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长江下游稻麦复种制的形成和发展(二)--以唐宋时代为中心的讨论

l****6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46.50KB
约11页
文档ID:38076456
长江下游稻麦复种制的形成和发展(二)--以唐宋时代为中心的讨论_第1页
1/11

1长江下游稻麦复种制的形成和发展(二) --以唐宋时代为中心的讨论下篇:如何估价宋代长江下游稻麦复种制的发展 宋代长江下游稻麦复种制比前代有所发展,这大概没人反对,但发展程度如何,中外学者估计很不一致近来,这一问题的讨论已和对宋代农业发展的总体估计联系在一起[1]需要辨析的问题是:宋代,尤其是南宋长江下游的稻麦复种是否已形成一种具有相当普遍性的稳定的耕作制度,从而使中国复种制度的发展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与此相关的问题是:宋代与冬麦复种的是早稻还是晚稻?唐宋江南稻作以早稻为主还是以晚稻为主?如何估计宋代江南平原稻麦复种制的推广程度等下面,我们分别进行一些探讨 一、宋代稻麦复种的发展简况 江南稻麦复种最早的明确记载见于《吴郡图经续记》和《吴郡志》引述的赵霖奏它们反映的都是北宋神宗时吴郡的情况这些记载表明,宋代苏南稻麦复种确实出现了,已不是零星的现象,但它的实行仍受人力、土宜条件的制约,不能说已经普及了类似的情况还出现在淮南东路的泰州(详后表)事实上,北宋时代江南种麦并不普遍,苏东坡甚至有“浙中无麦“之说[2]类似的议论延续到南宋初年[3]江南冬麦和稻麦复种较大的发展是在南宋时期。

由于两宋之际习惯面食的北方人大批流寓江南,麦价陡涨,加上当时租佃农民若实行稻麦复种,可以只纳秋课,不交麦租,在这样刺激之下,人们“竞种春稼,极目不减淮北“[4]这些“春稼“,显然包括与水稻复种的冬麦南宋有关稻麦复种的记载明显多了起来王曾瑜曾搜集有2关记载论证稻麦复种制在南宋时的长江流域已“处于稳定的成熟的发展阶段“[5]兹根据王文的例证并补充其他资料列表如下(按:因表格形式上网受到限制,兹把该表格转换成文字): 宋代稻麦复种资料表 材料 1: 时间:熙宁四年(1071 年) 地点:两浙西路吴郡昆山 内容:熙宁四年大水,众田皆没,独长洲尤甚,昆山陈新、顾晏、淘湛数家之圩高大,了无水患,稻麦两熟,此亦筑岸之验 出处:范成大《吴郡志》卷 19 引赵霖奏 说明:吴郡包括吴县、长洲、昆山、常熟、吴江 5 邑,是现在的苏南一带冬麦与水稻复种的技术前提之一是水田的排水,质量较好的圩田可排可灌,具备实行稻麦复种的条件,故能做到稻麦两熟 材料 2: 时间:元丰(1078-1085 年)年间 地点:两浙西路吴郡 内容:其稼则刈麦种禾,一岁再熟,稻有早晚,其名品甚繁农夫隨其力之所及,择其土之所宜,以此种焉 出处: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1084 年)卷上 材料 3: 时间:绍圣(1094--1098 年)初 地点:淮南东路泰州 内容:谪守海陵,逮麦禾之两熟 出处:陆佃《陶山集》卷 13《海州到任谢二府启》 3说明:陆佃于北宋哲宗绍圣(1094-1097 年)初谪泰州,旋改海州,文中海陵即属泰州(今江苏泰州),均为淮南东路地。

北宋时淮南各州经济发达,水田占耕地十分之五六,宋人诗文中常见对当地稻花陂水的描写参见韩茂莉《宋代农业地理》第 78-79 页,第 218 页,山西古籍出版社,1993 年尤其是海陵,是有名的粮仓,宋人有“吴地海陵之仓,天下莫及“(苏籀《双溪集》卷 9《务农劄子》)之说这里“麦禾两熟“的“禾“应指水稻 材料 4: 时间:建炎(1127-1130 年)之后 地点:江、浙、湖、湘、闽、广 内容:建炎之后,江、浙、湖、湘、闽、广,西北流寓之人遍满绍兴初,麦一斛至万二千钱,农获其利,倍于种稻而佃户输租,只有秋课;而种麦之利,独归客户于是竞种春稼,极目不减淮北 出处:庄绰《鸡肋编》卷上 说明:庄绰,生卒年不详,他经历了北宋和南宋初期的神宗、哲宗、徽宗、钦宗、高宗五朝,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 《鸡肋编》成书于绍兴年间,作者根据他的亲见亲闻记述和保留了宋代珍贵的历史资料表引材料不但记述了南宋初年麦作的推广,而且反映了稻麦复种的发展;“种麦之利,独归客户“,是指佃户在租种地主的稻田中所种麦子归佃户所有,这种麦子显然是与水稻复种的南宋政府为鼓励种麦实行的这种优惠政策,确是延续下来了例如黄震《咸淳七年(1271 年)中秋劝种麦文》说:“唯是种麦,不用还租,种得一石是一石,种得十石是十石。

《黄氏日钞》卷 78)方大琮《将邑丙戍(宝庆二年,1226 年)秋劝种麦》说:“故禾则主佃分之,而麦则农专其利《铁庵集》卷 30)元初方回在《续古今考》中谈到宋末情形:“今民4贫耕主家田,田佃户率中分……大小谷麻粟豆不等,惟种麦、荞麦则佃户自得该书卷 18“附论秦力役三十倍于古……“)这种政策的制定和延续是与稻麦复种的推广相表里的 材料 5: 时间:南宋初年 地点:长江下游地区:淮南东路扬州或位处两浙西路的杭州 内容:早田刈获才毕,随即耕治晒暴,加粪壅培,而种豆麦蔬茹,以熟土壤而肥沃之,以省来岁功役;且其收,又足以助岁计也 出处:陈旉《农书》(1149 年)卷上《耕耨之宜篇》 说明:陈旉自称“西山隐居全真子“,“躬耕西山“,以七十四岁高龄携农书至仪征访真州知府洪兴祖,其躬耕之地当在附近,推断是扬州西山;也有人因南宋淮南屡被金兵骚扰,难以安居写书,从而推断陈旉所居是杭州西山前者属淮南东路,后者处两浙西路农书写成于绍兴十七年(1149 年),其内容当系较长时期农业生产经验的总结,主要反映长江下游、尤其当地的丘陵山区的农业生产情况 材料 6: 时间:绍兴初(1131-1138 年之间) 地点:江南东路 内容:……粗已耕垦,趁种早禾了当,唯有二麦收刈后,合重行耕犁,再种晩禾。

今已将毕,约于六月终周遍 出处:叶梦得《石林奏议》卷 11《奏措置买牛租赁与民耕种利害状》 说明:绍兴八年至十三年(1138-1143 年),叶梦得再度任江南东路安抚制置大使,其间,淮西、江东牛疫,叶梦得奉旨措置买牛租赁与民耕种,他在奏书中谈到采取各种措施以后江东路的农作情况,奏文应写于五月,其时早稻已插完,麦收和插晚5稻也将要完成 材料 7: 时间:绍兴年间 地点:淮南西路庐州(今合肥) 内容:土豪大姓、诸色人就耕淮南,开垦荒闲田地归官庄者,岁收谷麦两熟,欲只理一熟如稻田又种麦,仍只理稻,其麦佃户得收 出处:《宋会要》食货 63 之 117 说明:这是绍兴十六年(1146 年)淮南庐州知府吴逵的奏文他讲的情况在淮南应带有一定的普遍性 材料 8: 时间:南宋初 地点:两浙西路的杭州或两浙东路金华 内容:雨余乾鹊报新晴,晓风清……麦垅黄云堆万顷,收刈处,有人耕 出处:曹冠《燕喜词》《江神子·南园》 说明:曹冠,南宋婺州东阳(今浙江金华)人,活动在高宗、孝宗朝,曾被秦桧延为诸孙师该诗的地点未详,可能是杭州或金华诗中写到麦收后马上耕田,无疑是为了复种晚稻;这和杨万里诗“却破麦田秧晚稻,未教水牯卧斜晖“,描写的是同一情景。

材料 9: 时间:南宋初 地点:两浙西路嘉兴 内容:晚禾未割云样黄,荞麦花开雪能白,田家秋日胜春时,原隰高低分景色……牧童牧童罢吹笛,领牛下山急归吃,菜本未移麦未种,尔与耕牛闲未得 6出处:许纶《涉斋集》卷 4《田家秋日词》 说明:许纶,嘉禾(两浙西路嘉兴府)人,南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 年)进士该诗描述在晚稻黄熟待割的秋日,田家呼唤牧童赶快领牛回家,以便饲牛备耕,因为晚稻收割后马上就要移菜种麦了--这正是晚稻与冬菜或冬麦复种的情景诗中谈到的荞麦则可能是早稻收获后种植的 材料 10: 时间:乾道四年(1168 年)左右 地点:两浙东路台州 内容:隔岁种成麦,起麦秧稻田晩禾亦云竟,冬菜碧相连收割不闲手,垄亩无空阡家畜千指客,始知有丰年 出处:曹勋《松隐文集》卷 21《山居杂诗》 说明:曹勋(1098-1174 年),河南阳翟人 《山居杂诗》是其晚年的作品,诗中有“休宦伏畎亩,农事未历览“,“吾年今七十,非杖或能行,食罢散步武,欲与跛鼈争“等句,老态龙钟的形象跃然纸上以此推断,该诗写于 1168 年左右诗中反映的地区不可能是河南,因为当地的气候和耕作习惯不可能实行稻麦复种 《山居杂诗》中有“年来则知喜,岁歌颇不鉴。

螟蜮则曰蠖,不实乃言冇“句,自注:“台州方言禾黍不实曰冇,音喊上声当地村民庆丰收时唱的歌,作者有些听不大懂,故特在诗中记述并注明这些方言的含义曹勋在孝宗朝曾以三朝元老加太尉、提举皇城司、开府仪同三司,因河南已沦于金兵,故在台州置有山庄别墅,晚年休官后在此闲养, 《山居杂诗》应写于此 材料 11: 时间:乾道七年(1171 年) 地点:江浙一带/近日雨暘尤好,麦已登场,稻亦下种矣 7出处:《皇宋中兴两朝圣政》卷 50 载宋孝宗语 说明:引自王曾瑜《宋代的复种制度》,王氏认为,孝宗说的应是江浙一带的情况 材料 12: 时间:乾道八年(1172 年) 地点:两浙西路吴郡 内容:梅花开时我种麦,桃李花飞麦丛碧多病经旬不出门,东陂已作黄云色腰镰刈熟趁晴归,明朝雨来麦沾泥犁田待雨插晚稻,朝出移秧夜食麨 出处:范成大《石湖诗集》卷 11《刈麦行》 说明:诗中“梅花开时我种麦“不大好理解,因为梅花开花在腊月或早春,腊月种冬麦显然太晚,我曾疑为顶凌播种春麦后游修龄先生的来信释我疑团,信中指出:“范成大诗之’梅花’是可疑的, ’桃李花飞麦丛碧’是阳历四月,这是去年秋播麦的生长情况若是春播麦,没有经历冬季冷冻期(即春化作用),是不会抽穗开花结实的。

……即使梅花时节春播可以结实,那将迟至阳历六月以后才收获,哪有在六月底、七月初才犁田种晚稻的?我以为’梅’当是’菊’之误,则可以通解但我不敢随便攺古人诗的误传误刻又,承曾雄生告我,他看到的一个版本“梅花“作“黄花“,与游先生推测正相吻合在诗集中,该诗前后诗均为壬辰年(乾道八年,1172 年)作品,推断本诗亦写于此年 材料 13: 时间:乾道(1165-1173 年)年间 地点:四川地区 内容:四川田土无不种麦,今岁气候颇早,大麦约三月半间收获,小麦须至四月初间方熟 出处:汪应辰《文定集》卷 4《御札再问蜀中旱歉》 8说明:汪应辰乾道年间(1165-1173 年)任四川制置使,知成都府王曾瑜说:“所谓’四川田土无不种麦’,当然也包括水田种麦、稻麦复种制在内的 材料 14: 时间:南宋中期 地点:淮南西路? 内容:1、秧欲雨,麦欲晴,补疮割肉望两熟,家家昂首心征营 2、麦上场,蚕出筐,此时只有田家忙半月天晴一夜雨,前日麦地皆青秧 出处:陈造《江湖长翁文集》卷 9《田家叹》、 《田家谣》 说明:陈造(1133-1203 年),高邮人,孝宗淳熙二年(1175 年)进土,官至淮南西路安抚司参议,自号江湖长翁。

《田家叹》写麦子黄熟,也正是晚稻育秧之时,它们对雨暘有不同要求,农民则在这种矛盾中冀求两熟 《田家谣》写趁晴收麦后紧接着趁雨插秧,以致“前日麦地皆青秧“;只有实行稻麦复种,才要这样抓紧农事季节 材料 15: 时间:淳熙六年(1179 年) 地点:两浙东路衢州/黄云割露几肩归,紫玉炊香一饭肥却破麦田秧晚稻,未教水牯卧斜晖 内容:杨万里《诚斋集》卷 13《西归集·江山道中蚕麦大熟》 材料 16: 时间:淳熙十三年(1186) 地点:两浙西路吴郡 内容:五月江吴麦秀寒,移秧披絮尚衣单 出处:范成大《石湖诗集》卷 27《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 说明:范氏《石湖诗集》卷 26《芒种后积雨骤冷三绝》云:“一庵湿蛰似龟藏,深夏暄寒未可常昨日蒙絺今挟纩,莫嗔门外有炎凉梅黄时节怯衣单,五月江吴麦秀寒9香篆吐云生暖热,从敎窓外雨漫漫梅霖倾泻九河翻,百渎交流海面寛良苦吴农田下湿,年年披絮插秧寒(昆山农人梅雨时着毳絮以耘秧,歳以为常)描述的是同一现象,这里的“麦秀“指小麦黄熟,紧接着讲的“插秧“当然是在收获后的麦田进行的 材料 17: 时间:绍熙元年(1190 年) 地点:两浙西路吴郡 内容:树围平野合,水隔别村孤。

……小麦田田种,杨柳岸岸栽……乱港交穿市,高桥过得桅 出处:杨万里《诚斋集》卷 28《朝天续集·过平望》 说明:这是作者绍熙元年(1190 年)路过平望镇所作平望镇在。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