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试析刘禹锡咏怀七绝的时态

杨***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30.02KB
约6页
文档ID:313071072
试析刘禹锡咏怀七绝的时态_第1页
1/6

    试析刘禹锡咏怀七绝的时态    王波平内容Reference:刘禹锡为七绝大家,杨慎推许其为元和后第一家刘禹锡在咏怀七绝方面,以时间轮换为主题,采取今昔相对、古今相形和物我相照的方式,感怀启悟时间对生命的穿透力和破坏性Keys:刘禹锡 咏怀七绝 今昔相对 古今相形 物我相照刘禹锡,李重华认为他是王昌龄、李白以后最有成就的七绝诗人,杨慎也推许其为元和后第一家刘禹锡咏怀七绝,以时间轮换的视阈,将今昔相对、古今相形和物我相照等三种方式运用的十分娴熟,或借史事时事以抒发襟怀,或依过去人事来展示行藏,或凭吊遗迹来阐明观点一是今昔相对诗人把握住个体在过程中时间的上下限,通过对时序的这两个端点的强调,在对比中表现昨是而[来自www.LW5u.coM]今非的概念主要以“旧人”为题,“旧人”为米嘉荣、何勘和穆氏,凭歌声为证,回味昔日繁盛,感慨今朝悲凉有《与歌者米嘉荣》:唱得凉州意外声,旧人唯数米嘉荣近来时世轻先辈,好染髭须事后生忆“旧人”米嘉荣,感诗风浇漓:轻先辈重后生诗人奉劝世人“好染髭须事后生”,既是为米嘉荣抱屈,也是替自己抒怀,更是对世事愤慨这是忍着愤怒的温存,这是含着泪水的笑意,这是带着锋芒的慰藉。

有《与歌者何勘》:二十余年别帝京,重闻天乐不胜情旧人唯有何勘在,更与殷勤唱渭城忆“旧人”何勘,慨时过境迁:情谊依在二十余年贬谪,二十余年离别在离别刹那,《渭城曲》显得尤为动听,且一定要是何勘的原唱,那才是感人肺腑,历久难忘,萦绕心怀有《听旧宫人穆氏唱歌》:曾随织女渡天河,记得云间第一歌休唱贞元供奉曲,当时朝士已无多忆“旧人”穆氏,叹时光流逝:终老无成前两句写昔写盛穆氏经常出入宫禁,可唱当时最美妙动人供奉歌曲,荣光无比后两句写今写衰回响美妙乐曲,回想美丽政治革新,可惜一切幻灭,加上故交零落,自己衰老,诗人只得说“休唱”,往事已矣,“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今昔对比,老歌还是旧人动听,凭吊金色年华,犹如宋末明元初戴表元《感旧歌者》一样:“牡丹红豆艳春天,檀板朱丝锦色笺头白江南一尊酒,无人知是李龟年刘禹锡感慨今昔相对,还有《杨柳词》中“旧板桥”: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此诗存二美:词约义丰的含蓄之美和结构严谨章法之美含蓄之美,词约义丰一曲清江、千条碧柳,两人情缘,二十年恨真是“一杯伤心酒,两滴相思泪到如今,菱花镜里空憔悴故地重游,怀念故人,“旧”字意味风景不殊、人事已非的感慨,“曾”字体现别离刹那的深沉幽怨,“恨”字流露出望穿秋水的无限情思,尽于言传之外,真挚感人。

章法之美,结构严谨运用倒叙手法,首尾相接,开阖变化与崔护《题都城南庄》主旨相近而手法有别,崔诗写“去年”故事,刘诗写“二十年”情思,情感的触着程度有浅淡和浓深之分崔诗以前后各两句为自然段落,设置“昔——今”两个场景,今昔对比,怅惘昔日;刘诗首尾写今,中间二句写昔,章法为“今——昔——今”,婉曲回环,篇法圆紧,可谓曲尽其妙望穿秋水的情思,独上西楼的幽怨,人面桃花的痴迷,尽于言外传之,真挚感人二十年的情感故事着实动人,情致属不遇,诚如刘禹锡自己二十余年的贬谪生活一样,命运属不幸于生活的遭遇有着沉痛的感慨,于情感的专致亦有着深切的体验,“二十年前旧板桥”,将情感定格在遥远的记忆深处,旧事如风,在某个时间(“二十年前”)和某个地点 (“旧板桥”),依然撩动涟漪二是古今相形时序顺流,今昔对比,只是时段被局限在个体存在的片段之中,有所单调;而古今对比,则被放大延伸到整个历史[来自WwW.L]进程中,视野更恢弘,时段更悠远深长,诗人对时序的两极(古与今)的感知与评价也更加复杂主要以“旧时月”、“旧时燕”为题,用有情的旧月和旧燕反衬出无常的人事,以今日之衰与昔日之盛进行对照有《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是刘禹锡《金陵五题》中两首金陵,亦称秣陵、建邺和石头城,东吴、东晋以及宋齐梁陈等六朝均建都于此然这些朝代,国祚极短,在悲恨相续的史实中含蕴着深刻的历史教训,金陵怀古成为诗词常涉的主题,“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是刘禹锡怀古诗的主题思想第一首写“旧时月”月标“旧时”,也就是“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意味,一切尽在月之照耀中,耐人寻味一“还”字,显多情而无意,秦淮河曾是彻夜笙歌,欢乐无时,而今月下只剩下冷落荒凉,凄凉无限繁华易逝,月虽还来,许多的许多已一去不复返了望月凭吊,以描写手法写山水明月之“此”,意在表现盛衰兴亡之“彼”,意在言外,启人深思难怪元萨都剌在《念奴娇》中感慨:“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第二首写“旧时燕”燕栖旧巢,此乃自然生态,莺啼燕语报新年,这又是人情心态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栖息的时间由晋入唐延续400年,好似昨朝,可燕子栖息的地方由“王谢堂前”变化为“寻常百姓家”,王谢的变化,正如“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世说新语·言语》),风景还是一样,心境不同罢了,燕子还是那只,“换了人间”。

观赏金陵烟花,谩嗟六朝荣辱很多时候不禁感慨:昔日繁华,烟消云散!旧时风流,只今安在?感悟生命的有限与时间无穷的矛盾,说不完的“六朝无限悲愁事”(罗邺《春望梁石头城》),叹不尽的“家国共成千载悲”(李山甫《上元怀古二首》)三是物我相照诗人有时不是站在个人命运的立场上,也不是站在历史的高度,而是站在宇宙巅峰,以“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的视阈,否定过去现在的一切,等量世间万物的大小长短所以,诗人在物我相照中,有哲理的悲壮、诗意的感伤和生命的思量刘禹锡在遭受十年贬谪和续十四年贬谪的过程中,以“桃花”为参照物,繁盛与荒凉不对照,讽刺与嘲笑兼具,映照出自己的坎坷人生,读来令人不禁嘘唏有《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到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永贞元年(805年),刘禹锡参加永贞革新,被贬为朗州司马;至元和十年(815年)召回,回到长安时写此诗讽刺新贵势利小人为了功名利禄而奔走权门,如同在紫陌红尘中赶着热闹去看桃花一样桃千树”,说明投机取巧的钻营之辈增多,“看花回”,证明趋炎附势的势利之徒盛行桃花之繁荣美好,实则是花红易衰、繁华易逝因写此诗,刘禹锡再度被贬,一直过了十四年,才被召回长安任职。

遂又有《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再游玄都观”,重游旧地,显轻蔑的嘲笑桃花的无存,种桃道士不知所终,繁盛后剩荒凉,花事之变迁,关合自己之升沉,“前度刘郎今又来”,宛如“胡安山又回来了”的腔调,有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刘永济在《唐诗绝句精华》中说“此两诗所关,前后二十余年,禹锡虽被贬斥而终不屈服,其蔑视权贵而轻禄位如此白居易序其诗,以‘诗豪’称之,谓‘其锋森然,少敢当者’语虽论诗,实人格之品题也诗人以流美的笔触、深闳的境界来表现生命悄逝中的感伤哲理启悟:时间对生命的穿透力和破坏性Reference[1]吴汝煜,李颖生.刘禹锡诗文选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2]肖瑞峰.刘禹锡诗论[M].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3]瞿蜕园.刘禹锡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4]李浩.唐诗的美学阐释[M].安徽: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5]沈祖棻.唐人七绝诗浅析[M].北京:中华书局,2008.(作者介绍:王波平,荆州教育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全文完-。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