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国开电大作业范文-基于目标导向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体系研究

追***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4KB
约5页
文档ID:267617094
国开电大作业范文-基于目标导向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体系研究_第1页
1/5

  1、引言  如何建构一套科学系统的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是一个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时所要考虑的一个核心问题,这是因为评价指标选取的优劣影响了评价结果的可靠性[1],而评价模型选取的好坏则直接影响到了企业整体内部控制的有效性[2-3]对于上市公司而言,这种影响尤为突出因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是一个复杂、广泛的问题,如何在企业内部控制时综合、全面、科学的进行指标选取及有效的评价建模,从而达到客观反映问题的要求和目的,是当前上市公司所普遍关注的问题  就目前而言,国内外关于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指标的构建思路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基于内部控制五要素构建指标体系[4],一种是基于内部控制目标来构建[5]主要区别在于评价主体和指标选取的不同但无论是投资者、债权人等外部利益相关者,还是企业内部管理者,往往都会更关注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或实现水平的高低因此,我们认为内部控制有效性可以被视为是对企业目标实现的保证程度[6],所以本文站在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角度,选择建立以目标为导向的内部控制有效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模型首先,本文以企业内部控制目标为导向进行评价体系指标的选取,并对选取的指标进行数值预处理;其次,建立基于层次分析法(AHP)及主成分分析法(PCA)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综合评价模型;最后,通过对深市A股主板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来证明文章所建立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综合评价体系的有效性。

  2.评价体系指标的选取  2.1以目标为导向的内部控制评价指标建构  在引言部分,我们提出建立以内部控制目标为导向的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然而,就内部控制的目标范畴而言,不同的国家、学者有不同的看法COSO发布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1992)中,指出内部控制的目标是:经营效率和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及适用法规的遵循性,后来又增加了战略目标这一项[7-9]我国财政部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08)中,将内部控制的总体目标概括为:“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10]综上,我们大致可以将这一总目标可分解为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合规性目标和资产安全性等5个子目标[11]本文也是基于这五个子目标来建立评价综合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指标  2.2评价指标数值的选取与预处理  (1)指标的评价标准与评分方法  对于各个指标的评价标准与评分方法,文章做出如下规定:(1)定量指标以公司所公布年报中的数据为准2)定性指标分别规定如下:对财务报表的审计意见指标进行评分,如果是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则该指标得分值为9分;如果是非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该指标得分为7分;如果注册会计师出具的是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时,得分为5分;无法表示意见,得分3分;否定意见,得分0分。

  (2)指标数据的一致化处理  一般来说指标可分为四种类型:极大型指标、极小型指标、中间型指标以及区间型指标如销售额、销售增长率等指标我们希望取值越大越好,这类指标就是极大型指标;而罚款数额、资产的盘亏等指标我们则希望越小越好,这类指标就是极小型指标;居中型指标我们则希望它不大不小居中最好,这类指标就是居中型,比如资产负债率指标;而区间型指标既不是越大越好,也不是越小越好,而是处在某个区间内为最好这四种指标类型造成了指标间的不一致性,因此在进行综合评价之前,需要对指标类型做一致化处理  本文中我们评价的是内部控制有效性,很显然有效性是越大越好因此,我们都将各类型的指标都转化为极大型指标  3.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3.1基于AHP的指标权重的确定与计算  以上所构建的指标体系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企业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水平,但各个指标对评价目标的重要性是不同的为此,我们需要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系数指标权重的确定受多个因素的影响,根据计算权重时所采用数据的来源可将其分为主观赋权法、客观赋权法、组合赋权法三种方法,不同的方法有其不同的适用性综合考虑,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15]确定指标的权重系数。

  (6)在确定取前p个主成份后,构建综合评价向量Z=v1Z1+v2Z2+vpZp,即是对观测样本进行综合评价的最后得分  对于报告目标、合规性目标、资产安全性目标这三个子指标,其所关联的指标较少,我们选用层次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得出能够反映这三个目标实现程度的一个综合评价指数  在得出内部控制有效性5个子指标分别的综合评价指数之后,将其按照AHP分析所得的权重加权汇总,即可得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整体有效性的一个综合指数(ICE)根据这一评价指数综合反映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目标的一个实现程度  4.实证检验与分析  考虑到不同行业具有不同的特点,而制造业发展较为成熟,行业内企业规模和数量较多,具有比较强的代表性为了消除不同行业对实证结果的影响,本文选取了2012年至2013年在深市A股主板上市的制造业类公司作为研究对象为消除异常样本,论文按照以下顺序剔除样本:(1)剔除数据不完整的样本,以保证数据的完整连续性2)剔除托宾Q值[14]大于5的公司,排除极端值的影响3)剔除同时在A股和B股上市的企业  上市公司数据来源于WIND数据库,经过上述筛选,共得到2012至2013年在深市上市的制造业类上市公司2067家,其中2011年748家,2012年863家,2013年978家。

采用Excel和SPSS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  4.1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战略目标的综合评价  战略目标是内部控制最高层次的目标,单一的财务指标很难反映战略目标的实现水平,论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从战略目标所关联的四个指标中提取主成分因子,以主成分的函数值体现战略目标的实现程度  主成分的经济意义由线性组合方程中权重系数较大变量的综合意义确定在主成分STR1中,A11销售额和A13资产负债率的权重系数较大,说明这两个指标起着主要作用,可以把   第一个主成分看成是销售额和资产负债率这两个指标的综合在出成分STR2中,A12销售增长率和A14可持续增长率的权重系数较大,说明这两个指标起着主要作用,可以把第二个主成分看成是销售增长率和可持续增长率这两个指标的综合对于出成分STR3中A11销售额、A12销售增长率和A14可持续增长率的权重系数比较大,说明这三个指标起着主要作用,可以把第三个主成分看成是销售额、销售增长率和可持续增长率这两个指标的综合  4.2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经营目标的综合评价  从表4-4-2中,我们可以看出模型中各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与显著性水平首先,对于被解释变量企业价值与各个解释变量之间我们可以看出:企业价值与内部控制战略目标、经营目标、资产安全性目标之间都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符合本文前面的假设。

企业价值与合规性目标、报告目标之间的相关系数也都为正,但sig.>0.05,即在5%的置信水平上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企业价值与合规性目标、报告目标并无显著相关关系  另外,除了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及控制变量之间的关系,我们还可以看出:解释变量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内部控制整体有效性与内部控制五个目标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战略目标与内部控制报告目标、资产安全性目标、这两个变量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经营目标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015,但sig.>0.05,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与合规性目标之间的相关性也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  5.总结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一部分,对于保证企业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科学、合理的评价一个企业的内部控制质量,能有效帮助企业管理者发现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加以改善同时,也有利于企业相关利害关系人进行监管决策  本文在以前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内部控制目标的角度,建立了一个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体系根据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将内部控制目标分解为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合规性目标和资产安全性目标5个子目标,并针对各个子目标构建了相应的三级指标。

综合评价模型方面,首先,选取主成分分析法对战略目标和经营目标进行评价分析,分别得出这两个目标实现程度的一个综合评价指数对于报告目标、合规性目标和资产安全性目标,则选取层次分析法,得出这三个目标的综合评价指数最后,采用加权求和的方法将这5个子目标的综合得分值进行加权,得出最后的综合评价指数统计检验证明该模拟具有较强的拟合能力,且不存在序列自相关因此,可以认为我们建立的基于目标导向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是有效的  【参考文献】  [1]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1]论文免费检测软件[EB/OL].   [1]王素莲.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28 (6):9-14  [2]王立勇.内部控制系统评价的定量分析模型[J].财经研究, 2004,30 (9):93-102  [3]于增彪,王竞达,瞿卫菁.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构建—基于亚新科工业技术有限公司的案例研究[J].审计研究,2007, (3):47-52  [4]张先治,戴文涛.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系统研究[J].审计研究,2011, (7):69-78  [5]曹爱菊.关于企业内控目标定位的思考[J].商业会计,2012, (10):38-42  [6]祖丕娥.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研究[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2014  [7]AICPA. Internal Control: Elements of coordinated system and its Importance to Management and the Independent Public Account[R].AICPA,1949  [8]AICPA. Audit of financial statements in concern of the internal control structure [R].AICPA,1988  [9]COSO. Internal control-integrated framework[R].COSO,1992  [10]财政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R] .北京:财务部, 2008  [11]财政部.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R] .北京:财务部, 2010  [12]王素莲.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28 (6):9-14  [13]汪柯.内部控制有效性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分析[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2:13-17  [14]王东.企业内部控制与企业价值相关性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9 (13): 31-32  [15]Saaty, T.L.The 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 McGraw-Hill, 1980. vol.55, pp.95—115  [16]李卫东.应用多元统计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1。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