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辛弃疾的爱国忧民情怀 ◆王欢欢北京市第九十四中学朝阳新城分校100018摘要:《破阵子》是辛弃疾闲居上饶期间所做的一首极具代表性的豪放词本文根据实际教学经验,首先对辛弃疾的爱国忧民情怀进行解析,并结合辛弃疾《破阵子》的教学过程对整篇词的爱国忧民情怀进行解析与阅读,来引导学生对词人情感的体验以及宋词的学习关键词:辛弃疾爱国忧民情怀《破阵子》一、辛弃疾的爱国忧民情怀之解析1.壮志难酬的英雄悲歌醉里挑灯看剑”的落魄英雄剑是英雄立功沙场的武器,此时“醉里”挑灯“看”“八百里”的豪气和“五十弦”悲切塞外之声,烘托出“沙场秋点兵”的豪迈气概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烘托人的意气风发、英勇无畏气氛上向人们预示着战争的胜利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抒写了作者矢志抗金、收复中原的抱负,这是作者的理想,却只能在梦中了却梦代替不了现实,一句浩叹“可怜白发生”,与失意英雄的形象遥相呼应,一反梦境中的昂扬意气而显出凝重深沉,情绪一落千丈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郁闷和惆怅,化雄壮为悲壮,豪壮中蕴含着深沉的悲慨这是一支失意英雄的慷慨悲歌2.挑灯看剑、借酒浇愁的壮士悲情《破阵子》全词前面九句一气贯注,酣畅淋漓,直到结句才转笔换意,痛苦的现实与理想的梦境相互映照,给人以悲壮之美。
由于主和派的打压,他的爱国理想、恢复志向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只有把它付之于醉梦之中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谓他一生的追求,但清醒时却只能导致白发丛生词人感到失落和绝望,于是寄怀于酒,求得以麻醉来镇痛,借酒来浇愁可怜白发生”的沉痛与无奈这是悲剧英雄壮志难酬的英雄泪与英雄恨词人的壮志未酬而一事无成可怜白发生”,写出了词人复杂的心情,反映了词人不忘杀敌报国、决心恢复祖国河山、建立功名的壮志;同时也抒发了功业无成、老之将至的惆怅与悲愤3.失意英雄的爱国之心与罢贬之苦辛弃疾四十多岁就被排挤出官场,在家闲居他屡受打击,救国报复不能实现但辛弃疾没有放弃,他仍克服重重困难,为恢复大计奔走呐喊辛弃疾这种积极进取的精神以及不与当朝妥协派合作的孤危地位,“三仕三已”的仕途生涯,既铸就了他傲岸不屈的个性,更打造了他豪壮而苍凉、雄奇而沉郁的词风在这种理想与现实冲突的矛盾斗争中,一代志士的赋闲家居,不合当局时宜的摇旗呐喊,中怀郁怒而发为悲凉,实际上概括了辛弃疾这个“一世之豪”的悲剧性结局这是整整一代爱国者为之愤慨不已的悲剧二、《破阵子》的教学案例分析1.课前预习在开始上古诗文赏析课前,教师应当布置学生查宋词的发展历程,起讫时间,繁荣时期的基本状况。
然后是词人的基本生平资料、思想状况等这样学生在开始学习之前就可以对所学的东西有一个粗略的较为全面的认识了2.课中教学的引导与解读开始正式的教学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先通读全词让学生讲述全词的主要内涵,体悟词人的思想感情针对“挑灯、梦回、八百里、分、麾、炙、翻、沙场、点兵、作、的卢、了却、身后、可怜”等古今意思有些微差别的字词要让学生去细细品味,以体会该词的真正的内涵在对全词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之后,教师应该分上下阙来讲解词在讲解的过程中穿插对宋词的基本常识的介绍词的上阕主要为写景,下阕抒情,然而写景抒情并非是完全分离的,而是相互融合的词人在醉酒后冥想出沙场点兵,壮士共饮的波澜壮阔的场景,而反观现实却是冯唐老去,李广不封,壮志未酬,江河冷落,故土难收在虚实结合的强烈对照下,词人的感情就显得格外的深沉悲凉而另一方面,词上下阙感情的急剧突变也别有风味在上阕的意气奋发和下阕的深沉感慨的鲜明对比下,我们才明白所谓的沙场杀敌,同仇敌忾收复江山不过是词人醉酒朦胧后的一场美梦而在下阕的急转直下的描写中,我们才能看出真正的现实是残酷的残酷的战场没有使英雄退却,而朝廷主降派却使词人的理想变得遍体鳞伤要引导学生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就必须让学生设身处地想象一下词人所处的社会环境。
在国家社稷不保、政治动荡的南宋,词人主战的声音在统治者们的主和声浪中显得那么微弱,当时的南宋朝局看似一片歌舞升平,实际上已经危机四伏教师在对词人的感情进行分析的时候应当为学生详细地讲述当时的社会状况3.课后设置1)师生共同吟咏《破阵子》设置目的:经过师生对词作一课时的深入解读,学生对辛弃疾其人、对《破阵子》其词有了更深入的领会,再次吟咏全词,可以更好地引领学生逐次走进辛弃疾的内心世界,进一步理解辛词的深层意蕴2)请代陈同甫写一封信回复辛弃疾,谈谈读过本首词的感受设置目的:课后的任务型书面作业,是为了帮助学生再次与文本、与作者展开对话,然后对本词进行鉴赏让学生站在友人陈同甫的视角,更能理解辛弃疾创作《破阵子》时的心绪与情怀参考文献[1]徐寒《中华藏书百部之〈宋词鉴赏〉》[M].中国书店,北京,2010,5[2]卢林茂壮怀歌罢涕交颐——说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A].西安,2013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