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教育文化 李勇先国立四川大学l50年代四川大学校门工学院校门华西协和大学校门l原华西医科大学校门l 原成都科技大学校门l老四川大学校门l老川大图书馆校园内的人行道(1939年)华大主大门(1939年)华西校园景色(1939年)华西校园景色,左侧是万德门(1939年)五所学校的校长合影,(左至右)燕京大学代理校长梅贻宝、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校长吴贻芳、金陵大学 校长陈裕光、华西协和大学校长张凌高、齐鲁大学校长汤吉禾怀德堂前人行道(1943年)学生步行前往教室(1944年)金陵大学职工住宅区门前(1945年)金陵大学职工宿舍万德堂,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借用的教室( 1939年)华大图书馆(1939年)华西大学女子学院(1941年)钟塔(1945年)生物楼(1945年)校庆日,进入庆典现场的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学生(1939年)校园内的奶牛场由于养奶牛的坝子上又有钢琴房,因此“对 牛弹琴”成为华西坝一景苏道璞纪念堂(1945年)齐鲁大学宿舍门前(1942年)金陵大学生就餐时间华西大学、金陵大学、齐鲁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四校联 合举行毕业典礼,图为进入典礼会堂的人群华西大学、金陵大学、齐鲁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 院四校联合毕业典礼(金陵大学迁回南京途中(1946年)ll成都是蜀文化的发源地,也是蜀文化的中心,文 化教育自古发达,比肩齐鲁,人材倍出。
l成都教育发展可以分为几个大的阶段:l一是成都书院教育与人才培养;l二是清代府州县学堂教育;l三是成都各类大学教育;l四是成教中小学教育一、成都书院教育与人才培养 (一)汉唐时期的成都书院l早在汉景帝年间(公元前143年),就已创建石室精舍今之书院,在古为天子藏书之所;其士子之所肄业者,在汉谓之 讲堂,亦谓之精舍,或谓之精庐文翁立文学精舍讲堂,为书院之权 舆蜀自文翁倡其教,相如为之师,受以七经,而岷络之地风教大 行,人才蔚起,班氏谓天下郡国皆立学宫,自文翁始,然则谓书院之 设亦始于蜀,无不可也《四川通志》卷七十九)l文翁在成都兴办学宫,成为当时蜀郡最高学府,也是全国第一所地方 高等学校从汉景帝后元三年算起,至今已有二千一百多年的历史 l文翁学宫,在成都城南,讲堂作石室(一作玉室)到东汉安帝永初时 ,后堂遭受火灾,太守高眹(音顺)重新修建,增加两石室,扩充讲堂 中经蜀汉、魏、晋、南北朝动荡时期,文翁当年学宫始终存在,为培 养四川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l隋末唐初,颜师古说:“文翁学堂,于今犹在益 州城内班固《汉书•文翁传》颜师古注)l唐代后期,成都节度副使裴鈃(音型)曾写了一首《 题文翁石室》诗:“文翁石室有仪型,庠序千秋 播德泽。
古时尚留今日翠,高岷犹蔼旧时青《全唐诗》597卷)从中可见石室讲堂学子们专心向学、勤 奋攻读的情景二)宋元明时期的成都书院l宋、元、明代以来,文翁石室亦继续存在不衰l南宋时,魏了翁等人还在合江亭旁创建沧江书院l明正德十三年,创设大益书院于成都治东书院街l明嘉靖十二年,设少陵书院于成都外西杜甫草堂侧l明末,由于政府中少数官僚反对私人讲学,反对学术自由 ,全国许多书院被废止,其中成都大益书院和少陵书院亦 在被毁之列三)清代书院 (1)清代初年成都教育l明末清初,四川书院大都被毁,“先师庙者惟茂林 丰草”, “学宫则遗址榛(音真)莽,民圃其中”由于战 争破坏,成都石室讲堂亦遭毁弃l清顺治十八年,四川巡抚佟凤彩在明末被毁的文 庙和学堂故墟上创立成都文庙及成都府学l清康熙年间,四川各地逐渐兴建文庙与县学、府 学,置学官二人主持教育学官名称,府学设教 授、训导;州学设学政、训导;县学设教谕、训 导l尽管如此,清朝初年,成都学术衰微,人才凋弊 主要因为:l一是受战争影响严重l明末清初,四川连续数十年内遭到四次大的劫难一是明末奢崇明等叛乱二是张献忠大西军进川三是明朝军队、 地方恶势力和清军的轮番破坏四是吴三桂叛乱。
四川经此四次战争破坏,完全成为残破之地,“所称沃野,已半 没于荒烟茂草之中尸骸遍地,荆棘塞途,昔之亭台楼阁,今之狐 兔蓬蒿也;昔之衣冠文物,今之瓦砾(音力)鸟鼠也;昔之麻桑禾黍, 今之荒烟蔓草也山河如故,景物顿非,里党故旧,百存一二 “城 廓鞠为荒莽,庐舍荡若丘墟;百里断炊烟,第闻青磷叫月;四郊枯茂 草,唯看白骨崇山 四川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田园荒芜、经济 残破、人口锐减,文化衰微,书院、典籍、文物化为灰烬,数千年文 明毁于一旦,成都文化发展出现一个断裂层因此清代成都文化教育 是从一个极低的起点开始的,要恢复和发展困难重重l二是移民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l 面对四川残破景象,清王朝感到最重要的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经济 但在四川人口锐减的情况下,开始了大规模的移民工程从清顺治末 年到嘉庆中期百余年间,从湖北、湖南、陕西、贵州、江西、广东、 广西、福建、安徽、浙江等省大批民众陆续迁徙入川 l(1)入川移民生活艰苦,无暇复兴文教 l(2)入川移民数量虽多,但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多系无业穷民贫 穷和艰苦环境使他们缺乏应有的教育,四川文化教育也很难得到相应 的发展 l(3)迁川移民缺泛知识阶层和有影响的学者,使在复兴四川文教方 面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三是学官失职,学宫废驰l 清初,石室学宫为新录生员学习之所,由学官负责考核,每年将生员 课业、品行报告给学政但大多数学官皆疏于管理,实际在校学生极 少,后来仅有月课、季考两种考试,学宫失去教育功能l嘉庆以后,因待遇微薄,学官失职,学宫废弛这时实施教育功能的 机构主要是书院、私塾、义学和社学等,而这些书院、私塾、义学、 社学专以攻时文、习八股为务2)清代前期成都学风l在以上几种因素交叉作用之下,清代中前期,四川士林风 气败坏,蜀学衰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l一是热衷科举,不重读书,不事学问l热衷科举,有清以来整个中国士大夫阶层皆以此作为进身 之阶,而四川士人尤甚,他们为改善自己地位、追逐功名 利禄无不“群好帖括”,而“经史百家,每束高阁”l而各书院均以攻时文、习八股为主,不为经世之学张之 洞称:“近今风气,年幼方学,五经未毕,即强令为时文 ,其胸中常无千许字,何论文辞?更何论义理哉?至有笔 耕十年,而文理仍未明顺者l如成都锦江书院为清前期四川最高学府,“ 全川书院之首”,“为通省作育人才之所” 但自嘉庆以后,管理松懈,条规废弛书 院学风浮华,抱残守阙,弄虚作假, 学生“ 日多在外游荡,夜深方归,甚至招留友朋 ,视书院作旅寓”。
锦江书院本来作为川省 学界楷模,而其恶习相踵,对各州县士人 影响甚巨至十九世纪后期,四川已是“正 学不讲久矣,道统茫茫,一线几坠”,“学校 以利禄相趋鹜,缙绅以文酒为旷达龌龊 之辈,墨守故封;华藻之徒,甚至害义”二是科场作弊严重清代科举考试程序复杂(县、乡、会、殿试) ,皓首穷经,“才得一第”,或终身为童生者,故 竞争激烈,许多士子不惜采取各种手段弄虚作假 l四川士人尤为浮华虚骄,惰弛不学,胸无点墨, 为博取功名,更是费尽心思张之洞称,川省“士 子以舞弊为常谈”, “一场大率代替,十无一真”,“ 通省郡县,相习成风”,腐败、舞弊、地方势力等 影响,考试官吏视而不见,助长此风,滋生蔓延 由于作弊成功的例子越来越多,各地士子再也 不愿将精力放在学习上,故群起效尤,纷踏故辙 三是喜滋事,好诉讼,喜请仙扶乩(音基)l川省士人多为移民后裔,性格多浮躁,喜生事,“ 横悍藐法”,更有士人形同徒棍,威福乡梓,“学 校、衙门不能约束”l许多士人热衷诉讼,张之洞称:“川省最多讼棍, 而讼棍多系贡监文、武诸生”, “川省士林,讼风 甚炽,琐琐渎告,已为无谓”l喜请仙扶乩层次高者或舞文弄墨,著书撰文,“ 将理学、释老、方技合而为一”,“或将《阴骘文 》、《感应篇》、世俗道流所谓《九皇经》、《 觉世经》与《大学》、《中庸》杂揉牵引,忽言 《易》道,忽言神灵果报,忽言丹鼎符箓,鄙俚 拉杂,有如病狂”。
四是保守偏狭,不关心时事l四川地处西南,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往往江南妇孺咸知 之事,蜀士尚蚩蚩然(音痴,即无知、痴愚)封闭的自 然地理环境,养成了清代四川士人风气未开,保守偏狭 关心时事者寡,对新思想、新事物多持顽固抵制、坚决反 对的态度,无论是清朝统治者血腥屠杀,还是外国侵略者 的入侵,他们都毫不介意,一心热衷科举,猎取青紫,国 家安危,民族盛衰,对他们来说无关痛痒,愚昧、麻木、 偏狭、无知成为清代中前期四川士林风气的特点 “名士 者流,用其一团和气、二等才情、三斤酒量、四季衣服、 五声韵律、六品官阶、七言诗句、八面张罗、九流通透、 十分应酬之大本领,钻营奔竞,无所不至士大夫作为 社会精英阶层,他们的堕落对社会产生了十分严重的后果 2)尊经书院的创办及其社会影响l直到19世纪70—80年代,四川士林风气才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蜀学 得到振兴,人才不断涌现,这首先归功于张之洞创办尊经书院1.尊经书院创办的历史背景l鸦片战争后,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官绅,在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农 民革命战争的双重打击之下,产生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民族危机感 四川学政张之洞深感“欲治川省之民,必先治川省之士张之洞为此 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除剔除科场积弊之外,主要创办了尊经书院。
l2.尊经书院创办的经过l清同治十三年四月,洋务派官僚、工部侍郎、丁忧在籍的本省兴文籍 人薛焕,联络官绅十五人,上书四川总督吴棠和四川提督学政张之洞 ,指出当时省城锦江书院主要以学习制艺八股文为主,不符合时代要 求,请求再创办一所书院,以便继承文翁之教,培养人材,以“通经 学古课蜀士”,定名为尊经书院薛焕等人的请求,在得到清廷批准 后,遂筹款购地, 1875年(光绪元年)春,尊经书院在成都城南文庙街 西侧石犀寺旧址建成l尊经书院为通省性书院,名义上与锦江书 院为全省最高学府,但实际上其地位远远 超过锦江书院,成为19世纪后期四川教育 的中心和传播新思想、新文化的摇篮,上 承文翁之教,下启近代蜀学l尊经书院首批招生100余人,是从全川各州 县3万余名生员中按学问、人品高下择优录 取此后,每逢岁科两考,从各府县一二 名秀才中选取俊秀者入院学习学生不交 学费,每月还可领“膏火”银子四两尊经书 院取代锦江书院,成为四川士子荟萃之地 l尊经书院第一任山长为薛焕,薛焕初聘湖 南著名学者王闿运来院主讲未成,继聘四 川候补知县、海宁人钱铁江、江苏嘉定人 钱徐山二人为主讲,但主其事者实为张之 洞他不仅一手制定了书院的学规章程《 四川省城尊经书院记》,而且先后著有《 书目答问》和《輶(音友)轩语》两本书,为创 办书院进行指导。
l 尊经书院经费来源:政府拔盐税公款盈余 、数百亩学田收入,经费充裕3.尊经书院办学特色 一是学习内容不同l尊经书院不同于旧式书院的传统办学方针,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 方面加以改革,使尊经书院与其他书院相比有了较大的区别 l四川旧式书院学生每日所习,“不过时文帖括”,习八股之文 l 尊经书院学生则以研习儒家经典文献为主书院严禁学生习时文帖括 张之洞认为,一般书院为应付科举考试,只习时文,不读经史,根 底浅薄,结果时文也做不好,他主张尊经书院的学生应从根本入手 他认为:“凡学之根柢必在经史读群书之根柢在通经,读史之根柢 亦在通经”,因此应以攻读经史为主他要求学生在经学方面要先熟 读《学海堂经解》,小学方面则要先研习段玉裁著《说文解字注》, 史学方面则先读《史记》、《汉书》、《三国志》,同时阅读《四库 全书总目提要》,以简就繁,掌握学术动态和各家各派源流得失张 之洞在书院成立当年,就写成了《书目答问》这本目录学书籍,列举 四部图籍两千余种,为初学者指明了为学读书的门径,直到今天仍具 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此外,于“舆地、推步、算术、经济、诗、古文 、辞,皆学也张之洞还拟在尊经书院中设立天文、地理、格致、 算学等课程,后因蜀中风气未开,师资缺乏,经费困难,反对者多, “不能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