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空之探究目次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625.50KB
约152页
文档ID:4081536
空之探究目次_第1页
1/152

空之探究目次 序 ……………………………………………………………………………………一─二 第一章 『阿含』──空與解脫道……………………………………一─七八 一 引言………………………………………………………………………………………一 二 泛說解脫道……………………………………………………………………………一一 三 空與心解脫……………………………………………………………………………二0 四 無量……………………………………………………………………………………二四 五 無所有…………………………………………………………………………………二九 六 無相……………………………………………………………………………………三四 七 空與空性………………………………………………………………………………四七 八 空為三三昧先導………………………………………………………………………五六 九 三三昧‧三觸‧ 三法印………………………………………………………………六0 一0 勝解觀與真實觀…………………………………………………………………六七 第二章 部派──空義之開展………………………………………七九─一三五 一 空義依聞思而開展……………………………………………………………………七九 二 勝義空與大空…………………………………………………………………………八一 三 無來無去之生滅如幻…………………………………………………………………八六 四 聲聞學派之我法二空說………………………………………………………………九二 五 常空‧我我所空……………………………………………………………………一0三 六 三三摩地……………………………………………………………………………一0六 七 空之類集……………………………………………………………………………一一0 八 諸行空與涅槃空……………………………………………………………………一一七 九 二諦與一切法空無我……………………………………………………………一二三 一0 大眾部系與法空………………………………………………………………一二八 第三章 『般若經』──甚深之一切法空………………………一三七─二00 一 『般若經』之譯出…………………………………………………………………一三七 二 法空性是涅槃異名…………………………………………………………一四二 三 大乘『般若』與『阿含經』………………………………………………………一四七 四 空之發展與類集……………………………………………………………………一五五 五 空之解說……………………………………………………………………………一六七 六 空之雙關意義………………………………………………………………………一七四 七 自性空與無自性空…………………………………………………………………一八0 八 空與一切法…………………………………………………………………………一八八 九 法空如幻……………………………………………………………………………一九四 第四章 龍樹──中道緣起與假名空性之統一…………二0一─二六五 一 龍樹與龍樹論………………………………………………………………………二0一 二 『中論』與『阿含經』……………………………………………………………二0九 三 『中論』之中心思想………………………………………………………………二一六 四 緣起──八不緣起…………………………………………………………………二一八 五 假名──受假………………………………………………………………………二三三 六 空性──無自性空…………………………………………………………………二四三 七 中道──中論與中觀………………………………………………………………二五五 八 如幻──即空即假之緣起…………………………………………………………二六一 空之探究自序 我在『中觀今論』中說:「在師友中,我是被看作研究三論或空宗的」。

我「對於空宗根本大義,確有廣泛的同情」,但「我不能屬於空宗的任何學派」問題是:我讀書不求甚解,泛而不專,是不適於專宏一宗,或深入而光大某一宗的還有,面對現實的佛教,總覺得與佛法有一段距離我的發心修學,只是對佛法的一點真誠,希望從印度傳來的三藏中,理解出行持與義解的根源與流變,把握更純正的,更少為了適應而天(神)化、俗化的佛法這是從寫作以來,不敢忘失的方針 前幾年,為了『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的寫作,在閱讀『般若經』時,想起了三十多年前,『中觀今論』的一個見解:「中論是阿含經的通論」;「中論確是以大乘學者的立場,… …抉發阿含經的緣起深義,將(大乘)佛法的正見,確樹於緣起中道的磐石」這一論斷,出於個人的論斷,不一定能受到佛學界的認可對於『般若經』的空義,既有了較明確的理解,不如從「阿含」、「部派」、「般若」、「龍樹」,作一番「空之探究」,以闡明空的實踐性與理論的開展這一構想,就是寫作本書的動機 本書的主題就是「空」簡單的說:「阿含」的空,是重於修持的解脫道「部派」的空,漸傾向於法義的論究「般若」的空,是體悟的「深奧義」「龍樹」的空,是『般若經』的假名、空性,與『阿含經』緣起、中道的統一。

「大乘佛法」的一切法空,不離「佛法」──緣起中道的根本立場;是「中論」(理論的),也是中觀(實踐的)雖然名為「探究」,其實只是引述經論來說明,沒有自己的發揮最近見到『世界佛學名著譯叢』目錄,知道有!3 鼉山雄一等的集體著作──『般若思想』與『中觀思想』,沒有能讀到與參考,非常遺憾!希望能有一些共同的看法!民國七十三年十一月二十九日,自序於台中華雨精舍第一章 『阿含』──空與解脫道一 引言空 s//u^nya, sun~n~a 與空性 s/u^^nyata^,sun~n~ata^,是佛法中的重要術語在佛法的弘傳流通中,「空」義不斷的發揚,從佛被稱為「空王」,佛教被稱為「空門」,就可以想見空義的廣大深遠了然空與空性的早期意義,到底表示了什麼?在什麼情況下,空性竟表示了最普遍的真理,絕對的真理呢!佛法所處理的問題,本是當時印度宗教界的共同問題面對生而又死,死而又生──「生死流轉」的事實,而求得生死的徹底解脫──「涅槃」,也就是最高理想的實現事實與理想,原則上大致相近,而怎樣來實現解脫,各教派所提出的見解與方法,卻各不相同釋尊基於人生真義的大覺,提出了獨到的正道──中道釋尊的原始教說,實際上並沒有以空為主題來宣揚,但佛法的特性,確乎可以「空」來表達。

所以在佛法中,空義越來越重要,終於成為佛法甚深的主要論題 [P2] 空與空性,先依初期聖典來觀察那些是初期聖典呢?代表初期的契經,現存漢譯的四阿含經,及巴利 Pa^li 藏的五部漢譯的是:一、『雜阿含經』,宋求那跋陀羅 Gun!abhadra 譯(佚失二卷)二、『中阿含經』,東晉僧伽提婆 Sam!ghadeva 譯這二部,是說一切有部 Sarva^stiva^din 的誦本三、『長阿含經』,後秦佛陀耶舍 Buddhayas/as 共竺佛念譯,是法藏部Dharmaguptaka 的誦本四、『增壹阿含經』,苻秦曇摩難提 Dharmanandi 譯出,由東晉僧伽提婆改正,是大眾部 Maha^sa^m!ghika 末派的誦本,已有大乘思想此外,有『別譯雜阿含經』,失譯,是『雜阿含經』的一部分,可能是飲光部 Ka^s/yapi^ya 的誦本巴利藏五部是:一、『長部』;二、『中部』;三、『相應部』(與『雜阿含經』相當);四、『增支部』這四部,與四阿含經相當五、『小部』,共十五種其中,二、『法句』;五、『經集』『經集』分「蛇品」,「小品」,「大品」,「義品」,「彼岸道品」:是『小部』中成立比較早的這五部,是赤銅鍱部 Ta^mras/a^t!i^ya 的誦本。

這些早期教說,『雜阿含經』是其他三阿含的根本『雜阿含經』可分為三類:一、「修多羅」,是簡短的散文原始結集者,將一則一則的佛說,隨類而集成四部:五蘊,六處,因緣,道品這是隨類而集成的,所以名為相應教;相應也有雜廁的意思這是最原始的教說,不過現存的已雜有後出的成分二、「祇夜」,與『相應部』的「有偈品」相當祇夜本是一切偈頌的通稱,由於「有偈品」成為相 [P3] 應修多羅的一分,其他偈頌,如『法句』,『經集』等,就被稱為「伽陀」,「優陀那」了三、「記說」,有「弟子記說」與「如來記說」「弟子記說」,重於分別法義,已有解說「祇夜」的經說『雜阿含經』有這三分,集出是有次第先後的(1)現存的漢譯與巴利文藏,不但集出有先後,而且都是部派的誦本,含有部派的成分,這是不可不加注意的!現在,先從共通的、簡要的空義說起,作為全論的引言 在初期聖典中,空與住處有關,如『相應部』(五四)「入出息相應」(南傳一六下‧一八一)說: 「比丘!往阿練若,往樹下,往空屋,結跏趺坐,正身,修普前念,正念入息,正念出息」(2)   佛與出家弟子的修行處,經中一再說到:阿練若,樹下,空屋這三處是最一般的,還有岩洞,塚間等地方空屋 sun~n~aga^ra,或譯為空閑處,空舍,空所,靜室等。

與 sun~n~aga^ra 大體相同的,還有譯為空舍的 sun~n~a-geha(3)空屋,空舍,是曠野處的小屋,適合於修習禪觀的住處(4)此外,有當時宗教傳說中的空宮殿,如『長部』(二四)『波梨經』(南傳八‧三六── 三七)說: 「世界生時,空虛梵天宮現時有有情壽盡,或功德因盡,光音天沒,空虛梵天宮生」 [P4] 空虛梵天宮 Sun~n~a-brahmavima^na,『長阿含經』譯為「空梵處」(5)這是適應印度創造神的梵天信仰,而給以佛教的解說又有!2 濤宿 Pa^ya^si王不淨布施,死後生於「榵樹林空宮殿」Sun~n~a-vima^na 的傳說(6)空宮殿,表示宮殿裏是沒有別人的,如『阿!2 鯧夷經』說: 「我先至此,獨一無侶」(7)天上的空宮殿,人間的空屋,本來是世俗語言,並沒有什麼特殊意義,空只是沒有什麼人、物而已但作為修行者的住處──空屋、空舍,卻啟發了一項深遠的意義住在空屋中,沒有外來的囂雜煩擾,當然是寧靜的,閑適的在這裡修習禪慧,不為外境所惑亂,不起內心的煩(動)惱(亂),這種心境,不正如空屋那樣的空嗎?『雜阿含經』說:「猶如空舍宅,牟尼心虛寂」;「云何無所求,空寂在於此,獨一處空閑,而得心所樂」(8)。

明確的表示了,以空屋來象徵禪心空寂的意義所以在空屋中修行,空屋是修行者的住處;修行者的禪慧住處,正如空屋那樣,於是就稱為空住 sun~n~ata^-viha^ra,空住定 sun~n~ata^-viha^ra-sama^patti 了如毘訶羅 viha^ra,後來幾乎是寺院的通稱然在古代,viha^ra 也是曠野的小屋,修行者作為風雨酷熱時暫時休憩的住處這是修行者的住處,所以禪慧安住的境地,也名為住,而有空住,寂靜住 s/a^ntiviha^ra 等名目總之,在空閑處修行,引起了以空來象徵禪慧的境地,是「空」義不斷昂揚的初期意義 空住,是佛教初期被尊重的禪慧,如『雜阿含經』卷九(大正二‧五七中)說: [P5]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今於林中入空三昧禪住佛告舍利弗:善哉!善哉!舍利弗!汝今入上座禪住而坐禪」 此經,巴利藏是編入『中部』的,名為『乞食清淨經』比較起來,『雜阿含經』的文句,簡要得多,應該是初集出的『乞食清淨經』中,舍利弗S/a^riputra 說:「我今多住空住」佛讚歎說:「空住是大人住」(9)大人住, 『雜阿含經』作「上座禪住」上座 sthavirathera ,或譯「尊者」,所以『瑜伽論』作「尊勝空住」(10)。

無論是大人住,尊勝空住,都表示了在一切禪慧中,空住是偉大的,可尊崇的傳說佛滅百年,舉行七百結集時,長老一切去 Sabbaka^mi 多入空住分別說 Vibhajyava^din 系的律典,也稱之為「大人三昧。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