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在核酸和蛋白质两 种成分中,只含有其中之 一的分子病原体或是由缺 陷病毒构成的功能不完整 的病原体,称为亚病毒因 子 一、类病毒 二、拟病毒 三、朊病毒 一、类病毒 1.发现:马铃薯纺锤形块茎病(potata spindle tuber disease, PSTD) 1922年,美国 ,马铃薯减产2070%1960年,我国黑龙江省,减产严重 1982年,20余种植物病害中发现(番茄散顶病、柑橘裂皮病、菊花矮化病、菊 花褪绿斑驳病、黄瓜白果病、椰子死亡病和酒花矮化病等的类病毒) 症状:叶子很绿,畸形,减产或死亡 存在:类病毒一般存在于宿主细胞核上,与核仁结合 传播方式:机械损伤,昆虫刺吸,营养繁殖(嫁接),种子,花粉等 只含有RNA一种化学组分、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分子病原体 类病毒是当今所知道的最小可传染的致病因子,只在植物体中发现 2.结构 类病毒是一类不含蛋白质,它是一个很小的RNA,只有246个到399个核苷酸组成,正像图上所显 示的,完整的类病毒的颗粒是杆状的,其中有碱基配对的区域,也有碱基不配对的区域,目前主要是在 植物上发现 3.类病毒发现的意义 对生物学家来说,类病毒的发现为他们探索生命起源提供了一 个新的低层次上的好对象; 对分子生物学家来说,类病毒是研究最重要生物大分子的结构 与功能的绝好材料; 对病理学家来说,类病毒的发现,为他们揭开人类和动、植物的 各种传染性疑难杂症的病因带来了新希望; 对哲学家来说,类病毒的发现,为他们长期以来有关生命本质 的认识将带来革命性的影响。
二、拟病毒 (类类病毒或壳内类病毒) 包裹在真病毒粒子中的有缺陷的类病毒 辅助病毒:与拟病毒“共生”的真病毒 发现 :线状ssRNA(RNA-1),环状ssRNA(RNA-2),线状ssRNA(RNA-3) 1981年Randles等在绒毛烟斑驳病毒中分离到 特点 无衣壳包被 只含RNA一种成分 包装在专一的辅助病毒内 必须依赖辅助病毒才能复制,可干扰辅助病毒复制和减轻对宿主侵害 与辅助病毒基因组有同源性 三、朊病毒 (朊粒、普得昂、传染性蛋白粒子) 无核酸和脂类的疏水性糖蛋白质传染性因子, 是蛋白酶抗性蛋白,可引起哺乳动物传染性海绵 状脑病(TSE) 1982年,美国学者Prusiner提出用 proteinaceous infection particle的 字头组成Prion一词,作为TSE的病原 朊粒病(prion disease)为人畜共患病 最早于200年前发现羊瘙痒病,后来发现CJD、库鲁病,1986年发现牛 海绵状脑病(BSE),即疯牛病 人和动物Prion病 动物prion病人类prion病 羊瘙痒病库鲁病 水貂传染性脑病(TMM)克-雅病(CJD) 鹿慢性退行性变(CWD)格斯特曼综合症(GSS) 牛海绵状脑病(BSE)致死性家庭失眠症(FFI) 猫海绵状脑病(FSE)克-雅病变种(CJC、v-CJD) 羊搔痒病:在欧洲已流行近300年,感染动物表现消 瘦、步态不稳、脱毛、麻痹等,病羊因瘙痒常在围栏上蹭 痒,病死率极高。
疯牛病:1986年首次在英国报道潜伏期4-5年,主要的症状表现是: 危害神经,特别是脑组织,所以得病后失控、疯,主要是危害神经系统特别是 脑组织,导致神经错乱 人的震颤病或称库鲁病:巴布亚新几内亚地方病 库 鲁 病 人 疾病早期疾病晚期 朊粒病共同临床特点 潜伏期长(5-50年),一旦发病6个月至1年全部死亡,表现为进行性痴 呆,共济失调,震颤等 两种不同的分子构型 细胞朊病毒蛋白(PrPC):三维结构具有42%的-螺旋,3%的 折叠存在于正常组织及感染动物组织中,是正常基因产物,通常 情况下是无害的对蛋白酶K敏感 羊痒疫朊病毒蛋白(PrPSC): -螺旋占30%,折叠高达43% ,仅存在于感染动物的组织中,与致病和传染有关对蛋白酶K有抗 性 PrPSC的特殊性质 耐受蛋白酶消化和常规消毒,只有强碱(10N NaOH), 高压消毒(134,1小时)才能灭活 不含核酸,用PCR无法检测 超长潜伏期(平均20年),发病前无法检测和诊断 变异和跨种属感染,具大量潜在感染源,主要是:牛、羊、 鹿等反刍动物,传播的潜在危险因素不明,难以预测和控制 感染途径多:消化道、神经、血液均可感染由PrPC转化成 PrPSC的机理和因素不清,难以预防 100%病死率,缺乏治疗药物,无法研制预防疫苗 朊粒发现及其研究的意义 朊病毒的发现在生物学界引起震惊,因为它与目前 公认的“中心法则”即生物遗传信息流的方向是“DNA RNA 蛋白质”的传统观念发生抵触,因而有可能是 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带来革命性的影响,同时还有可能为弄 清一系列疑难传染性疾病的病原,带来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