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思考题:1.简述《资本论》的创作背景及其过程 2.《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基本结构体系各是什么?3. 《资本论》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4. 马克思在劳动价值论上的伟大贡献5. 《资本论》中关于商品二因素的理论6. 《资本论》中关于生产商品劳动二重性的理论7. 《资本论》中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商品价值量的理论8. 《资本论》中关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的理论9. 《资本论》中关于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如何论述的 10.为什么说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11. 马克思是如何揭示货比之谜的?12. 《资本论》中关于货比的职能及货比的流通规律13. 马克思是如何分析资本总公式的矛盾的?14. 《资本论》中关于劳动力商品的理论15. 《资本论》中关于剩余价值的生产以及两种基本方法16. 为什么说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17. 试述马克思《资本论》中的经济危机理论18. 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在当代的解释力如何?你是如何评述的?19. 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带来什么启示?论述题20、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整体理解或解读《资本论》”命题的认识简述资本论的创作背景及其过程创作背景:(1)产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力空前发展。
2)1825 年以来,资本主义在发展的同时也会暴露出巨大的社会矛盾,每隔若干年就会爆 发经济危机3)工人阶级日益成熟,工人运动日益高涨法国里昂工人的武装起义;英国的宪章运动; 德国西里西亚工人起义;(4)革命运动呼唤革命理论,《资本论》应运而生适应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需要,为工人 运动找到合法的理论指导过程:从马克思本人来说,1843-1883 年四十年间来对资本论进行创作,个人完成一二三卷以 及第一卷的校对及出版,二三卷校对出版由恩格斯完成,分别在1885 年、1904 年出版,第 四卷委托考斯基完成1)马克思在大学期间(1835-1841 年)学的是法律,后来又致力于研究历史和哲学2)1843-1857:马克思为资本论的创作做了研究准备1849 年定居伦敦)(3)1857-1861:对前 15 年的政治经济学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写下一系列的经济学手稿, 在经济学领域中发生了一场科学革命这一期间的经济学手稿,现被统称为《1857- 1858 年经济学手稿》1858年马克思拟定的写作计划是六个分册:资本、地产、雇佣 劳动、国家、国际贸易、世界市场4)1861.8-1863.7:马克思实际写成了一部包括23 个笔记本的内容丰富、卷帙浩繁的手 稿,即《1861-1863 年经济学手稿》。
5)1863.8-1865底马克思开始正式以《资本论》为标题进行写作6)1867年9 月14日在汉堡出版了《资本论》第1 卷德文第1版《资本论》第1卷是马 克思呕心沥血、牺牲健康、家庭和幸福,历经千辛万苦写成的一部光辉著作7)恩格斯整理出版了二、三卷1885 年出版第二卷,1894 年出版第三卷8)受恩格斯委托,考茨基整理第四卷原稿,于 1904年、1905年和1910年分别出版了《剩 余价值学说史》的第1、第2 和第3 卷1954——1961年苏联重新整理出版了第四卷 手稿,命名为《剩余价值理论》1962——1964 年则作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 第二版第 26 卷(共分 3 册出版)2.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基本结构体系各是什么? 研究对象: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以及由此决定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或交换关系 结构体系:《资本论》的基本结构体系《资本论》的理论部分是一个逻辑严密、理论完整的 科学体系,它由三卷组成: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集中研究剩余价值的生产和 资本本身的生产;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实现过程仍然是以产业资本为代表, 但以流通过程为对象,既考察属于流通的范畴,又从流通角度考察有关生产的范畴; 第三卷“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分配问题。
以资本主义生产总过 程为对象,研究作为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分配过程统一的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资本论》“整本书都是以剩余价值为中心的”其逻辑体系中,资本是资本主义生产方 式中的核心经济范畴,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最基本的经济规律,资本同劳动 的对立关系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赖以运转的轴心3. 资本论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答:历史地位:(1) 它是一部具有跨时代历史意义的科学巨著2) 它的出版是经济学史上的一次革命以辩证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创立马克思 主义政治经济学(3) 它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指南现实意义:(1) 它是认清当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问题实质的理论指导2) 对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社会主义部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3) 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经济理论建设具有重要启示作用4. 马克思在劳动价值论上的伟大贡献答 ( 1)商品具有二重性,即价值和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具有不可比较性价值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是 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构成商品交换的基础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等范畴,是马克思 用来说明商品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概念,深刻地揭示了商品的本质2)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它强调劳动价值论中 “劳动 ”二字的含义及其理论价值它强调和认可了劳动在创 造社会财富方面的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揭示和确认了劳动是人类存在、发展的 动力和条件这是劳动价值论的精华部分3)商品价值量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社会必要劳动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市场经济发挥作用的方式和途径 这种界定 不但说明了商品交换所依据的量的关系的决定、商品交换的性质,而且说明了价值的 实现途径及其所体现的社会关系它极大地扩展了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内涵,把对劳动 价值论的理解和运用推到一个相当高的理论和实践层次4)价值规律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 遵守等量社会必要劳动相交换的原则价格随供求关系变化而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 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而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5. 资本论中关于商品内在矛盾的理论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的内部矛盾主要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 动和抽象劳动、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1)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是统一的,相互依存,缺一不可价值的存在以使用价值的 存在为前提,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载体。
它表现为任何一个使用者都不可能同时拥有使用 价值和价值,占有使用价值就必须让渡价值,占有价值就必须让渡使用价值只有通过交换, 商品的内在矛盾才能得到解决而一旦交换失败,商品价值不能实现,使用价值不能进入消 费,商品的内在矛盾就不能得到解决,商品就不能成其为商品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在时 间上、空间上都是不可分割的具体劳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它是劳动的自然属 性,是一个永恒的范畴商品生产的历史性,决定了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的历史性在不存 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人们的劳动产品不能用来交换,它们的劳动就只表现为具体劳动,而 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将其还原为同一的抽象劳动计算其劳动量3) 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表现在:从对立的角度来说,两者是 有差距的如果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劳动时间的部分价值就得不到实 现统一表现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众多个别劳动时间构成的一个平均值,是一个平均量4) 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这个矛盾产生的基础 是私有制和社会分工其矛盾性表现在:作为私人劳动,一切生产活动都属于生产者个人 的私事,但作为社会劳动,他的产品必须能够满足一定的社会需要,他的私人劳动才能转为 社会劳动。
而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直接表现出来的是它的私人性,并不是它的社会性,他的私 人劳动能否为社会所承认,即能否转化为社会劳动,他自己并不能决定,于是就形成了私人 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只有通过交换才能得到解决商品卖出去了,商品生产者的私 人劳动的社会性质才得以体现,他生产商品的劳动耗费才能得到补偿6. 资本论中关于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如何论述的 答: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表现为价值规律,它对任何商品经济都发挥作用,价值规律的内容 表现为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 进行等价交换价值规律对市场经济中的个别劳动耗费和社会劳动的使用都具有制约作用,单个商品的 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一种商品总量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 总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规律的作用方式表现为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格与供求关系相互影响,最后供 求趋于平衡,价格接近价值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恰恰是价值规 律的表现形式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为调节、刺激、分化作用1) 调节作用: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分 配,这种调节作用是通过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和市场竞争实现的。
2) 刺激作用:推动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 分化作用: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由于商品生产者的生产条件、经营管理和劳动 生产率水平不同,在价值规律作用下会导致优胜劣汰、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7. 为什么说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答:①劳动二重性理论把劳动价值理论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之上劳动二重性理论,论证 了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从而说明了生产各种商品的劳 动的具体形式各不相同,却可以在量上相互比较,从根本上论证了商品价值的本质② 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科学基础马克思在劳动二重性理论的基础上,论 证了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具体劳动在生产出新的使用价值时,转移了生产资 料原有的价值,而抽象劳动却创造出新的价值,正是在这个新价值中,包含着被资本家所无 偿占有的剩余价值,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从而创立了科学的 剩余价值理论③ 劳动二重性理论还为一系列重要理论提供了科学依据马克思从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出发, 在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进而创立了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 理论、平均利润理论、资本主义地租理论,等等,从而建立起科学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8. 马克思是如何揭示货币之谜的? 答:货币和价值一样,都是商品经济的范畴马克思以他的劳动价值理论为基础,深入考察 了货币的起源,揭示了货币的本质,分析了货币的形式、货币职能和货币的流通量,形成了 内在统一的货币理论体系货币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发展的产物,是商品矛盾运动中价值形式发展的必然结果价 值形式是指商品的价值所赖以表现的形式,它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而发展的,价值形式的发 展经历了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最后 发展为货币形式1、简单的价值形式“20 码麻布=1 件上衣” 在这个公式中,前一个商品的价值表现为相对价值,或者说,处于相对价值形式后一个商 品起等价物的作用,或者说,处于等价形式马克思分别对简单价值形式的两极进行了考察,最后进行了综合考察1)相对价值形式:马克思从质和量两个方面对商品进行了分析,以说明商品价值是怎样 表现在价值形式上的2)等价形式:马克思对等价形式的分析,主要用以说明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