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教材“太守自谓也〞注释商榷 欧阳修?醉翁亭记?:“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 〞统编版教材注释:“〔太守自谓也〕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 〞[1]这条注释的内容是否正确,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引起了质疑 张继定、陈顺宣所编的?初中语文疑难辨析新选·三年级?就曾提出:“文中‘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课本注‘太守自谓’为:‘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 ’这条注释粗看似妥,但细嚼欠当 首先,问的是谁给亭子命名的,答复当然也该讲是谁为亭子命名,而照注释,答复的却是‘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的’,变成是用什么来命名了,显得答非所问 其次,‘谓’在这里即为动词‘为’,指为亭子命名这件事 照注释,‘谓’作名词(称谓之意)活用为动词,不妥当 ‘太守自谓’就是‘太守自为’,即太守自己命名的意思。
这样才合文意,也与前文‘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句相一致 〞[2] 语文教学论文: 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思维开展的绿色沃土 且不管此书给出的解释是否正确,值得注意的是,此书出版于1987年,至今已有33年了,可见教材那条注释也以权威的姿态保持了33年 在古代典籍中,“自谓〞是个极常见的词语,意为“自称〞 如曹植?与杨德祖书?:“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家家自谓抱荆山之玉 〞如陶渊明?与子俨等疏?:“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还有那“自谓侯身〞的笑话:?三国志·魏志·明悼毛皇后传?:“后父嘉,……封嘉博平乡侯 ……嘉本典虞车工,卒暴富贵 明帝令朝臣会其家饮宴,其容止举动甚蚩騃,语辄自谓侯身,时人以为笑 〞俯拾皆是,可不必再多举 如果要按照教材注释来讲,就必须把“太守自谓也〞增成“太守〈以〉自〈号〉谓〈之〉也〞,才能对应得上 训诂学上有一大弊,即所谓“增字解经〞或“增字为训〞 清人王引之解释“增字解经〞说:“失其本训而强为之说,……乃于文句之间增字以足之,多方迁就而后得申其说 〞[3]教材的注释,即不能免“增字为训〞之嫌,因为“自谓〞不可能有“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这样意思; 再稽之古籍,在有限的闻见所及中,也无其他例证。
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流弊所及,已经有中考教辅书在总结“谓〞字的“一词多义〞时,根据课下注释给“谓〞字增加了一个“命名〞的义项! 然而,这两句假设直译成“给它取名的人是谁呢? 是太守自称〞,确实又前后不能贯穿 难点在于,“太守自谓也〞这个句子包含有特殊的复杂的情况 回过头来说,真不能不佩服金圣叹的精准把握 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卷十三评点欧阳修?醉翁亭记?,在“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句下评曰:“记名亭人 法只应云‘太守也’,今多‘自谓’二字,因有下注也 〞[4] 金圣叹只用三言两语就把问题的症结讲透了 按照文法,只应说“名之者谁? 太守也〞 而要说成“太守自谓也〞,是同时要对“醉翁〞是太守的号进行解说 “太守自谓也〞这句实际上包含了两层意思:一,“名之者〞是“太守〞; 二,“醉翁〞是太守“自谓〞 “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即:“给它取名的人是谁呢? 是太守 醉翁是太守的自称 〞所以下文与此紧接的“太守与客来饮于此,……故自号曰醉翁也〞就是对这里“醉翁是太守的自称〞进行解释说明 文气贯穿 这里,“醉翁是太守的自称〞中,“醉翁〞二字也是“增〞进来的,是否也属“增字为训〞,那么是需要略作解释的。
郭在贻先生?训诂学?一书中讲到“古书异例〞,其中有“蒙上省〞的“省文〞之例 [5]“太守自谓也〞中,“自谓〞的内容在本句中并未出现,其实是蒙上文“醉翁亭也〞中的“醉翁〞而省略了,即“醉翁〞二字并不是以己意“增〞进来的,而是文中本有的,只不过是将省略补全 正因“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这两句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各家的翻译也都不尽相同,略举如: 例⑴ 张鸣先生翻译成:“给亭子起名的人又是谁呢? 就是自称‘醉翁’的滁州太守 〞[6] 例⑵ 钟基先生等翻译成:“谁给亭子起的名字呢? 就是自号‘醉翁’的滁州太守 〞[7] 例⑶ 宋心昌先生翻译成:“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 是自称‘醉翁’的那个太守 〞[8] 例⑷ 王水照先生翻译成:“亭子的名称是谁的? 是太守自己的称号 〞[9] 例⑸ 林冠群、周济夫先生翻译成:“给亭子起名的是谁呢? 那便是太守自己取的名 〞[10] 既然原句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注释也应表达出原句的属性,译为“给它取名的人是谁呢? 是太守 醉翁是太守的自称〞,清晰而准确 如果一定要按单句来翻译,也应如上举5例中的前3例那样,译为“是自称醉翁的太守〞 注释: [1]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 语文 九年级 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48. [2]张继定,陈顺宣.初中语文疑难辨析新选 三年级[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87:48. [3][清]王引之.经义述闻[M].道光七年刻本,卷三一?通说下?. [4][清]金圣叹著.陆林辑校整理.金圣叹全集(修订版) 第五册[M].南京:凤凰出版社,2022:479. [5]郭在贻.训诂学(修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2022:12. [6]中华书局编辑部编.名家精译古文观止(第2版)[M].北京:中华书局,2022:439. [7]钟基,李先根.王身刚译注.古文观止[M].北京:中华书局,2022:759. [8]宋心昌.欧阳修诗文选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2:156. [9]李梦生等译注.古文观止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2:897. [10]林冠群,周济夫.欧阳修诗文选译[M].南京:凤凰出版社,2022:2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