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山东民间木版年画的调查与思考 TEXT,梅玉洁山东民间木版年画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其中,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东昌府木版年画以及与其同一体系的张秋木版年画也有近300年历史,二者代表着山东木版年画的东西两大系统平度宗家庄木版年画起于道光年间;惠民县清河镇木版年画始于清康熙年间,至今也有二百九十多年历史社会在发展,民间美术也不可能停滞不前在成为省级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山东各地木版年画的现状及发展方向成为我们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2010年1月至5月,笔者前往山东聊城、寒亭、阳谷、平度、惠民五地实地考察,通过观察、谈话、录音、录像等方式进行走访和资料汇集,以个案剖析的方式对列为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山东五个地域的木版年画进行了比较研究一、山东民间木版年画各具特色总体而言,山东木版年画具有粗犷豪放,明朗大气的共同特点,但具体到每处又各有特色杨家埠木版年画造型夸张,线条简练,还常配以诗文,富有装饰性和浓厚的生活气息在颜色运用上,杨家埠木版年画常用大红、黄、蓝、紫、黑等色,色彩强烈、跳跃,火爆,对比大胆而又和谐宗家庄木版年画主要源自杨家埠木版年画,人物处理细腻写实,以“眉清目秀”作为刻画人物表情的必备条件。
色彩多用绿、黄、桃红、蓝、大红等鲜艳的色彩,很少用紫色技巧上主要以平涂为主,在底色上装饰以规律的“水线”,使画面的装饰性更强东昌府木版年画和张秋镇木版年画同出一门,其刻版和印刷一直是分开进行,至今东昌府木版年画和张秋镇木版年画的刻版还相互交叉使用这里的民间艺人有着独特的审美意向,作品生动简洁,注重刀感,没有绘制,没有晕染,具有原生态的特点清河镇木版年画由于自河北传人,又受杨家埠的影响,作品在创作上大胆取舍,构图饱满,丰富匀称,造型夸张质朴,形象浑厚,富有张力讲究色彩的视觉美感,既红火热烈,又和谐统一,具有明显的装饰效果和节日喜庆特点二、生存、传承和发展状况比较与评价调查的山东省五个地域的木版年画在传承和发展上进度不同,政府扶持和宣传力度也不同杨家埠木版年画所在的潍坊寒亭为一个村落,以前村里多数人刻制印刷,形成集中的年画制作、销售区域随着民间艺术在全国范围内重新得到重视,杨家埠木版年画也逐渐得到了发展近年来建成了“一条街”,“一个大观园”一条街——是为了宣传而统一规划的仿古建筑年画街,由各年画家族自主经营其中有至今仍在创作的老艺人参与,刻印兼顾,在印制传统年画的同时也能不断推陈出新;也有懂经营走开发的年轻人的介入,形成可观的商业与旅游资源。
这里不仅在春节前夕热闹非凡,平常日子也有很多人前来参观或购买,少量精品已经成为中外热爱木版年画人士的收藏品一个大观园——是由当地政府出资修建,形成复古的村落格局,从展示年画发展历程,民俗风情到复原当时各种生活场景,演示年画及风筝制作过程,成为较全面地向人们展示传统文化的综合场所在“引进来”的同时,潍坊政府还采用“打出去”的方式,派艺人出国交流,组织杨家埠木版年画到各地展览另外,一年一度的潍坊风筝节盛宴也为杨家埠木版年画打造了平台,提高了知名度由于历史的原因,东昌府木版年画和曾经归属于东昌府的张秋镇木版年画分布极其分散这里的刻制艺人多数为原刻书艺人,所以东昌府木版年画具有刻印分离的特点目前在东昌府及张秋镇一带,间隔十里八里的村落里偶有一户或两户人家还在刻版或印刷,也主要在春节前,为满足附近村落尚存的春节贴财神、灶神、全神等习俗,所以传统年画经济效益并不可观东昌府木版年画目前多由老艺人制作,即使有年轻人的参与,也只是当做业余帮忙而已而这些老艺人都已近暮年,无力创作,只能恪守传统,沿用旧版所以东昌府木版年画的原生态状态正逐渐走向消亡宗家庄木版年画也集中于一个村落,由热心年画事业的村支部书记宗成云发起成立“宗家庄木版年画研究会”,致力于宗家庄木版年画的收藏、保护、创新、印制、销售工作,其新创作的作品也逐渐走向精品化,使宗家庄木版年画重现新的生机。
平度市文化局将其作为非物质遗产保护工作的重点,为此也投入了不少人力物力清河镇木版年画的老艺人都已亡故,确切地说传统的清河镇木版年画技艺已经从历史上消亡,目前只有曾任清河镇文化站站长的王圣亮一人在进行搜救、挖掘、整理和创新工作王圣亮多年前前往杨家埠拜师学艺,在创作过程中不断提升个人水平,作品《孙子胜迹图》正逐渐成为滨州市的文化品牌但因王圣亮并没有直接接受清河镇年画老艺人的言传身教,没有得到原生态的清河镇木版年画气息的浸染,所以其画风已经远离清河镇年画的原始风貌三、对未来发展趋向的思考与建议木版年画是扎根于民俗文化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起到的是祈福纳祥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与人们观念的发展而发展笔者经过调查了解到,一方面,在近年来申报国家级、省级[来自wwW.lW]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各地努力进行挖掘和整理,政府部门也给予一定的支持,并且逐步确立传承人,传统工艺大师,也有的已经或正着手建立年画博物馆或展览馆,设立年画历史图片室,现场制作室和作品展览销售场所,既成为当地的青少年教育基地,同时也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自然环境与社会习俗的不断变化,各种现代印刷品取代手工制品,现代文化生活的多样化使年画原有的宣传性、文化性逐渐消失,年画作为祈福纳祥的原始社会功能也已经消亡,民众对年画的需求已经极少。
老艺人,老传承人多数都已进入暮年,年轻人没有足够的兴趣和经济实力去学习经济前景并不被看好的年画创作与制作,致使木版年画这一民间艺术形式呈现尴尬境地根据以上调查分析,为了更好地保护、传承与发展山东民间木版年画,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进一步的努力一)规范并加强对传承人的有效管理,为保护与支持年画发展提供切实的制度保障传承人是木版年画技艺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掌握着民俗文化的传统和精湛的技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资源2007年,文化部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接着,山东省文化厅及各地市文化部门相继开始认定,推出省级和市级认定的传承人在目前这五大年画产地中,官方已确立的各级传承人如下:杨家埠杨洛书,2007年入选文化部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杨家埠杨福源、东昌府栾喜魁、东昌府黄贤尧、张秋(聊城阳谷)乔振霞、清河镇王圣亮入选2009年山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宗家庄宗成云,2009年人选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承人的认定工作需要严格尊重事实,有专人管理但是,根据笔者调查,发现传承人并不全是从祖辈传承下来的老艺人,有的地区文化主管部门的管理者在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通过挖掘整理资料,具有了一定的话语权,逐渐带上了“传承人”的头衔,成为官方传承人。
如此一来,许多尚且在世的老艺人没有得到相应的保护和资助,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原生态的年画容易逐渐被功利性作品取代如有些刻版艺人没有法律保护意识,完成的刻版直接刻上印制商的名字,或者一直做“幕后英雄”,给所谓的官方“传承人”刻制,由“传承人”印制并当做自己的创作作品当然,有些传承人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也在不断加强,如杨家埠艺人多数都开始积极申请作品专利,保证作者独立行使作品复制权并获得报酬的权利所以,国家给予适当扶持的同时,省、市、地方也应加大扶持力度,逐渐建立一套完整、实用的管理体系对于传承人的认定、资助进行透明化管理,防止层层剥皮的现象蔓延而且,对传承艺人的评估要每隔一两年一次,确定传承人在该项目发展过程中持续性的努力和作用二)进一步加大政府支持力度,为年画发展提供政策与资金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对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就逐渐展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抢救民间艺术的呼声中,潍坊市委先后成立了“杨家埠木版年画社”和“杨家埠木版年画研究所”,组织恢复发展杨家埠年画的生产,进行抢救性挖掘、整理与研究2003年,平度市人民政府根据文化部、中国民协“中国民间年画抢救中心”的意见,专门成立了民间艺术领导小组,对宗家庄木版年画的起源,发展现状进行全面详实的调查了解,并将普查所获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存档。
然而政府的支持往往存在暂时性和不确定性,与全国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类似的是,山东木版年画多数也存在重申报,不重延续和保护的状况各级政府在申报时积极组织人力物力到处搜集资料,查出处,甚至进行豪华包装一旦评上,就成为该地区的“文化元素”,成为宣传的一个亮点,但其真正的传承与发展却极少问津了如清河镇的年画挖掘挽救工作中,传承人孤军作战,从整理,挖掘年画版到考察撰写年画历史,甚至传承创作都由一人承担,再加上没有资金支持,使得其工作进展不够全面和客观东昌府和张秋镇木版年画由于其刻印分离的特点,而且老艺人居住分散,保护和挽救工作就显得难度更大了所以,这里必须有政府对传承人的人力和物力的恒久支持,方能更有效地挖掘出完整的历史资料政府要做的应该是尽可能地组织专任人员收集整理其历史资料,建立相应的博物馆(或民俗馆),保存为数不多的几个传承人,能将技艺在博物馆式的工作场所给人们演示老祖宗的传统技艺,并能制作少量传统作品以供爱好者收藏年画发展要有新的生命力参与进来,所以政府还应加大力度,鼓励更多年青人学习木版年画制作技法,从事年画创作,为其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机,并为他们的研究创新提供平台,探索新的发展空间,打造山东木版年画文化品牌。
三)提高民众“非遗”意识,挖掘年画文化内涵改革开放以来,外来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冲击面对西方世界的物质优势和强势话语,越来越多的国人对自己祖先遗留下来的艺术形式感到陌生甚至排斥专家认为,只有让民众深刻地了解认识本民族文化,尤其是作为“非遗”的优秀文化,才能更好地弘扬民族文化的精髓2009年9月10日,《齐鲁晚报》刊登了潘鲁生在“传统手工艺保护与发展国际论坛”中的发言他表示:应立足于传统文化生态的高度来加强对传统手工艺资源的保护,保护传统手工艺传承人,手艺的历史、流程、材质,留住手工物件的余温,留住与过往生活的精神对白冯骥才也认为:民间艺术一直是民族情感精神的载体之一所以,普查与记录原生态的民间艺术就是迫不及待要做的事了就其目的来说,就是不只为了记录一种文化形态,一种充满情感的美,更为了见证与记载一种历史精神,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我国在保护和传承传统技艺方面也下了较大功夫2006年元宵节,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2009年2月,在北京农业展览馆举办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2010年10月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山东济南举办这些举动对唤起民众对民间艺术的热爱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正面引导作用。
而我们可以以山东木版年画特有的艺术特点为载体,充分向国人及世界展现山东民间艺术及山东人的风范,增强山东木版年画的生命力和传播范围四)积极开辟年画产业化道路,因势利导,与时俱进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来自w]整个人类社会的政治结构,经济结构和文化结构都在发生巨大变化,传统文化开始被人们认识,传统手工艺独特的艺术价值正成为一种当地文化的象征,还成为当地重要的文化产业1、作为旅游项目发展,对传统技艺进行有效的宣传针对民间艺术的旅游化趋向,有人提出不该过分挖掘民间艺术的旅游化旅游化使得原生态的东西缺失,使民间艺术原始的情结错位,过分追求经济利益冯骥才也提出:“从深层看,转变为旅游产品后,民间艺术中那种自发的,纯朴的,天真的精神情感往往不见了这种商品化变异正在全国普遍发生着这种貌似‘茁壮成长’的民间艺术,在文化意义上却是本质性的消亡然而,辩证地看这些问题,或许可以这样考虑:在经济和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通过民间艺术旅游项目的挖掘,人们才能看到过去在深山,在偏远农村原始的民间艺术,这些民间艺术经过包装,是失去了一些原始要素,然而与其让民间艺术消亡在一个封闭的小环境中,不如鼓励年画艺人走向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