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课堂实录与评析素材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水》生齐读课题)同学们课前都预习过课文了,老师来考考大家师出示三幅图画)仔细看图,想想三幅画面对应的是课文中哪些内容?能不能给这些画面分别起个名字? 生:第一幅图片是文中第1自然段,讲村民挑水的画面,我想到的名字是“挑水” 师:村里人挑一担担水的画面,印在同学们的脑海里,也给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板书:挑水 一担水) 生:第二幅图片是孩子们在雨中洗澡的情景,我给它命名为“洗澡” 师:哦,洗澡正是因为下了一场难得的雨板书:洗澡 一场雨) 生:最后一幅图是我们四兄弟一起洗澡的画面 师:因为只有一勺水,与其说“洗澡”,不如说“冲凉”更准确板书:冲凉 一勺水) 师:“勺”是个生字,你知道“勺”字中间为什么是一点吗? 生:我猜是因为一勺中的水很少,所以是一点 师:咱们来看它的甲骨文它像舀东西的用具,上面是柄,这部分是空心的半球形,“一”就是勺中之物啦!一起再来想想这三个画面、读读这六个词生齐读) 挑水 一担水 洗澡 一场雨 冲凉 一勺水 师:同学们给这三幅画面起的名字和老师起的名字,如果只能选择其一,你会选择哪一个? 生:我喜欢同学们起的,因为这三个名字清楚地交待了文中的三个场景。
生:我不同意,我觉得老师起的名字更好,因为三个“一”可以表达出水之少,也与文中“我出生在一个缺水的地方……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相照应 生:我也同意他的意见,这样的名字更有深刻的含义,能够表现作者的想法 师:同学们,看来给画面起小标题很有学问你们在思考的过程中,既关注到文字表达的内容,更体会到文字表达的情感让我们一起来读读 生:(齐读)一担水 一场雨 一勺水 图与文相对照,学生在这样生动的图片面前,能很快地梳理文章的内容,并将目光聚焦到三幅画面中教者的巧妙之处是紧扣取“名”之道,让学生在比较、推敲中感受到取“名”之学问、“名”之内涵、“名”之文化我们可喜地看到,学生在预习的根底之上,有了老师基于学情起点的教学设计,课堂的生成更加精彩,有了基点才能将高点做有效地提升 二、 聚焦画面,揣摩“读”之文化 师:让我们循着作者的写作思路,开展交流谁先来谈谈第一幅画面? 生:我从这段文字中的“一个村子”“一个小时”“一担”这些词语中,感受到那个村子非常缺水,水在那个村子显得非常珍贵 生:我还想补充在这个村子里,想挑上一担水回家是非常不容易的,得到“十公里之外”,还得等上“一个小时”才能挑回“一担水”。
这“一担水”也只解决一家人一天的吃水问题 师:同学们的描述都与这句话密切相关,你们更关注到了这段文字中的数字谁能通过朗读,把你的感受表达出来生动情朗读) 师:同学们,抓住数字看背后,你会发现数字也会说话,数字也会传情当地还有这样一首民谣呢! 师:(出示:半夜起来去爬山,爬过一山又一山鸡叫天亮找到水,回家太阳快落山你感受到什么? 生:老师,我从这担水里感受到了村子里的人生活的艰辛 师:(板书:艰辛)让我们把这种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生齐读) 师:听得出,这充满艰辛的一担水已经深深地印在大家的脑海里 这个片段的教学,侧重点落实在了抓住关键词――数字的感悟上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品读语言文字的能力,老师要做的就是在学生交流的根底上加以点拨、启迪同时,民谣的引入加深了学生对取水之不易、取水之艰辛的体会,“苦”之味在一串串数字中回荡这样的拓展,基于学生认知水平,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师:那么,从一场雨的画面中,我们又能体会到什么呢? 生:我从雨中孩子们“奔跑跳跃”“大呼小叫”,看出这场雨给孩子们带来了无限的快乐 生:孩子们全身脱得光溜溜的,还用嘴巴去接水,可见孩子们对水的渴望,也能看出那个地方缺水的严重。
师:如果此时此刻,你就在现场,你是其中的一员,你会怎样呢? 师:(指一男生)你就是那个在雨中奔跑的小孩子吗?你在大叫什么? 生:我在叫:“太爽啦!雨再下得大些吧!” 师:(指另一男生)你的衣服呢?怎么光着身子呢? 生:脱啦!难得有这么一场雨,我都好多天没洗澡了,还不得脱了衣服好好享受一把呀! 师:(再指一男生)天啦!你把头仰起来干什么? 生:我在张大嘴巴吃雨呀! 师:哇!吃到雨了吗?什么味道? 生:吃到了,好甜好甜……(生满脸的陶醉样) 师:看得出这雨已经甜到你的心里去了!男孩子们在雨中真是忘乎所以了,女孩子们也没了往日的矜持,姑娘你在雨中做什么? 生:我在玩雨水呢! 师:你呢? 生:我在雨中快乐地舞蹈 师:(引读)哦,你们在雨中――尽情地享受――还―― 师:瞧,你奔、他跑、你跳、他跃、时而大呼、时而小叫……你们在雨中真是开心、尽兴,好不痛快呀!(板书:痛快)不光是你们,老师在这场久违的雨中也忘情了!咱们一起把这种痛快酣畅的感受带到朗读中,好吗?(生动情齐读) 师:此时,痛快的只有孩子吗?(出示“然后大人们也参加到了洗澡的行列里来……女人们则穿着长衣长裤。
大人们又会在雨中做什么呢?让我们想象一下他们在雨中的情形,把你想象到的画面写下来生小练笔) 师:谁来读读你笔下的场面实物投影) 生1:大人们也参加到洗澡的行列中来了,男人们在雨中痛快地洗着澡,还拿盆接水往别人身上浇女人们在雨中跳起了华尔兹,好不快活!他们尽情享受着雨水带来的清凉与惬意 生2:你写得很好!你分别写出了男人们和女人们在雨中不同的表现,但我觉得有一处描写不恰当 生1:你能具体说说吗? 生2:“女人们在雨中跳起了华尔兹”,这些女人可都是村里的妇女,她们会跳华尔兹吗?我觉得扭秧歌还差不多同学们都笑了) 师:对,描写人物时就应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的特点,这一点她没注意,你却看到了,真是独具慧眼 生1:嗯,谢谢你的建议,回去后我就修改掉 生3:我还有一个建议,你的这段话中还可以参加人物的语言,比方:然后大人们也参加到了洗澡的行列里来,也在雨中奔跑跳跃,大声地喊着:“终于下雨了!我们有水啦!” 生4:我认为可以加上点的描写――“看,一个年轻的小伙子赤膊上阵,开心地笑着,跳着,叫着,还拍打着水花,任水肆意地亲吻他的皮肤 生1:谢谢你们的意见,这样,我的这段话就更加生动具体了。
师:同学们给了你这么多帮助,你的收获一定不小吧?(生1使劲地点点头) 师:刚刚我们经历了倾听、思考、评价、再思考的过程,把大人们在雨中的情景展现得淋漓尽致老师真欣赏同学们这样的对话呀!可是,作者为什么就省去了对大人们的描写呢?(一生激动地高举小手)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我觉得这段文字,突出这个村里孩子们在雨中洗澡的快乐,才更能表达这个村子里是多么的缺水,这里的人们缺水的生活是多么的苦 生:作者这样描写,就是为了更多地表达孩子们的快乐,而且写作讲究详略得当,不能面面俱到 师:同学们真是马朝虎的知音呀!作者描写得有详有略,目的是突出孩子们的欢乐我们发现根据人物不同的年龄特征、性格特点,描写的语言也会不同,让我们分角色来读读这段文字 这是学生的课堂,学生在一场雨中,经历了村里孩子的角色扮演和想象情景两个过程,他们在读、听、思、评的过程中开展交流,使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已不局限于文本在这种开放、互动的生生学习过程中,学生收获了怎样写、怎样说、怎样读的技巧,更是一种与人沟通文化的渗透这样的过程是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提升的有效路径 师:雨天总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结合板书)一场雨的酣畅淋漓让人痛快,更令人期待的是母亲打开水窖那一刻!那一勺水啊,太具有诱惑力了。
哪位同学来发表自己的见解? 生:我特别喜欢这三个“滑”字,把我们当时的舒服与凉爽的感觉表达了出来,也看得出我们对水是多么的饥渴,更显示出水在我们那个村子是多么的珍贵 师:一勺水从头顶浇下一直到脚板,速度是很快的作者在这里用慢镜头,让我们看到一勺水缓慢滑行的过程你能通过朗读让我们有这样的感受吗?(生朗读第一句) 生:老师我觉得有矛盾的地方,“一勺水”怎么可能像一条小溪流呢?而且就这一勺水能刚刚好抚摸过我们四兄弟的每一寸肌肤吗? 师:问得好!同学们,你们觉得呢? 生:我觉得这只是作者的一种感受,正是这种独特的感受,让我们体会到水对于村里人来说是多么的珍贵,也看出我们四兄弟是多么地渴望这一勺水 师:是呀,有些感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它需要通过朗读才能把这种独特的感受表达出来,这是读书的文化现在,咱们就是四兄弟中的一个,你们现在干渴难忍,多么期待母亲打开水窖呀,多么渴望那一勺水呀,伴着清凉的气息这一勺弥足珍贵的水来了一段一段出示文字,指导朗读)它从头顶――(指名读)你们感觉到有水滑过你的脸了吗?水缓缓地、凉凉的,感觉到了吗?顺着脖子――(指名读)缓缓地滑过你的背,有什么感受?然后又――(指名读)摸摸你的膝盖在哪?这一勺水滑过了身体的每一个部位,这还有个省略号呢?我们继续往下想象:它又滑过了――(小腿、脚面、脚跟) 师:谁来完整地把这句话读好?(一生深情朗读) 师:这真是一种“享受”。
板书:享受) 师:老师还想给你们配上音乐,请大家推荐一位朗读水平最高的同学来读这段文字 (推荐的学生)配乐读:“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地上几乎没有一滴被浪费掉的水 师:听你读,真是享受至极呀! 慢镜头的朗读,教师轻柔舒缓的.话语,将水慢慢地滑过每一个学生身体的每一个部位、每一寸肌肤教师关注到学生理解水平与文本之间的差距,这样品读语言的设计,能让学生在一遍又一遍地朗读中将文字充分内化为一种感受,学生的身心在这种形式的朗读中,都带入到了当时的情境中,这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学习,更是“读”的文化的渗透 三、 指导书写,感受“字”之文化 师:在刚刚的学习中,我们将目光聚焦到三幅画面中,从“一担水”中看到了艰辛,从“一场雨”中品出了痛快,这珍贵的“一勺水”也让我们好好的享受了一回这样的生活有苦也有乐呀!现在让我们把目光转移到文中的三个生字中 师:大家观察一下,你会发现这三个字的笔画悬殊储”与“膝”的笔画多,“勺”的笔画少)如何在同一行中写好这三个字?就要做到疏密有致大家看老师写,“储”字左中右,竖画站站直,言小让一撇;“勺”字半包围,撇画如柳枝,一点把字正;“膝”字肉月瘦,左低右高点,上下收中间放。
师:请同学们在卡片的反面写好这三个字 师:(展示学生书写)谁来评价? 生:他的字写得很漂亮,而且每个字的大小差不多,看上去很工整 师: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师:(总结,手指板书)同学们,一字一文化,“储”在于避与让,“勺”在乎斜与正,“膝”则是收与放汉字的美,在疏与密的映照之间,这便是汉字的书写哲学而生活之美,就在这苦和乐的交替之间,这便是一种生活的哲学 师:老师给同学们布置一个课后思考题――“题目的文化”:课文题目《水》与作者原题目《饿水》这两个题目,你更喜欢哪个?依据课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