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经传导论李孝倉《左传导论》(下)——《左传》文献价值说略目 录¡一、《左传》的历史文献价值¡二、《左传》的经学文献价值¡三、《左传》的文学文献价值¡四、《左传》的语言文献价值¡五、《左传》的文化文献价值一、《左传》的历史文献价值¡《左传》:真正的史书¡《左传》:孔子“春秋学”原旨、“春秋之教”精神 ¡《左传》:实现“传解”《春秋》的目标,拥有 多方面的历史文献价值第一,关于《左传》的史料价值¡1、《左传》对《春秋》所做的“详解” ¡《左传》:阐释春秋历史最重要的形式与内容 ¡《春秋•襄公二十一年》:“秋,晋栾盈出奔楚¡《左传》:通过九百余字的篇幅,给出详尽的阐释 ¡鲁隐公之死:¡《春秋》: “公薨” ¡《左传》:“羽父使贼弑公于写氏”春秋之教” ¡2、《左传》对《春秋》史实的补充:无经之传 ¡《左传》使大量“失载”现象得以避免,更多地 保存了“春秋”的历史史实,为广泛地审视春秋 历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左传·隐公元年》补充史实例¡“夏四月,费伯帅师城郎 不書,非公命也 ” ¡“八月,纪人伐夷 夷不告,故不書 ” ¡“有蜚 不爲災,亦不書。
¡“冬十月庚申,改葬惠公 公弗臨,故不書惠公 之薨也,有宋師,太子少,葬故有闕,是以改葬 ” ¡“鄭共叔之亂,公孫滑出奔衛衛人爲之伐鄭,取 廩延鄭人以王師、虢師伐衛南鄙請師于邾,邾 子使私於公子豫豫請往,公弗許,遂行,及邾人 、鄭人盟于翼不書,非公命也 ” ¡“新作南门不書,亦非公命也 ”¡3、《左传》对《春秋》史实的订正¡《春秋•襄公二十七年》:“十有二月乙亥朔,日有食之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十有一月乙亥朔,日有食之 ” ¡《左传》“依经立传”:凡经文没有补充、 修改、说明、订正之需,则不立传文¡《左传》对《春秋》误载订正:有心为之!第二,关于《左传》的史学价值¡孔子《春秋》之学的出发点与根本目标:以 史实叙述为基础,发掘历史经验教训,提供 经世致用的“鉴戒”¡《左传》实现历史学内涵的两种形式:一,对《春秋》“书例”的说明与归纳;二,对《春秋》的历史评论 ¡《左传》的“书例” 、“凡例”:¡杜预《春秋释例》 :“五十凡”¡《左传》审视历史的态度,《左传》敘述历 史的严谨¡《左传》:“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轻 曰袭 ¡“春秋左传学”“义理之学”的基本内容, 与《公羊》、《榖梁》“义法之说”不同的 历史学意义。
¡对于历史史实的“识”与“评”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 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 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左传》对这一历史事实的基本评判,《左 传》所主张的“君臣伦理”观念,其评判历 史、经世致用之意¡《左传》由历史史实所生发出的一种伦理观 念!建立起一套历史学的基本观念和规范 二、《左传》的经学文献价值¡经学:以孔子“六艺教育”当中的“六经”为基础 ¡孔子“六经之学”的基本出发点¡孔子“六经之学”的基本视角¡经学:借助对“历史”的评价与总结,宣达孔子 对于社会、人生的各种观念与主张1、《左传》之入经¡《春秋左传》的经学意味:符合孔子“六经教育”的原貌¡第一,“经”的原意但凡经典而古老的文献,都可 拥有“经”的名号 ¡第二,文献的起源《左传》与《公羊传》、《榖 梁传》同属一源,都是传承孔子“春秋之学”的文献 文本 ¡第三,学术史的依据《左传》具有的“经学”意蕴 ¡“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 劝善” ;“属辞比事” 是《左传》实现《春秋》 叙述历史史实的真正用意 2、《左传》的“经学”价值¡第一,《左传》宣示“经义”的方式更合孔子的模式 。
¡孔子“六艺” :“诗教”、“书教”、“礼教”、“易教”、“春 秋教” ¡“春秋教”:评说历史、彰明鉴戒、论其事非、得失 “以史为鉴”是孔子“春秋之学”的基本思路¡《左传》在叙述史实与孔子的做法相吻合体现对 历史史实的评价¡第二,《左传》当中的“义理之学”¡“春秋左传” 的“义理之学”勾勒出 “经学”内涵所 指¡不同对于“义理”的具体内涵有不同阐释,但其 指向都是围绕着孔子“春秋之学”义旨形成¡第三,《左传》当中的“经学”元素¡《左传》叙述历史、评述历史的标准:“仁”、 “义”、“礼”、“信”¡体现孔子的基本主张,反映的是儒家的基本 伦理观念¡“经学”内涵的重要元素值得思考的问题:¡《左传》所蕴涵这些“经学”内涵应当怎样去认识 与评价?¡《左传》所蕴涵这些观念究竟是“六经”当中所固 有的,还是孔子发掘出来的?¡《左传》所蕴涵这些观念究竟是春秋时期朴素的社 会观念,还是孔子发明并贯注在其“春秋之学”当 中的观念?¡《左传》所蕴涵“经学”内涵是朴素的社会共同观 念孕育了孔子或儒家的思想,还是孔子的思想启迪 了社会共同的观念?三、《春秋左传》的文学文献价值¡按照中国传统经、史、子、集四类分法的习 惯,《左传》历来被归入“经书”的范畴。
¡依《左传》一书自身的性质来说,它理应属 于“史书”的范畴¡《左传》:“文学”与“史学”完美的结合 1、《左传》与文学叙事体式¡《左传》所开创的文学体式:叙事体散文《左传》的“叙事”特点¡(1)、战争的叙事¡《左传》叙写战争,篇篇换局,各各争新 ¡刘知几《史通·杂说上》:“《左氏》之叙事也, 述行师则簿领盈视,咙聒沸腾,论备火则区分在目 ,修饰峻整;言胜捷则收获都尽,论奔败则披靡横 前;申盟誓则慷慨有余,称谲诈则欺诬可见;谈恩 惠则煦如春日,纪严切则凛若秋霜;叙兴邦则滋味 无量,陈亡国则凄凉可悯或谀辞润简牍,或美句 入咏歌,跌宕而不群,纵横而自得若斯才者,殆 将工侔造化,思涉鬼神,著述罕闻,古今卓绝¡(2)、人物的叙事¡《左传》一书所涉及的人物大约有一千四百 人左右¡透过各种生活片断来展现这一人物,体现这 一人物在历史进程中的角色使命,《左传》 往往采取相对集中的办法,通过“倒叙”、 “串叙”、“补叙”等手法勾连历史,借助 人物的语言、活动来表现人物在历史事件当 中的地位与作用人物叙述模式的影响¡《左传》人物的叙述模式對文體的影响:“纪传体 ”文学的产生 ¡《左传》人物的叙述模式人物形象塑造的影响:人 物形象的塑造带给《左传》自身的是其巨大的文学 价值,同时带给后世文学创作巨大的启迪。
¡吕祖谦对《左传》中人物形象的关注:“骊姬欲杀 申生”、“吴季札聘列国观人材、“郑子皮授子产 政”、“郑徐吾犯之妹美”的分析与评论,都反映 出对《左传》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关注2、关于《左传》的文学语言《左传》文学语言的总体风貌: ¡刘知几《史通·叙事》:“斯皆言近而旨远 ,辞浅而言深,虽发语已殚而含义未尽¡刘熙载《艺概·文概》:“余谓百世史家, 类不出乎此法《后汉书》称荀悦《汉纪》 辞约事详,《新唐书》以文省事增为尚,其 知之矣”《左传》的“小品文”精品 :“ 辞令”¡辞令,《左传》文学创作上的语言精品¡这种“文学语言”不仅增添了《左传》的文 采,更为后世文学创作在语言上树立一种法 式!3、关于文学的创作:构思¡历史主张实录,文学看重构思¡作文学看:叙事体文学, “传记文学”,散文,小 说¡作小说看:历史小说,战争小说,武侠小说¡钱钟书《管锥编》“遥体人性,悬想时势,设身局 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揣以磨,庶几入情合 理四、《春秋左传》的语言文献价值¡《左传》语言学价值:¡传统语言学:“字学”、“辞学”、“章句之学”、“ 典章制度之学”之类的“疏证”或“考据”¡现代语言学:先秦语言的典范。
¡第一:语言资料的权威性¡《左传》是先秦文献的真传对于先秦汉语的断代 研究有着重大的资料价值,具有断代语言研究资料 的权威性,是一部不容忽视的语言宝典¡第二:语言资料的多样性¡《左传》所传述的是“春秋”的历史,其中的内容客 观上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决定了《左传》在 先秦语言资料上、特别是词汇上,如书面的、口语 的、典雅的、俚俗的,各有呈现¡第三:语言资料的全面性¡《左传》全书传文达十八万余字在传世的先秦文 献当中是不多见的(最长的?)这一特性决定了 《左传》所反映的语言资料的全面性¡第四:语言资料的典范性¡《左传》是典范的先秦书面语,成为语言学上所讲 的“文言” 文献的代表《左传》语言的这一特征 对古代“文言”语言系统当中诸如词汇、句法、句式 的研究,都具有资料上的标准性与典范性 五、《春秋左传》的文化文献价值¡《左传》全面记录春秋时代的文化现象;反 映着春秋时代的文化观念¡狭义文化:张岱年:文化的核心是哲学;¡广义文化:童书业:《左传》文化研究范围 1、《左传》的广义文化内涵¡《左传》作为历史文献的文化内涵:有关社 会生活当中的政治制度、思想体系、军事活 动、国家机制、经济形态,所有这些内容体 现着这个时期社会的真实状态。
¡《左传》作为经学文献的文化内涵:一是建 立在《左传》自身“经学”文化内涵的研究;二 是“春秋左传学”发展历史的本身所构成的这部 文献在文化研究上的内涵¡《左传》作为文学文献的文化内涵: 通过阐 释时代人物的生活内涵,形成其文学文化的 价值所在¡《左传》作为语言文献的文化内涵: 对于研 究中国的语言历史与语言文化具有巨大的意 义2、《左传》的狭义文化内涵¡《左传》所包含的春秋時代各种具体的“文化 现象”或“文化形态”第一,《左传》文化现象的分类¡(1)反映春秋时代所拥有的原始宗教观念 “天 道”、“鬼神”、“祭祀”、“盟誓”、“仪式” ¡(2)反映春秋时代所拥有的方术观念 “卜筮” 、“巫术”、“星象”(天文、历法) “卦占”、 “龟占”、“岁时占”、“梦古”、“星气虚占” (岁星、二十八宿、日食、彗星、客星、陨星、望 气、风角、鸟情、择日术)、“相术”、“风水” 、“厌胜” ¡(3)反映春秋时代所拥有的政治及社会伦理观念 “道德”、“德政”、“德行”、“君子”、“礼 治”、“民本”、“礼制”、“婚姻”、“宗法” 、“氏族”第二,《左传》“文化现象的内涵¡(1)《左传》所反映的原始宗教观念的“文 化现象”与“文化形态”。
¡春秋时代的宗教观念不仅延袭了早期的原始 宗教观念,更表现出了这种观念的时代变化 ¡原始宗教观念与中国哲学起源(前哲学)的 关系问题¡“天道”、“鬼神”、“祭祀”、“盟誓” 、“仪式”、“盟誓” 与中国古代哲学“二 元对立”观念¡(2)《左传》方术现象的理论基础¡a、《左传》方术活动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 重要基础:阴阳——“二元对立”观念¡b、《左传》所展现的阴阳理论:“卦爻”的 阐释系统、 “五行”的阐释系统、“干支” 的阐释系统、几种阐释系统的综合¡c、《左传》关于“阴阳”理论的主张与实践 ,昭示这一重要哲学理论的由来与流变,以 及在中国哲学史的地位¡(3)《左传》反映的社会伦理观念 ¡《左传》“以古为法”、“以君子为楷模”、“以德政为 理想”、“以德行为追求”、“以礼治为目标”、“以民本 为基础”的这些社会观念的阐释与主张,不仅是构成 “儒家”理论的基础而且表明了儒家的各种社会伦 理观念所以形成的历史的、文化的、哲学的依据 ¡《左传》所给予“儒家经学”构建上的贡献是巨大的 ,它所能展示的“经学”内涵不仅仅表现在“章句训诂” 或“义理之学”上,还可以展现在更为广阔、更为深 髓的社会历史文化学上的内涵。
結論¡一,有助于揭开中国哲学的内涵与观念;¡二,揭示中国哲学的源流与形成过程;¡三,彰显儒家伦理哲学的形成基础与主张最后的结论¡文化内涵的发掘,须建立在《左传》的基本 文献属性——“史书”——基础之上;¡文化内涵上的发掘,须归结到《左传》的基 本文化内涵——“历史”——的中心之上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