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运城市蒲剧团的发展现状及对策摘要: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多元化的艺术形式博人眼球,人们在娱乐方式上有了更多的选择性,戏曲这一传统文化逐渐被人们所忽视剧团作为重要的演出载体,同样也面临着市场日益缩小,观众老龄化,生存环境恶劣等情况运城市蒲剧团成立于1970年,是在运城分专以后,从晋南地区分出一半组建而来的运城市蒲剧团是蒲剧界历史最为悠久,影响最大的的一个艺术团体,自成立以来,就一直活跃在戏曲舞台上,涌现了武俊英,王艺华,吉有芳等多位杰出的蒲剧演员本文主要把运城市蒲剧团作为个案来研究,对剧团进行实地考察,并对剧团内的成员进行采访,分析运城市蒲剧团在当代社会不断发展的原因,探究其未来出路关键词:蒲剧;调查分析;对策;9 致谢本文是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从选题和研究方案,提炼到最终成稿老师提出了许多重娶的意见,给予了有力的指导和帮助他深厚的学术造诣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宽厚待人的品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受益匪议在此一并感谢在我四年专业学习期间和论文写作过程中给予指导和帮助的各位老师和同学感谢我的家人给予的支持,使我有比较充裕的时间安心完成学业和论文写作目 录摘要 I致谢 II一、蒲剧的概述 11.1 蒲剧的起源 11.2 蒲剧的艺术特色 11.3 蒲剧在运城的生存环境 1二、运城市蒲剧团调查分析 22.1 运城市蒲剧团的发展历程 22.2 蒲剧团的人员构成及演出情况 22.3 蒲剧团的领军人物——吉有芳 32.4 蒲剧团的演出剧目及剧作家 42.5 剧团对人才的培养与储备 5三、运城市蒲剧团对策分析 63.1 个人方面 63.2 国家方面 63.3 政府方面 8结语 8参考文献 9一、蒲剧的概述1.1 蒲剧的起源蒲剧又称“蒲州梆子”,是我国最古老的戏曲艺术之一,因兴于山西晋南古蒲州(今山西运城永济)一代而得名。
俗称乱弹,统称蒲剧蒲剧约形成于明代嘉靖年间,它与晋剧,北路梆子和上党梆子统称为山西四大梆子,然而蒲剧是“山西四大梆子”中最古老的一种流行于山西南部各县和陕西,甘肃,青海,宁夏等部分地区根据出土的戏曲文物和资料记载,蒲剧最初是由山西,陕西的民歌和说唱兴起,后来演变成了民间小戏,又吸取了其他古老戏剧种的艺术成就到明代中期,蒲剧已经成为了独立的戏剧剧种,并获得了一定的影响到了清朝,形成了五大声腔系统以及一些大型的地方戏清末和民国初年,蒲剧又到了一个重要的繁荣期,由它派生出三个梆子戏:北路梆子,中路梆子与京梆子(河北梆子)1.2 蒲剧的艺术特色蒲剧艺术在表演上善于运用特技和激情的大动作表演刻画人物,例如梢子(甩发)须生用鬓口(胡子)鞭子这种特技可以更深刻的表现人物的兴趣和性格,张庆奎演出的《观阵》《跑城》等作品中体现的比较明显蒲剧的唱腔包括梆子腔,花腔曲子三种成分梆子腔为基本的唱腔,是以上下两句为基本结构的板腔体,板式唱腔又可分为八种板式,有慢板,二性,紧二性,撩板,小流水,间板,滚白,在演唱时可交错使用,但又有一定的规律,因为它们要根据文场戏和武场戏的不同而进行不同的伴奏蒲剧的乐队分文场和武场,文武场乐器音量大,音质硬。
武场乐器有鼓板,枣梆,文场乐器有板胡,大三弦,自解放以来又加入了小提琴,大提琴,中提琴等西洋乐器1.3 蒲剧在运城的生存环境运城位于山西省的西南部,又称河东,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源地之一众多戏曲界的领军人物如国家一级演员王艺华,武俊英,吉有芳等戏曲名家都是我们运城人,也是我们运城的骄傲蒲剧运用运城方言来演绎,观众听起来也极为亲切,深受戏迷们的喜爱,这次的实地考察了解到剧团每年下乡演出将近三百多场,多集中在运城市周边及各县,场场座无空席,有些戏迷骑车专门从隔壁村赶来听戏,戏迷们听得津津有味有次跟随剧团来到临沂县的某个村庄演出,这次的演出是村民们自发捐款邀请剧团来村为期三天的演出,一天中午晚上两场戏,一场戏大约两个小时左右一饱戏迷们眼福,场场掌声不断但是观看演出的群体均是老年人,一眼望去没有一个年轻观众,深表遗憾流传至今的戏曲文化得不到传承二、运城市蒲剧团调查分析2.1运城市蒲剧团的发展历程运城作为梆子戏发展壮大的地方,受其影响,一直以来都具有非常浓厚的戏曲文化氛围在这种环境下建立起来的蒲剧团,更是依托运城文化积淀和人文环境获得了极大的发展,成为了整个蒲剧界最有影响力的几大剧团之一运城蒲剧团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界50年代,那时候刚解放,全国各地欣欣向荣,人们生活安居乐业,听戏曲成了当时人们最喜爱的业余活动之一,这使得蒲剧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为了促进蒲剧的进一步发展,当时运城政府做出决定,将界县、人民解放剧团以及运城剧团合并,建立一个规模更加宏大、演出内容更加多样的现代化蒲剧团,即运城专属蒲剧团运城专属剧团的第一任团长为著名戏曲家阎逢春,该团的建立给当地人们带来了非常多的乐趣,使人们业余生活更加的丰富了后来随着运城地区行政规划的不断变更,运城专属剧团也有了不断的合并和拆分的演变直到2000年,运城地区撤地建市,专属蒲剧团才正式完全确立下来,并且去掉“专属”二字,改为“运城蒲剧团”,也就是现在在蒲剧界有重大影响力的社团总之,运城蒲剧团发展历程饱经风雨,一波三折,经历了多次的合并于拆分,不过庆幸的是最终赢得成功,曾为了蒲剧界的重要剧团之一2.2 蒲剧团的剧团组成、人员构成以及演出情况运城市蒲剧团众多,主要有盐湖区,永济市,河津市,万荣县,稷山县,新绛县,闻喜县,夏县,芮城县,平陆县,这些大不是民营,后来涌现出众多的民营团,主要有河津市小梅花蒲剧团,运城河东蒲剧团,运城空港蒲剧团,盐湖区青年蒲剧团,绛县蒲剧团一个团队的成功离不开辛勤付出的工作人员,据了解运城市蒲剧团分为在编人员和合同聘用的演员,共有60人左右,剧团由蒲剧演员,乐队,后勤工作人员构成(如下图所示),剧团以培养新人为宗旨,乐队演员皆为二十出头的年轻人,伴奏乐器以中西乐器相结合,其中二胡,板胡都各是三个演员,五个打击乐演员,四个小提琴演员,琵琶、中阮、三弦、笛子、长笛、单簧管、大提琴、贝司各一个演员。
后勤工作人员主要负责服装,音响,灯光,更换舞台大幕剧团一年大概演出有300多场,都在市周边及各县,有时会在演出地点待两到三天不等剧团的合同制演员一年跟剧团签约一次,合同制的演员收入较低,工作不稳定,剧团会根据他们来剧团时间的长短和角色的重要性来适当的发放演出补助演出补助在八十到一百不等在演出之前舞台总监都会检查演员的服装道具是否整理好,以免在换衣服拿道具时不出任何的差错,同时也要考虑到换衣有序不要拿错乱放等现象出现每次演出的伙食剧团有专门的生活队长,负责演出人员的伙食住宿问题,那次采访时,团里的工作人员朴实热情,没有一点的架子,让我感到实为亲切,被邀请感受了一下团里的伙食,做饭师傅的厨艺着实不错,我一口气吃了两碗团里的台柱子王艺华,贾菊兰,吉有芳等团里的梅花奖得主也会跟团一起下乡演出,一饱老戏迷们的眼福 表1非民营团民营团盐湖区,永济市,河津市,万荣县,稷山县,新绛县,闻喜县,夏县,芮城县,平陆县河津市小梅花蒲剧团,运城河东蒲剧团,运城空港蒲剧团,盐湖区青年蒲剧团,绛县蒲剧团 表2蒲剧团人员构成蒲剧演员乐队后勤人员2.3 蒲剧团的领军人物——吉有芳生于1965年的吉有芳老师是运城稷山人,代表作品有《柜中缘》中的许翠莲,《西厢记》里的红娘等塑造了很多经典形象,十六岁便唱红了三晋大地,在2004年更是凭借其杰出艺术成就揽得戏曲界最高成就“梅花奖”。
吉老师艺术成就突出,首开在表演台上演绎“泥墙”的先河,这丰富了后来的戏剧表演,使得技艺形式更加的多样化后在本次论文的撰写过程中,有幸近距离的接触吉老师,并对其进行了简要的了解原本还有点紧张,可见到老师本人时就彻底打消了这个念头,吉老师为人和蔼可亲,采访吉老师时由于连续多场的演出已经疲惫不堪,但还是在认真回答我的每一个问题,可谓是对待工作相当敬业,值得我们每一位年轻人学习采访时老师讲有次赴哈尔滨演出,好多戏迷前都来观看演出,吉老师在台上的精彩演出赢得掌声的同时,有些我们的山西老乡看到表演后热泪盈眶并对着吉老师说“我爱你”以表达见到家乡人的亲切及思乡之情吉老师现在所有的成就离不开他一直的勤奋刻苦,谦虚好学,为了把每个角色演得更加逼真成熟,经常摔的鼻青脸肿,有时练功受伤也没有停止休息练功,让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吉老师的《西厢记》里的红娘,不仅代表了我们运城的经典故事,它也同时改变了我们中国传统的婚姻观念,形成了自由恋爱观,在舞台上表演节奏鲜明且细腻,身段与音乐,一举一动,都令我们十分陶醉,时时刻刻扣动着我们的心弦,都说吉老师把红娘演活了,用运城本土话演绎,放得开,收的住,诙谐幽默,真是让人流连忘返。
2.4蒲剧团的演出剧目及剧作家剧目是戏剧的精髓,是剧团演出内容的重要表现形式通常,剧团都非常重视起剧目的丰富和扩充调查了解到,运城蒲剧团剧目更多地是偏向于过去耳熟能详的故事,如三请樊梨花、济公前传等,而对于能够体现现代化气息的内容则非常的少另外,蒲剧演出往往以本戏以及折子戏为主本戏是成本演出的剧目,剧团经常演得有《枣儿谣》《对花枪》《西厢记》《周仁献嫂》《风流才子》等剧目,一个本戏大概两个多小时左右,演折子戏的话三四个剧目演一场,并且要根据时间长短来决定最近几年,运城剧团上映的一部非常火的蒲剧是《枣儿谣》,这部曲目与2015年完成编制,是一部近现代的剧本其介绍的是发生在运城当地一个真实案例:在清朝末期,在运城下面的一个村落,有一位叫做吴宗伯的农民,在其还小的时候由于父母过世以及家里贫穷导致其弟被人贩子拐卖,对于吴宗伯来说真的是雪上加霜,犹如晴天霹雳,由于受别人的挑唆他又将自己的妻子误解,,之后将自己的妻子休掉开始了寻弟之旅,这一找就是十八年,踏遍了十九个省,受尽了千辛万苦,最终找到两个弟弟的故事这部戏剧全面地阐释了中华民族所推崇的忠、孝美德,成为现代都市人需要学习的地方,紧紧锁住观众的心弦。
一个剧本的成功离不开一个好的编剧,剧团里有些已退休的编剧也会时不时的来团里给大家排戏,如韩树荆,杨唤育等他们在退休后仍在剧团继续工作他们改编的剧目有《西厢记》(1990年)、《苏三起解》(1986年)、《阴阳河》、还有改编的折子戏《周人哭坟》等很多经典剧目都是剧团里优秀的编剧老师所改编韩树荆,是一位生于山西本地的著名戏曲大家受到家人的影响,其在14的时候就加入了运城专属蒲剧团当演员,开始在剧团里只是担当跑腿的角色,但是期间培养了其对蒲剧的深厚喜爱之情,埋下了一生为蒲剧服务的种子其在中学毕业后,就开始进入蒲剧社团担任编导,进行蒲剧创作从1984年开始,他开始任运城蒲剧团副团长和导演,直至工作到退休韩树荆将其一生都奉献给了蒲剧创作,改编了非常多的经典之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西厢记》,曾获“飞天奖”“展播奖”以及山西省“五个一工程奖”杨唤育,也是山西本地人,其从1961开始从事蒲剧创作,并在1986年进入运城蒲剧团担任专职编导杨医生热爱蒲剧,即使退休后也不断学习蒲剧的相关知识,继续为剧团创作改编多部出色的蒲剧作品,典型的是他和韩树荆老师合作改编的《阴阳河》和《西厢记》等,成为了运城蒲剧团的主打剧目,受到了热爱蒲剧的观众的深深喜爱。
表2作家剧目吴宗伯《枣儿谣》杨唤育《西厢记》《苏三起解》《阴阳河》《周人哭泣》韩树荆《阴阳河》《西厢记》2.5 剧团对人才的培养与储备一个剧团想要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一定要不断地挖掘培养优秀的戏曲人才,很多年轻人学习蒲剧都是因为个人的兴趣爱好或者受到家庭的熏陶,尤其在我们戏曲文化浓厚的山西来说,就是戏迷们的聚集地,基本上大街小巷,上村下村,都对蒲剧有所了解,男女老少对其非常的喜爱另外,山西的戏曲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