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_________________学号 :______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______学校 :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密封线 六年级语文期末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阅卷人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全卷采用机器阅卷,请考生注意书写规范;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A卷(第I卷)〔满分:100分 时间:120分钟〕一、书写1、看拼音写词语;gòu chéng diāo bǎo sǎo shè chōnɡ fēnɡ jiāo zhī gāng zhù zhàn háo dèng zhe 二、选择题2、1 下列加点字读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徘徊(huán) 藤蔓(wàn) 严竣 身临其镜B.汤匙(chí) 笨拙(zhuō) 通宵 暴露无遗C.惩罚(chéng) 冠冕(guàn) 狼籍 司空见惯D.铁锹(qiāo) 风靡(mí) 恻隐 精兵减政3、1 下面词语中加点字词的注音、字形或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搅和(jiǎo huo)B.搜集C.书藉D.畅快(舒畅快乐)4、1 下列词组中搭配不当的一组词是( )A.温暖的话语 温暖的手掌 温暖的眼神B.沉重的打击 沉重的心情 沉重的负担C.沉痛的心情 沉痛的教训 沉痛的脚步D.苍茫的夜色 苍茫的大地 苍茫的天空5、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独有偶,也有一位天文学家通过测量宇宙的微波背景辐射在宇宙空间中的起伏变化,获得结论!B.他是计算机专家,我们初学者应该不耻下问,多多请教他;C.看到表演艺术家的小品,连一向严肃的父亲也忍俊不禁;D.如今的中国政通人和,各民族人民携手并肩奔小康;三、非选择题6、按要求写句子;1.虽然他们都不免带有民族和历史的局限,但他们不计生死坚持信念的浩然正气,是我永远崇敬的;(用加点词语造句) 2.史德威得不到史可法的尸骸,就安葬了史可法的衣冠;(改为“把”字句) 3.一想到这里,我就感慨万分;(改为陈述句) 7、综合修改;老师让我们以“童年趣事”为话题,写一片文章;怎么写呢:老师对我们说:“因为要写‘童年’,我们常用的写作方法是回忆;”听了老师的话;我敢紧拿起笔打草稿;不到刚好一节课,草稿就写好了;老师看后,夸耀我的草稿写得好!_________________8、用恰当的关联词语填空;①________他今天有病了,________仍坚持来上学;②人们________要把搭石排好,________要踏实;③我________喜欢帮助别人,________我觉得给予是快乐的;④________父母有不对的地方,你________不能跟他们顶嘴;⑤卡罗纳心想:________母亲在的话,________一定会来接自己;四、日积月累9、1 理解课文内容填空;“咏物诗”往往立意深远,表情达意含蓄;李贺的《马诗》中,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饱含无限期昐,是作者渴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悲叹;于谦在《石灰吟》中,以石灰作比,通过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自己为人清白、正直的高尚情操;《竹石》一诗中,诗人郑燮用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竹子的品格;课外我还读过这些咏物诗:《_______》《___________》五、阅读与理解10、课内阅读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以:认为B.问其故 故:原因C.及其日中如探汤 汤:汤水D.孔子不能决也 决:判断2.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孰为汝多知乎?”意思是“谁说你很聪明呢?”B.“日初出沧沧凉凉”意思是“太阳刚出来时很苍茫凄凉”;C.“而日中时近也”意思是“到了正午时离人近”D.“见两小儿辩斗”意思是“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辩”;3.“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朗读这句话的语气应该是( )A.反问,带有嘲笑,表现出小孩子的机智可爱;B.疑问,幸灾乐祸,冷嘲热讽;4.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本文告诉我们,即使是非常熟悉的事物和现象,也可能包含着我们不了解或不确定的知识,需要多观察,多思考;B.从两小儿辩论的角度我明白了;只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即使是小孩子也能有独特的发现和独到的思考;C.从“孔子不能决也”的角度我明白了:学识渊博,德高望重的孔子能在两个小孩面前坦率承认自己“不能决”,而不是故作高深或恼羞成怒,也很令人敬佩;D.本文主要通过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展开故事情节;11、1 阅读理解;理想的风筝①春天又到了;②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快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连翘(qiáo)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吹奏着生命之歌;蓝天上,一只只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动无数的人仰望天穹(qióng);让自己的心也飞上云端;【A】③每逢这时候,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我的刘老师,想起他放上天空的风筝;④刘老师教我们历史课;他个子不高,微微发胖的脸上有一双时常眯起来的慈祥的眼睛,一头花白的短发更衬出他的忠厚;他有一条强壮的右腿,而左腿,膝盖以下被全部截去了;靠一根圆木拐杖支撑着;这条腿是什么时候、为什么截去的,我们不知道;只是有一次,他在讲课的时候讲到女蜗造人的传说,笑着对我们说:“……女娲用手捏泥人捏得累了,使用树杖沾起泥巴向地上甩;甩到地上的泥巴变成了人,只是有的人由于女娲甩的力量太大,被甩丢了腿和胳膊;我就是那时候被她甩掉了一条腿的;”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的心里都泛起一般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B】⑤他只靠着键壮的右腿和一根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为我们讲课;他的课讲得极好;讲到历代的民族英雄,他慷慨激昂,常常使我们激动地落泪;而讲到祖国近代史上受屈辱的岁月,他自己又常常哽咽,使我们沉重地低下头去;后来,我考入了历史系,和刘老师的影响有极大的关系;⑥然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景;⑦北方的冬季漫长而枯燥;当春风吹绿了大地的时候,一种舒展的快意便浮上人们的心头;在晴朗而没有大风的日子,刘老师课余便在校园的操场上,放起他亲手制作的风筝;⑧他的风筝各式各样:有简单的“豆属块儿”,有长达丈余的蜈蚣,最精妙的尾黑色的燕子风筝;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但他却决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欢乐;他总是自己手持线拐,让他的孩子或学生远远地举着风筝;他喊声:“起!”便不断拉动手中的线,那纸糊的燕子便抖起翅膀,翩翩起舞,扶摇直上;他仰望白云,看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仿佛他的心也一齐跃上了蓝天;这时候,他最幸福,笑声朗朗,指着天上的风筝,同看风筝的同学们说笑;有一次,他故意撒手,让天上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向前飞跑;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拐,还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他终于气喘吁呼地抓住线拐,脸上飘起得意和满足的稚气;⑨已经近三十年没见到刘老师了;然而他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他用那双写了无数个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那些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祖图的蓝天上翱翔;⑩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C】(作者苏叔阳,本文有删减)1.作者写了刘老师的三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梳理出来(每空不超过8个字);(1)笑谈腿疾:(2)__________;(3)_________;其中第_____件事(请填序号)写得最详细;2.从刘老师的语言、动作、神态,可以体会他的精神品质;如我们从第④自然段刘老师笑谈腿疾的话语中,读出刘老师______,从第⑤自然段“慷规激昂”“常常哽咽”等描写神态的词语中,读出他______;从第⑧自然段“故意撒手”“笑着,叫着,拉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拐”这一连串的动作,还可以读出他_________________;3.对第⑨自然段中“那些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祖国的蓝天上翱翔”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我”对刘老师亲手做的各式各样的风筝特别喜爱,一直到现在都不能忘怀;B.刘老师通过“风筝”表达了对理想的强烈追求,成为陪伴“我”一生的精神力量;C.刘老师永远在“我”的记忆中行走,那些空中翱翔的风筝总在“我”的脑海中浮现;D.在刘老师的影响下,“我”也拥有了放风筝的习惯和爱好,并一直坚持到现在;4.“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作者将对刘老师的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事、景物之中,还把心里想说的话直接抒发出来;请细读三处画线的句段,联系全文想一想,作者分别用了怎样的方式表达情感?又表达了怎样具体的情感?结合关键词句,写下你的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语言综合运用12、填空题;我最喜欢读《___》(填世界名著书名,本试卷已出现的不能再列),因为 ___;13、习作;“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生活中我们都有过这样的感叹;请你以此为题,向大家介绍你的这段经历;提示:(1)文中不出现真实的学校和人名;(2)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