃无可挽回的东西在其中任何一种情况下,如果个人无法对自己的生命感到安心,就不可避免会导致绝望,从而产生一种无法阻挡的“生命无意义感”六、现代化理论美国学者考吉尔和赫尔姆斯在讨论人口老龄化问题时提出,随着现代化的不断加深,老年人的地位会随之不断下降,他们所拥有的领导角色和权力也会相应的减少,会越来越多地脱离社区生活其中,健康技术、经济技术、都市化和教育是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现代化因素与老年人的社会地位较低有关的4个关键因素防治疾病方面的健康技术延长了成年期的生活,是老年人口有所增加。

在注重年轻人和新兴职业的工业化社会里,年长的人被迫退休,他们的社会地位便会有所下降经济和工业技术的应用为年轻人带来新职业年老的人由于缺乏再培训的机会,会被要求提前退休在农业社会里,年轻人要仰仗老年人的智慧,但是在工业社会里,年轻人由于工作的关系会有更多的机会有区域流动或社会流动老年人饱受依赖他人和社会地位下降之苦现今经济和工业技术的发展导致了都市化,这意味着工作要与家分离年轻人与老年父母的距离增大,这改变了代际关系和代际联系的性质年轻人向上流动所取得的高于父辈的社会地位导致了老年人社会地位的相对降低经济和工业技术的发展要求倡导读书识字和受教育,这也使子女所受到的高等教育比父母多,社会资源直接向年轻人倾斜而远离老年人,加剧了老人地位的下降以上所有关于老年的社会理论都意在寻求使老年人与外在环境更好相处的途径,为现实生活提供某种解释和说明,以帮助老年人幸福的安度晚年客观地说,每一种理论都只是涉及了某些与衰老有关的重要因素,并未提供一种全面而准确的行为指南;有些理论的基本观点还需要在实践中加以检。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