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交换理论回顾• 社会交换理论是美国当代社会学理论的主 要流派之一与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不同, 它的重点是研究人际关系中的交换现象 这一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乔治·霍曼斯和 彼得·布劳,此外,艾默森和怀特海等人也 对该理论的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社会交换理论产生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渊源•社会背景 •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美国社会学界的研究工作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积极引进和介绍欧洲的 社会学理论,二是进行大量的社会调查研究,其 中,芝加哥学派对城市问题的研究闻名于世思想渊源• 社会交换理论思想主要来源于古典政治经济 学、人类学和行为心理学三个方面早期社 会学家重视交换研究的只有齐美尔,齐美尔 认为个人加入团体的动机是为了追求个人目 标的实现,个人之间存在着一种互惠的交换 模式• (一)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交换思想 • 社会学和经济学一样都研究通过相互行为而实现 欲望满足的问题 • (二)人类学中的交换思想 • 人类学家对初民社会经济行为的研究表明,没有 商品意识的互惠的交换方式,是初民社会整合的 基础这也为当代交换理论提供了主题与范畴 • (三)行为心理学和交换理论 • 行为主义心理学是研究动物和人类行为的自然科 学,它以刺激—反应作为解释行为的原则。
霍曼斯的行为主义交换理论•一、 霍曼斯交换理论的基本概念• 霍曼斯的交换理论借用了行为心理学的许多概念 他在早期《人类群体》一书中使用的概念,如 活动、情感和相互交往,可以作为描述性的术语 在交换论中出现• 主要概念: • 活动:指群体成员具有的行为表现,其特点是逃 避惩罚,追求报酬 • 报酬:指能满足有机体某种需求的强化物 • 价值:指刺激提供报酬的程度 • 情感:指在群体中,个人之间所具有内部性质, 如好感、反感、赞同、反对等 • 互动: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和影响 • 规范:指群体中公认的行为准则 • 代价:指人在进行活动时失去的报酬或受到的惩 罚•二、 霍曼斯交换理论的基本命题 • 成功命题 • 这个命题主要涉及行为和奖赏的次数关系,即人最可 能从事哪些经常获得报酬的活动 • 刺激命题 • 相同的刺激可能会带来相同或相似的行为 • 价值命题 • 这个命题主要涉及行动与价值之间的关系问题越有 价值的行动,人们越会去做,否则人们会避免从事该 活动• 剥夺与满足命题 • 指某人在近期内获得相同报酬的次数越多,那么 这一报酬的追加部分对他的价值就越小经济 学边际效益递减) • 攻击与赞同命题 • 这个命题涉及两个方面:A.当个人的行动没有得 到期待的报酬或者受到了没有预料到的惩罚时, 就可能产生愤怒的情绪,因此会出现攻击性行为 。
B.当个人的行动得到预期的报酬,甚至会超过 期望值时,或者没有得到预期的惩罚时,他就会 感到高兴,心理上就会赞同这种行为 • 理性命题 • 人类的社会行为不是单纯的刺激—反应,而是一 种理性行为布劳的结构主义交换理论• 一、关于社会交换的基本概念 • 与霍曼斯把一切社会活动都看成是交换行为不同, 布劳把交换理解为特定类型的交往 • 认为社会交换具有下述特征: • A.社会交换指的是这样一种交往类型:参与交往的 双方都期待着他人的回报,一旦他人停止了所期待 的报酬,这一交换关系就会终止 • B.社会交换是一种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的自愿 性活动 • C.影响社会交换的最基本的社会规范是互惠规范和 公平规范•二、基本交换过程 • 布劳在确立了交换概念之后,把注意力集中于分 析基本的交换过程,即社会交换的发生、发展及 其基本形态上• (一)吸引与竞争 • 社会交换始于“社会吸引”当行动者互相发现对 方拥有自己所需的社会资源,而又确信对方愿意 提供这种资源时,他们之间就产生了相互吸引 相互吸引是刺激人们进行交换的前提条件• (二)分化 • 竞争的每一步结果都推动着群体内部结构的分化 :那些拥有相对丰富的社会资源,或者拥有为其 他成员所需的稀有资源的人在群体中获得了较高 的交换地位,他们能满足多数人的需要,因此能 从多数人那里获得回报。
• (三)整合与冲突 • 权力分化最终根源于交换各方所拥有的资源不平 衡,各个交换者经过反复的交往、互动将这种不 平衡以权力等级结构的形式固定下来权力结构 一经确立,就会对进一步的交往产生影响,布劳 将这种影响概括为整合与冲突两种倾向• 三、宏观交换观点 • 虽然布劳认为在微观和宏观领域中,起作用的是同 样一些交换过程,但他承认宏观过程中会出现一些 无法还原于微观过程的突生性质 • (一)共享价值观 • 宏观交换网络不仅包括人际互动,还包括群体和组 织间的交往,不仅包括直接的、面对面的互动,还 包括间接的、时空间隔较大的交往过程 • (二)制度化 • 布劳通过制度化概念阐明了宏观交换关系的结构化 过程他认为,尽管共享价值观为宏观交换关系的 形成提供了可能性,但要真正使这一关系结构化, 即维持一种稳定的宏观交换关系模式,还需要制度 化过程霍曼斯与布劳的社会交换理论的比较•霍曼斯立足于心理学原理,坚信任何人类行为的 背后都有心理基础,对社会行为的所有解释归根结 底都有心理基础但霍曼斯忽略了社会结构的突生 性质,忽视了制度化行为与非制度化行为的区别, 适用于解释非制度化行为(小群体的人际互动), 不能解释制度化行为。
•布劳提出了自称是“结构主义”的观点,试图解释 现实生活中不平等交换的原因、作用影响等问题 • 认为无论是微观领域还是宏观领域,都发生着一 些同样的交换过程所不同的是在宏观领域这些 交换过程变得更为复杂主要表现在:交换主体 由个人扩展到群体和社会组织,交换性质也由间 接扩展到直接,交换从先于和创造社会制度和社 会结构的过程变为受制度和结构制约的过程 • 因此,布劳的结构主义交换理论主要目标是为分 析非制度化的人际互动和制度化的结构关系提供 一般性交换理论框架,填补理论社会学中微观研 究与宏观研究之间的鸿沟• 研究 主题的差异 • 霍曼斯的交换理论不是从人的社会关系、从社会 的动态过程去揭示人的需要和人的动机的存在和 变化,未能认识到社会结构的整体性效应因此 ,只适用于直接人际互动关系的小群体,只能解 释非制度化的社会行为 • 布劳批判霍曼斯的出发点是心理还原主义,重新 为自己确立了新的研究主题,即分析社会交往、 维持它们的过程和它们具有的形式,并进一步探 究它们所引起的复杂的社会力量和结构• 研究 主题的差异 • 霍曼斯的交换理论不是从人的社会关系、从社会 的动态过程去揭示人的需要和人的动机的存在和 变化,未能认识到社会结构的整体性效应。
因此 ,只适用于直接人际互动关系的小群体,只能解 释非制度化的社会行为 • 布劳批判霍曼斯的出发点是心理还原主义,重新 为自己确立了新的研究主题,即分析社会交往、 维持它们的过程和它们具有的形式,并进一步探 究它们所引起的复杂的社会力量和结构• 对社会交换界定的分歧 • 霍曼斯将社会交换看作是无限的活动;布劳则认 为并非所有的人类行为都受到交换考虑的指导, 社会交换是极其有限的活动 • 在界定社会交换的概念时,霍曼斯同布劳都强调 追求报酬这一动机,但布劳更胜一筹的是他强调 并非所有的社会交往都是以对称的、平等的交换 为基础的,人际关系可以是交互的,也可以是单 方面的,一旦人们的社会地位分出高低,就要用 权力关系而不是交换关系来维持• 方法论和实践原则上的区别 • 霍曼斯倾向于个人主义方法论和心理还原论,以 个人心理的解释推导所有群体行为,这一原则把 社会现实看作个人行动的结果,把社会结构看作 是由个人行动创造维持的他认为人与人面对面 的交往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形式,断言一切复杂的 社会现象都可从人类心理中获得解释 • 布劳更多地倾向于集体主义方法论与整体结构论 ,认为社会复杂的结构不能还原为个人的心理现 象。
他坚持,微观结构是由进行互动的个人组成 ,宏观的复杂结构由相互联系的群体构成,需要 正式的程序与强制性的手段来维持秩序,不对等 交换产生了社会的权力差异与分层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