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经验:赴挪威游学感受第一次走出国门,就去了这样一个“远在天涯”的国度 在参与AFS国际文化沟通组织的面试时,我就把挪威排在最终一位家里人也说,随意去哪儿都行,就是别去挪威,因为那儿“太冷了”可后来偏偏就挑我去了挪威,据说还是因为他们认为我“实力挺强” 这以后我就起先关注关于挪威的一切,可是在中国人的眼里挪威实在是一个生疏的、遥远的、甚至还有那么一点儿神奇色调的小地方直到临去时,我对这个国家的了解还只是停留在格里格、易卜生和“山妖”上 我的“头衔”是“文化沟通学生”,AFS要求我在整个一年里都要多长一个心眼儿——从文化的角度去谛视一切于是我住进了当地人的家庭,并在当地中学插班上课 内向的挪威人 挪威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宁静,无论走在哪里,都不会听到类似上海小菜场的嘈杂声除了奥斯陆和卑尔根,在别的城市,街上行人一般不多公共汽车上即使坐满了乘客也听不到说话声,就是熟人之间谈话也尽量压低音量 在欧洲,挪威人的内向是出了名的,他们不太情愿和生疏人接近,好像更喜爱和大自然打交道挪威地广人稀,每个相对独立的地区中居住的人口一般不多,不论哪个人或哪个家庭发生了什么事很快就会众所周知为了尽量保守自己的隐私,人们在社交场合总是相互保持一段距离,尤其是对生疏人。
因此挪威人总给人一种冷漠、排外的感觉 挪威二战时曾经被德国占据,战后一贫如洗于是政府采纳了安排经济的模式,国家限制一切生产和销售,目的是能更好地安排产品,做到人尽其能、按需安排(所以在美国人的眼中,挪威是个地道的社会主义国家)直到六十年头末,挪威在北海上发觉了油气田,从今经济快速腾飞,今日已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之一 或许富有造成了西方发达国家的通病,社会生活中的一切都被支配得井井有条,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便少了很多这对于原来就性格内向的挪威人来说无疑是件“好事”,然而我这个外国人就有些不适应了挪威人最平常的见面礼节是握手,这对于我这个中国人来说很平常,但对于那些来自其他欧洲国家或南美的人们来说,这简直是无法忍受的,因为在那些国家,见面时最至少得拥抱 冷漠、排外对于挪威的青年人来说已经不是刻意为之的了,而是成为了性格的一部分在学校里,年轻人的本性使每个班级都能融为一体,然而一旦有新的成员中途加入,便很难真正被集体接受在学校里,每个人对我都很友好,但是我发觉,老师和同学一般都不会主动来和我进行沟通假如我有什么问题,他们都会热忱地回答我,但假如我不实行主动,许多时候就会陷入尴尬记得刚到挪威时,我对挪威语还一窍不通,有一次上课铃响后,我发觉教室里全部人都拿起书本往外走,转瞬只剩下了我一个人。
我抓起书包跟上他们,问了才知道,原来上节课老师已经通知过了:这节课换教室我很纳闷,在国内假如学校里来了外国学生,同学们肯定会用的热忱,想方设法地帮助他们适应这里的学习生活而在挪威,假如我不主动向他们询问这该怎么做、那该怎么做,就会尝到“与世隔绝”的味道 正因为如此,挪威的教化便非常重视培育学生的集体精神和合作观念记得我参与了一次班级组织的野营,两天的活动就是围围着“团队精神”进行的营地的每一个活动设施都是经过细心设计的,完成每一项任务都须要队友的全力帮助其中有一条似曾相识的“英勇者的道路”,只是这里的独木桥和秋千都不是固定的,假如没有全队的通力合作,就不行能到达终点 当然,时间长了,相处久了,彼此也多少会产生感情,在临别之际,班里的女孩子每人送了我一枝玫瑰花 学会学习 作为一个学生,我在这一年里体验了挪威的教学方式,感受颇深最值得一提的是“Prosjekt arbeid”(project work)记得我第一次是在社会课上接触这种全新的学习方式的老师给我们小组支配的课题是“Wai?pi印第安人”——这就是所谓“prosjekt”那时我还不怎么懂挪威语,所以查资料、写报告之类的工作就都靠别人了,我的任务只是画一张南美洲印第安人聚居地的示意图——这我还是拿手的。
全部工作完成之后,我们还要在课堂上展示我们的“成果”,我拿着别人替我写好的挪威语解说词“照本宣科”了一番,另两个男生还装扮成土著人的模样“现身说法” 在我的印象中我做得的一次“prosjekt”是在英语课上这次是自由选题,我的小组没多考虑就定了“上海和斯塔万格”这个课题上海是我的家乡,斯塔万格是我在挪威居住的城市,我们确定对两个城市进行历史和文化的对比,从而体现东西方不同文化的特点我们设计了一个情节:一群上海的中学生应邀来到斯塔万格,在当地中学和学生家庭参观访问写报告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我们通过图书馆、档案馆和Internet搜集了很多关于两个城市的文字、图片和数据资料,再融入了我们自己对文化的理解和分析,用英语写出了一份报告,然后在计算机上排版,配上插图和封面,再装订成册——这样任务才算完成,可以交给老师评分了当然,报告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演讲、小品、电视短片和多媒体等 “Prosjekt arbeid”之所以在挪威的教化中被广泛应用,我认为关键在于它能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学生们除了能学到很多课外学问之外,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合作、学会了学习 社会一瞥 挪威可能是世界上爱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做得的国家之一。
挪威家庭一般都是“双职工”,“职业家庭妇女”很少见,在家里丈夫和妻子一起做家务——这在其他欧洲国家好像不多挪威的内阁成员中,妇女撑起了半边天前首相布伦特兰女士多年来始终受到人们的敬重,她现在担当世界卫生组织(WHO)总干事,颇有威望挪威的政要大多平易近人,无论是国王、首相还是党派领导人,在公众场合出现时都很随意,没有那种前呼后拥的排场那天布伦特兰在书店签名售书,我用生硬的挪威语向她问候,她很友好的让我拍了一张照片 这一年里,我始终觉得挪威的孩子比较任性,家长管得也不严我的养父母有两个孩子,常常听到他们对大人“怒吼”法律特殊强调儿童应当拥有和成人同等的权利,假如家长动手打孩子,严峻的可以被剥夺抚养权——或许这也是造成挪威的孩子“不羁”的缘由之一吧德国女孩Sabine说,挪威的父母对他们彻夜不归又屡教不改的孩子一点儿都没辙,要在德国,这样的孩子早就被爸妈关禁闭了 挪威人很重视历史和文化,到处都有博物馆我始终把博物馆当作我了解挪威的窗口之一,只有一次例外这是卑尔根市中心的一家美术馆,听说里面常年展出一批中国文物,于是我慕名前往一楼的大厅的进门处陈设着一些佛像,似乎是唐朝的再朝里走,展厅一隅的墙上赫然挂着“圆明园”三个大字。
几座石墩静静地站在那里,上面摆着中文和挪文的介绍,大致是说圆明园曾经如何气概恢弘,这些文物艺术价值如何高之类的和我一起去的一个比利时女孩很赞许墙上的书法,可她不知道这三个字对中国人意味着什么二楼有一幅巨大的照片,是“把这些珍宝带回挪威”的一位将军在北京的留影我不想回忆历史,却又感到心头被那石墩压着,好沉 宜人的景色 最终不得不提一下挪威的漂亮风光挪威人对大自然的酷爱可以称得上是楷模了,他们傲慢地认为,挪威有一条世界上的法律:每一寸未经耕种的土地,无论是国有的还是私有的,都必需向全部人无偿开放,这使得挪威成为世界上的旅游胜地 这里的美,美在不加任何修饰,美在静谧而广袤 在挪威的西部,有一条沿着海岸而建的“Nordsj?veien(北海之路)”,离我“家”很近我很喜爱这条小路,尤其是夏天的傍晚(这里夏天的太阳到夜里十一点才落山),我常常独自闲逛在这夕阳下的小径上,耳际只有海浪轻轻拍打岸礁的声音爬上路边的岩石,望见不远处的几栋木屋,外墙的红漆披着金色的余晖,射出迷人的光彩——屋子的主人想是已经休息了时而有海鸥从海湾的对岸懒懒地滑翔过来,停在浅滩上脚下的岩石显出斑驳的颜色,那些地衣和苔藓在冰川过后肯定世世代代都欢乐地生活在这里,从不被打搅。
而我的思绪可以在不知不觉中飞越自我,一如天马行空,沉醉于自然之中…… 挪威是一个值得一去的地方,但决不能一辈子生活在那里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5页 共5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